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表现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对李白的《蜀道难》节选部分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作者借“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旅愁及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使人望而生畏。
C.诗人由静而动,先托出山势的高险,再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D.诗人将笔下的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在于其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
2 . 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2020-02-21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浙江省新高考高三优化卷学考卷二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恋人离别的时节、地点与环境氛围。
B.从“晚”“暮”到“今宵”“晓”,直至“此去经年”,从眼前写到将来,承接自然。
C.柳词善于运用“点染”,“念去去”三句先点明离别之情,再用景色渲染烘托。
D.实写“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和“千种风情”,将“伤离别”描摹得缠绵动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