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体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

林漫

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

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

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说什么。

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

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呜隆——呜隆——呜隆——”

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

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顶事。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

“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

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

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顿接不上一顿,谁也发愁。

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

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

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

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

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胳膊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

“呜隆——呜隆——呜隆——”

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这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还带着不相信。

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秤一称,就高兴地喊叫:“今儿纺了六两多!”

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

“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茭子,你看!”

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茭子,声音颤抖地说:

“是真的吗……”

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

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想……”

媳妇说:“你不会呢,娘!”

“你教给我!”

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

而且老是断,老是断。

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

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

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脊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奶玩儿!"

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

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媳妇惊得张开了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

“你不要管,吃吧!”

“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

1943年5月

(摘编自《晋察翼文学作品选》)

【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婆婆对棉花、玉茭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感。
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体现了他对家庭的冷漠。
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
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说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
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于、肯吃苦的形象。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景。
3.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情感、愿望等的反映,这篇小说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老木头

胡金洲

我买来这套二手房,打算装修一下。卧室和客厅准备将就,厕所和厨房不行,必须重装。

请来了四个人,三个工人,一个头儿。头儿很年轻,三十毛边儿,满面红光。头儿率先进门,三个工人背着鼓囊囊的工具包跟着进屋,眼睛不闲着,从天花板看到地板。

“往里走!往里走!”头儿抬手朝厨房和厕所指指,三人鱼贯而入。

我没当一天完整的监工,我听不得砸瓷砖的声音,更闻不得厕所飘出来的那股长年积存的余味。我一天来一次,站上一会儿就走人。我每次来都看到三个工人在兢兢业业地干活儿:水电工手握电刀笔直直地割着水管或者电线槽子,泥工埋头和泥倒浆铺着地面,木工站在梯子上给墙纸封彩色木条。那一副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就像朋友邻居过来给我帮忙似的。

我下楼买了三包烟、一瓶52度老白干。等头儿出门下了电梯,我朝正撅着屁股挖水管槽子的胖子肩上拍了一下,把烟酒给他,让他分发和保管。胖子随手把烟分给两个工人,自己抱着老白干看了又看。我问:“怎么?假酒?”胖子笑:“俺不怎么爱烟,就爱酒。没想到你老哥子真懂俺,俺这辈子就爱喝这牌子的老白干!”我奇怪:“咋说呢?”他手指商标:“这是俺老家产的!亲娘老子呀!”大家哈哈大笑。

胖子姓程,木工师傅,看起来四十出头儿。大家伙儿叫他老木头。厕所门蚀烂了一块木板,程师傅换了一扇门。本想简单换了就行,可他挺仔细,在门上用木条做了一个兰草图案。我一高兴,就让他在屋门口再做一个直抵房顶的鞋柜。另外,让他帮着买一把锁把大门的锁换了。

他一边干活儿,一边与我聊天。我问他:“你年纪轻轻,大家为啥叫你老木头?”他笑:“做人要那么精干吗?”他推着刨子,从刨子口揪出木屑,接着说:“五年前俺来武汉打工,一个搞收藏的老头儿要打一房老式红木家具,他找到俺。俺找了一个人一起干。做好了主卧室的大衣柜,我们两人搬着它往墙边挪,不小心磕到地上的斧头,衣柜歪了,找来的人却松手跑了。衣柜倒在俺身上,俺撑腰死死抵住……”我问他砸到了没有,他说:“住了几天医院。出院后,他们就叫俺老木头。”又一笑:“俺命不木。后来,老头儿送俺两包烟、两瓶酒。上工时俺给人发烟,打开一看,是两千块钱!”我笑:“还不木?幸亏没整包发给人家呢!”

第二天,我一早来监工,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屋里吵吵嚷嚷,便停住脚步在门外听了几句。“他给你们送烟送酒,他就是好人?人家是使两个钢销子换你手上的百元大钞!城里人的心眼儿,哪个不是蜂窝煤做的!”

“俺这辈子不是没见过烟酒,人家这是懂规矩!”“懂什么规矩?破鞋柜少几扇小门就叽叽歪歪!”“老板,俺说加三扇小门你也叽叽歪歪不答应呀!”

听到这里,我才醒悟头儿为啥事发我的火了。他是为门口那个鞋柜!

