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所示的a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该种群的天敌
B.若图乙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无氧呼吸消耗养料少
C.图丙所示的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
D.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方格,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2.4×108
2 . 可利用林窗(砍伐后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对人工林进行自然化改造,以提高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是某人工林不同大小的林窗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借助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观察
B.林窗面积减小,林下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增加
C.砍伐成树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
D.分析数据推测,中型林窗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
3 . 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产生的捕食风险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的间接的、非致命性的影响,称非致命性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影响的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属于天敌对鸟的致命性影响
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一般大于致命性影响
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
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
4 .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的叶片和嫩茎。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很弱)、成虫三个发育时期。雌虫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产生的卵,可以直接孵化和正常发育,且繁殖力惊人。世界范围内,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发现,东亚飞蝗能够产生一种群聚信息素,飞蝗种群在群聚激素影响下,由散居型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从而导致蝗灾。
(1)调查跳蝻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但该方法不适合调查蝗虫成虫,原因是__________。有人提议采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蝗虫成虫的种群密度,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科研人员通过性引诱剂捕杀雄性蝗虫,破坏了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但发现不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的数量,原因是__________
(3)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信息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B区通入不同的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

组别

A区

B区

通入物质

停留时间(s)

通入挥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s)

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

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甲醚(4VA)

410

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

研究人员据此初步确定4VA是群聚信息素,PAN和PhA都不是,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溶剂进行图1(黑色表示添加了4VA的样方区域)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室外草地诱捕实验时,需要设置样方,并将诱捕器置于样方内。图1中设置样方时需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答出2点)。
②据图2结果得出的结论是4VA能在自然环境中吸引和聚集飞蝗,其依据是__________
(5)研究表明,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感知4VA的嗅觉受体。据此提出防治蝗灾的设想: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表示某生物种群因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
D.图④曲线所示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6 . 小叶锦鸡儿是一种灌木,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能力,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小叶锦鸡儿的灌丛密度,结果如图所示(注:图中CK为禁牧、LG为轻度放牧、MG为中度放牧、HG为重度放牧)。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草原中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与调查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相比,调查小叶锦鸡儿种群密度选择样方大小时应该_____
(2)据图分析,放牧强度对小叶锦鸡儿种群密度的影响可描述为_____;据图结果分析,对小叶锦鸡儿种群发展最有利的放牧强度为_____,原因是_____
(3)持续高强度放牧后,小叶锦鸡儿种群退化,牛羊不喜食的其他劣质牧草种群得以发展,原因是_____
(4)小叶锦鸡儿有强大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能力,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7 . 2021年云南多地持续高温干旱、汛期降雨量减少,有一群亚洲象发生北迁,该种群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

1.586×104

9.51×103

2.53×103

A.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影响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迁入和迁出是影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C.该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82×103J·m-2·a-1
D.持续高温干旱可能使亚洲象原栖息地的K值下降
8 . 研究人员对某种捕食者及其猎物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表示的是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A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2)猎物属于影响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因素中的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除猎物外,影响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答出2点)。
(3)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是互为循环因果关系的,这种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猎物数量增加会导致____________
2024-02-23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测试(B卷)
9 . 某遭到破坏的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地综合治理后,其生态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秋冬季节大量的候鸟来此长时间停栖,甚至发现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鸟—震旦鸦雀,这些鸟类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如线虫、贝类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人工繁殖的震旦鸦雀投放到该湿地,不能提高震旦鸦雀的环境容纳量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导致该湿地秋冬季某候鸟种群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C.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该湿地中线虫的种类和数目
D.秋冬季节该湿地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明显比夏季的小
10 . 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数量/只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A.该岛的驼鹿环境容纳量为3000只
B.1915~1930年驼鹿的数量变化为“J”形增长
C.1930-1934年驼鹿数量减少是密度制约因素导致的
D.影响驼鹿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天敌和食物外,还有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