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是乡村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的新模式。
(1)打造以种植采摘、特色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生态农业更好地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在生态采摘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农村污染的防治。某地农民通过发展鳊鱼养殖已经逐渐致富,可是高密度水产养殖引起了水域生态系统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影响鳊鱼的产量。下图所示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①塘主在鱼塘边种植了一些本地的水生植物,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控制,治理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遵循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
②垂钓者在鱼塘边垂钓时,往往会被蚊子叮咬,研究发现蚊子触角中有识别乳酸的受体,以此寻找人类的位置,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为了从根本上降低蚊子数量,可清除环境中的污水塘、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池塘养鱼捕食蚊子幼虫等,原因是这些措施降低了蚊子的_________
③假设鱼塘中的鳊鱼只捕食蓝藻和小虾,小虾只捕食蓝藻,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当鳊鱼直接捕食蓝藻的比例由1/2变为1/4时,理论上来说鳊鱼的产量会下降_________%。
④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⑤为保证水稻和鱼的正常生长,仍需要不断有人工进行物质投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03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仪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
2 . 南疆地区是我国三大棉花种植区之一,棉花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蚜虫是危害棉花的重要害虫,蚜虫寄生蜂包括两类:初级寄生蜂和重寄生蜂。初级寄生蜂将卵产于蚜虫体内,幼虫依靠取食蚜虫的组织和营养生长,最终导致蚜虫死亡形成僵蚜,重寄生蜂攻击初级寄生蜂。下图是棉田中的部分营养关系图,请回答:

(1)棉蚜刺茧蜂与棉蚜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棉田中棉长管蚜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
(3)研究发现间作苹果树后,增加了_______,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棉花不易爆发虫害。
选择适宜在南疆生长的苹果树等经济作物与棉花间作,体现了生态工程_______原理。
(4)为了验证苹果树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的控制作用,科研人员统计了棉花单作和与苹果树间作后棉花植株上蚜虫的数量以初级寄生蜂的寄生率,结果分别如下图:

①蚜虫数量在6月27日左右达到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7月11日左右蚜虫数量显著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②根据图1和图2可以得出结论是_______
2024-03-05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3 . “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8

10

2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0×105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4 . 如图为某农场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该生态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将残渣加工成有机肥为果蔬提供了营养物质
C.碳元素在该生态农业系统内完成了循环
D.该生态农业的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稻鸭共作农业模式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鸭子可能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B.水稻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鸭子的粪便代替了肥料,将能量返还给水稻D.鸭子捕食害虫,最多获得害虫20%的能量
6 .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 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 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环境容纳量 K 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7 . 自古以来,蝗灾就是危害农业生产重大灾害之一。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明末清初陈世仪在《除蝗记》中记载: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蝗灾发生时,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B.“欲除蝗应图涸泽之地”,指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提高成虫的死亡率
C.“蝗未解飞,鸭能食之”,指蝗虫防治要尽早引入天敌
D.“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能调整稻田中能量流动的方向
8 . 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鹰的主要食物为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可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不能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________的同化量,C为____________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5)如果我们要在该草原上进行放牧,一方面要合理确定__________,防止草场退化;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所放牲畜的__________,减少牲畜之间的竞争。
2022-02-25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调研生物(选修)试题
9 . 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D.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10 . 在某时期内某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图 2为该草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上述4 种蝗虫中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地控制蝗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
(2)图1中,在红腹牧草蝗的种群密度小于 15只/m²时,牧草产量不减反增,请简要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牧草增产量=牧草补偿生长量-蝗虫取食量)
(3)图2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丙表示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
(4)若适当延长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