鞋柜打好我过来验收,发现鞋柜上下都有门,唯独中间几块豁牙裂齿没装门。我询问头儿,头儿装糊涂,怪我起先没说清楚。一来二去,我俩争执了几句。不想,他今天借骡骂驴,挑拨离间。

我这回来,就是为了鞋柜的这几扇门。没说上两句,我和头儿又吵了起来。两个师傅一直从中劝和,胖子程师傅没吱声,走到门口,一个人抱着胳膊上下看着鞋柜。

装修完工的当天,我从超市买菜回来,进电梯时不小心跟一个人撞个满怀。抬眼一瞧,原来是胖子程师傅。他背着鼓鼓囊囊的大帆布包,匆匆忙忙跨出电梯。我赶紧打招呼:“程师傅,又给谁家装修啊?上我家来坐坐啊!”电梯门进入关合程序,剩下一条缝,框下黑黑的半张脸,还有浑厚的半句话:“下次吧!下次换门锁上你家喝茶……”

走到家门口,我下意识地看看门前的鞋柜,猛然发现中间敝着口的那几块地儿消失了,由三扇新崭崭的白色小门掩住了。门口的簸箕里,被扫进一堆新鲜的木屑。过了一天,程师傅来家里换大门门锁,同时把鞋柜上的几扇新门装了小锁。我给他工钱,他说工钱在锁钱里,顺手给了我一张发票。我说:“难怪大家叫你老木头,不会赚钱。”他背着工具包,笑眯眯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头儿,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掰着他的手心,看了看,说:‘你木!可真木!’那地方说‘木’意思是说实诚,你人‘木’就是你实诚。这个老头儿不喜欢,对算命先生说:“俺知道凡到你这儿来的人,你都说这人木那人木,请问天底下还有不木的人吗?’算命先生收起卦摊,气噘噘地说:‘就你不木!?”我直笑:“老头儿是你自己吧。”

他摇摇头:“是俺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砸瓷砖有噪音、厕所余味难闻,小说交代了“我”一天来一次、站上一会儿就走人的原因,也介绍了三位工人的工作环境。
B.程师傅说话多自称“俺”,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他用“亲娘老子”的感叹表达对老白干的酷爱,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情结。
C.程师傅换了厕所的门,用木条做上兰草图案,表现了他的认真、细致与热忱,获得了“我”的信任,招致“头儿”的怨恨。
D.程师博抱着胳臂上下看着鞋柜,与“我“在电梯相遇,这些使下文程师傅修好鞋柜小门的情节不言自明,伏笔巧妙、自然。
2.小说反复写到“烟酒”,有什么作用?
3.小说以算命先生的故事结尾较为精彩,请简要赏析。
2023-09-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多地多校/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龇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是竹子。到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都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掉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授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呀!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付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她的女儿竹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滋着欣悦之情,
B.“吡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象生动,突出“我”的惊喜之意。
C.文中描写“我”置身山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2.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3.茅盾曾在《读书杂记》中说:“林斤澜有他自己的风格。这风格表现在炼字、造句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假如要从“炼字、造句”角度,就《竹》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提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别墅

李广田

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伴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围又绕上了一带短垣。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禾,农舍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时,母亲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欣慰。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于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儿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亲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次日清晨,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母亲问。

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

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

次日清晨,不等母亲呼唤,我便起床了,出乎意料的喜欢,因为我听到了被买来的那只公鸡的早啼。对这只即使将要被杀,也还尽着这司晨的义务的禽,觉得很可感激,但同时又觉得很可哀怜,让它活下去罢,就有这样的心思。当散步归来时,看见母亲撒些谷粒给那鸡吃,那鸡也就泰然地啄食,对于那饲养它的人,表示出亲昵的样子。

听了鸡叫,所以才早起的呢。

真的吗?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

午饭后,我把这鸡带到榆林间去,因为那里有东西可以啄食,如草叶、草实、野葡萄粒之类,在荒草里也可以找得青色的小虫,这更是很好的鸡的食饵了。当这鸡在那草地上任意啄食时,我也在帮它寻取,每当捉得一只青虫或蚂蚱之类时,便咕咕咕咕地把鸡唤来,并给它吃。它每是绕在我身旁不去。并时常抬起它那带着红冠的头来向我注视,也在喉间发出很轻微的咕咕鸣声。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五天,母亲不曾提起过杀鸡的事,只有时候说,这鸡更肥了,并不再说别的。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友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它永是跟在我脚后,坐下来,它伏在我的身旁,有时,竟要飞到我的身上来了,捉到青虫时,便可在我的手心里被它啄食,很是可喜。有时,它失迷在那些榆林的荒草里去了,只要听到咕咕的呼唤,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夜里就宿在屋前的埘中,清晨便把我从梦中唤醒。

是某日的晚间,天空阴得颇浓,好像就要下雨了。用过晚饭之后,母亲说:天很冷,早些上床去睡罢。还不等入睡,便听到窗外洒洒的雨声了。明晨醒来,已是早饭时候,外面的雨声还是不停。对于自己的这样懒起,觉得很不高兴,好像在后悔着什么,又好像在怨恨着那雨。仔细想时,原来是我既未听到母亲把我唤醒,又不曾听到鸡声,为什么今天会没有了鸡声呢?觉得很是可疑。当我随便地洗过手脸之后,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

我很久地沉默着,望着那碗上的热气向上蒸腾,眼前只是一片模糊。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说着,也坐在一旁沉默着。我们都沉默着,而且沉默了很久。

