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1 道试题
1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图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有的肉食动物称为_____,所有的生物种群的总和称为_____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图中“――→”表示_____,理由是_____
(3)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一定时间内鹿的数量增加,则虎的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可通过_____调节使其趋向稳态。
(4)各种生物代谢中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生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_____特点。
(5)分解者产生营养物质回到土壤中,给生产者的主要是_____物质。
(6)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020-12-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英才班能力素质监测生物试题
2 . 某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类群食物关系如图甲所示,不同密度养蟹田的情况(LD为低密度养蟹田;HD为高密度养蟹田;CK为不养蟹常规稻田)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数的影响情况如表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LDHDCK
浮游动物种类总数(种)353232
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527

                                 表乙
(1)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包含__________。其中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
(2)相对于植物,河蟹原本更多地摄食底栖动物,现因某些因素导致其更多地以浮游植物与杂草为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现蟹的数量增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选用“低密度养蟹”的模式,理由是_____
(4)与不养蟹常规稻田相比,稻—蟹农田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原因是_____
3 . 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如图2中的A、B、C、D为放养的四种鱼,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______        
(2)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为渔业捕捞提供依据,捕鱼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______
(3)A、B、C、D四种鱼分别生活在鱼塘不同水层,体现该鱼塘群落的______结构。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______(降低/升高),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有限的。
2020-10-03更新 | 81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暑假返校联考生物试题
4 . 千岛湖是1960年为建设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大型人工湖,人工湖构建以来气候变化相对稳定,1998、1999年发生大面积藻类水华。为探究这次水华爆发的原因,研究者分析并调查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如图。

图1 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图1所示箭头所指方向__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_____
(2)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______,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______(填“需氧型”或“厌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3)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______

图2 千岛湖1989~1999年TN和TP含量

年份

鲢鱼、鳙鱼

银鱼

1993~1997

6.66

5.43

1998~1999

2.16

7.72


不同年份鲢鱼、鳙鱼数量相对值
(4)由表、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______,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______,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采取______等措施。
2020-11-2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5 . 马尾松是一种森林乔木,松毛虫是马尾松的常见害虫。某科研小组统计了取食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的松毛虫死亡率的情况,结果见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相对于灌木植物,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应适当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取样面积。
(2)上图表明马尾松在一定的受害程度内,随受害程度的增加,松毛虫的死亡率增大,原因是马尾松受害后会产生抑制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物质,这些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无法有效抑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9-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6 .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如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b为__________________,碳在③中的流动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温室效应〞可破坏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平衡,产生〝温室效应〞时①______②+④+          ⑤(填〝>〞、〝=〞或〝<〞)
(3)若此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具有更新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科学工作者在选取林场样方时应遵循______________原则。若此森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态学的知识,结合生态学知识回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揭示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_______________
2020-10-28更新 | 38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江西省五市八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
7 . 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也是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图1)和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银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图2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甲→乙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4)该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水生生物的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
8 .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碳由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绿色植物中的_______
(2)图中过程③表示_______作用,过程④表示_______作用。
(3)一般图中过程②越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与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相比较,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城市中建立的湿地公园既可以供人们游玩观赏,又可以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_______
2020-10-25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9 . 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的这种调节方式属负反馈调节
D.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其中A方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机制
10 .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