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只放在清水里煮熟,而所用柴薪,又只限于用谷秸七束,在锅里煮过一夜之后方取食,据说,这样煮法就可以医病。

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

又过了几日,母亲说:再去买只来吃罢。我说:吃过一次病也不见好,也就不必再买了。此后,便不再提起关于吃鸡的事。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节选自《画廊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乡下的几间农舍称为“别墅”,并描述了其周围的景色,透露出随遇而安的心境。
B.“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
C.“我”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这既是一种无奈和不安,更是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D.鸡蒸好后,“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我”沉默是因为一个生命因“我”逝去,母亲沉默是为“我”的病而担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我”在镇上的生活场景,虽然烦扰,却感到欣慰,与下文“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形成呼应。
B.公鸡泰然地“任意”“在我的手心里”啄食,这些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图景。
C.文章的主题往往有多元性,本文对“神煮”做出了解释,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
D.作者在行文时,不刻意求工,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全文呈现出朴实、自然、平淡、真挚的语言风格。
3.“我”和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4.本文虽然只写了在乡下养病的简单经历,但其过程却蕴含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捋着白胡须。

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交代屯上的居民出门前必须查黄历、走喜神方,寥寥几句,却反映出吉光屯人思想的落后与迷信。
B.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成为“梁五弟”的灰五婶,来影射那些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
D.小说中,吉光屯的小孩多次出现,捉弄疯子,给他头上放稻草叶,拿苇子瞄准他,甚至随口编歌取笑他,其主要作用是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和任性。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既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同时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使其形象突出,饱满鲜明。
C.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D.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来看,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3.请简要概括《祝福》中的“我”与本文主人公“疯子”形象的异同。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体现出哪些矛盾冲突,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

鲁迅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红鼻子老拱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

“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心愿也许过了,偏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睡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她是粗笨女人。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她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她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维生,半夜不熄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B.在丈夫死后,单四嫂子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宝儿已经从仅是她的儿子变成了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
C.何医生要的药材,非要在贾家的店里才有,说明何、贾两家在经济利益上存在连锁关系,正是他们的为富不仁夺走了宝儿的生命。
D.面对死去的宝儿,面对丧子的单四嫂子,王九妈、老拱、蓝皮阿五的表现说明他们对单四嫂子没有真诚的同情,更多的是看客心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和灯光昏暗的单四嫂子家,两家相映相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说通过侧面描写手法刻画了何小仙的形象,如“指甲足有四寸多长”“他中焦塞着”等的描写说明他是一个还算有实力的医生。
C.“店伙”“王九妈”“老拱”等人共同构成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D.小说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那个黑暗的社会和冰冷的世界。
3.同是鲁迅笔下的旧中国下层妇女,单四嫂子和祥林嫂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主题角度简要探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冰面行走,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B.“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的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B.“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不是她生的”,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
C.小说以妻子与水生分别前“嘱咐”做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水生妻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气氛,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增加了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小说以对话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这样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迷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

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

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

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

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

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

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

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他。

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

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

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

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

(有删改)

文本二:

迷路

刘国芳

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

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迷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

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

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

说着,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

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

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

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

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

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

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

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

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

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

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

孩子说:“是。”

领导又说:“你叫什么?”

孩子说:“小勇。”

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

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

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

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然后去自首。

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

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

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

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记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走了很久”“又走了好久好久”,这是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铺垫。
B.文本二中的老屋房间众多结构复杂,这些特点这使得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在老屋中迷路具有了合理性。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它们就像生活化的哲理寓言,耐人寻味。
D.文本一和文本二中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
2.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
3.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③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④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⑤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辫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⑥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⑦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⑧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听听那冷雨》,201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注】作者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散文《听听那冷雨》。1992年,他回大陆访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B.文章先后四次重复了“听听那冷雨”这句话,但毫无拖沓、累赘之嫌,它犹如缠绵的雨丝,婉转凄清,浸润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C.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雨景。在作者笔下,雨虽缺少触觉感,却能看得见其形,听得到其声,闻得到其味。
D.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结合文章探究“冷雨”的意蕴。
2023-03-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树湘

魏巍

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

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

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的连长高春林同志。

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

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

不是让你们突围吗?

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师政委也牺牲了……

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

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

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

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

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

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

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

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

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民人等一体知照……

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对话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尤其是周恩来的询问,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引出了高春林对三十四师情况的叙述。
B.小说开头写高春林“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一连用三个“黑”字,使其特点突出,能够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C.陈树湘“赶快补我一枪”的话语,表明他自知伤情极重,无法成功突围,这为他后来被捕以及断肠牺牲悄然做了铺垫。
D.小说写穿银灰色大褂的人掏出《大公报》,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即使对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也认真着笔、细致刻画。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作者设计高春林、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大公报》三方作为陈树湘事迹的叙述者,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3-03-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白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