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93098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迷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

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

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

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

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

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

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

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他。

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

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

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

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

(有删改)

文本二:

迷路

刘国芳

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

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迷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

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

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

说着,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

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

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

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

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

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

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

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

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

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

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

孩子说:“是。”

领导又说:“你叫什么?”

孩子说:“小勇。”

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

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

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

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然后去自首。

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

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

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

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记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走了很久”“又走了好久好久”,这是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铺垫。
B.文本二中的老屋房间众多结构复杂,这些特点这使得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在老屋中迷路具有了合理性。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它们就像生活化的哲理寓言,耐人寻味。
D.文本一和文本二中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
2.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
3.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朝着我家张望。只有一匹马。没见人影。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两袋子上都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便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祖母帮忙把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马比他高出一大截。他拍拍马背上的鞍子,意思是说他是骑马从省城回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骑上去的。平时,去往省城,人们都是乘船。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

祖母从没出过远门,近年患胃疾,更是足不出户,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那些读书人被押到大学的北面,一堵著名的“南墙”前,面朝墙壁,士兵们端起枪,朝他们的脑袋开枪。祖父每半月一信,核心内容便是让祖母提防大伯,不要让他跟那些所谓的革命者有染。祖父在广州做生意,很少回来。这个家由祖母作主,事无巨细,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无法掌控大伯。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然也开始迷醉上画画,是西洋画,人体肖像,而且竟然在政治课上讲授西洋美术,教学生画油画。

但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西洋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只好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仿佛闻到了那些书散发出来的邪气和危险,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马也安顿在那里。

猪舍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除了屋顶加了一层稻草,将四周封闭起来,还清理杂草,地面填上了沙土,平整干净,看上去不再像是猪舍。大伯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都是一些西方哲学书,也有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画作。

当他每隔一段时间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愿意替他效劳,踏着泥污的道路跑一趟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裸体女人。

大伯瘦小单薄的身躯很不显眼,以至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了,银村的乡亲还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倒是那匹马,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他们纷纷围观,并不吝用最好的言辞表达了对马的赞美。过了不到半月的时间,我能熟练地单独驾驭这匹马了。骑在马背上看大伯,他显得更矮小。

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我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拨掉嘴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年轻而白净的脸。他从广州带回来一条让我们震惊的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跟他一起被杀头的有十六人,他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断然否认来人所言,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我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下人们在外面喧嚷着收拾东西,疏浚下水道。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

天还没有亮,伯母将我从床上拾起来,令我马上到大伯那里去,帮他办一件大事。我有点迷糊。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

为什么要逃跑?我睁大眼睛。

“你爸爸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伯母说,“贪官县长就是他们杀的……事情败露了。完兵马上就要到了!”

外面雨停了。黑暗中有了曙光。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挣扎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没有完成的裸体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

“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说。

“四十八个人的生命安危全靠这幅画了。”大伯说,“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

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

“你怎么办?”我问。

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我跟你伯母一起从水路逃跑。”

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

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

“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你尽管跑,不要管那些蠢驴。”

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

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

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认为大伯的书会给家里带来危险,所以不让这些书进家门;大伯不愿舍弃自己的书,只好去住猪舍。
B.大伯隔一段时间就往省城寄送装着刚完成的裸女油画的信件,实际上是在秘密传递革命情报。
C.祖母骂祖父“一个老傻瓜”,包含着她对祖父革命行为的尊重、释然以及对祖父为革命而牺牲的痛惜。
D.大伯提醒我“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因为许多觉醒的读书人,为了革命理想牺牲在省城“南墙”,让那里充满了血腥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便于控制叙事节奏,让读者容易进入故事,提升阅读体验。
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开篇马驼着书到来的悬念、结尾“我”骑马离开的呼应、中间的插叙与波澜等都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C.大伯是一名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大无畏的革命者,文中却多次提到他的单薄瘦小,这样的对比别有意蕴。
D.革命叙述文本中的革命者一般来源于无产阶级,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出自地主家庭,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3.请分析文本中三处画波浪线语段的作用。
4.文中的“我”尚未成年,最后也走上革命的道路,请分析“我”成长为革命者的原因。
2022-11-18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字碑

王平中

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戴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

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

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

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

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

1935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与部队走散,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

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埋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

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

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

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真的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很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

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

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手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炆火熏之,那些人手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坟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

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

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

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

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

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

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

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

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

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

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尸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看到当地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张总感受到了在此地发展的困难,这令他准备投资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
B.村民暗地里称“无字碑”为“红军碑”,虽然不知道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可是清楚记着他的祭日并来祭拜。
C.对于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他和村民们并不知道艾蒿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只当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
D.将艾蒿的作用神奇化,是为了突出红军战士的牺牲的伟大,表达出人们对他的崇敬与爱戴,也为张总投资作铺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抑后扬,先写张总心冷半截,又写郭会长渲染神仙坟奇事时,张总一再点破,临近尾声才解开张总是否投资的悬念。
B.小说以郭会长之口讲述了红军战士与村民的故事,其中能治病救人的坟丘艾蒿,是小说的线索,也启发张总确定了投资产业。
C.小说结尾张总道出自己的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前文早有伏笔,如他在红军战士坟前含泪跪下,恭敬作揖。
D.小说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出了张总既理性与冷静,又有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的企业家形象。
3.小说题目“无字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一句,含意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2-05-07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营长贺重耘

老舍

①英雄营长贺重耘的身量只比一般的中等身材稍高一点。看起来,他并不特别的壮实,可也不瘦弱,就那么全身都匀匀称称的,软里透硬。他的动作正好说明他的身心的一致,有时候很快,有时候很慢,他能像农民那样蹲在墙角,双手捧着腮,低声亲切地跟老人或小娃娃闲扯。他本是农家出身。假若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意外,比如说被两个敌人包围住,他就能极快地掏出枪来,掩护住老人或小娃娃,而且解决了敌人。

②一张不胖不瘦的不很长的脸,五官都很匀称,端正。他爱笑,也爱红脸。他笑的非常好看,因为他老笑得那么真诚。他不常因为生气发怒才红脸,多数的时候是因为他着急,为别人或为自己有什么落后的地方着急。脸发红的时节,他可并不低下头去,他的脸红得坦白。“不行啊,没文化不行啊!”他的脸红起来。紧跟着,他说出:“我没有文化!”并不止这么说说而已,他确是下了决心要去学好文化。他的脸红,一半是坦白自己的缺欠,一半是激动地表示他要求进步的决心。他没法子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看,他只能红红脸。他的头发很黑,黑得发亮。当他脸红的时候,配上这一头黑亮的头发,就非常好看,天真。

③二年前,他只认识自己的姓名,签个名要费好大的劲。“笔比冲锋枪难耍的多!够呛!”他有时候说话相当幽默。现在,他已经认识一千多字,而且都会写。在坑道里,抱着个小菜油灯,他天天跟四方块的家伙们“拼刺刀”!因为坑道里的空气坏,潮湿,不见阳光,他的脸上已没有什么血色。

④可是,每当向方块字进攻时,他的脸又红起来。

⑤不过,他的事情多,不能安心学习文化。好家伙,坐在“老秃山”前面学习文化,不是闹着玩的事!他可是坚持了下去,炸弹落在他的洞子上边,把小油灯扑灭,他就再把灯点上,继续学习。

⑥“仗在哪里打,就在哪里学习!”这是他参军后听一位连指导员说的,他永远不能忘记。这也就是他能随时进步与发展的诀窍。

⑦他的本领就是这么学习来的。他先会打枪,而后才学会扛枪、举枪等等正规的动作。当他刚一被派作班长的时候,他不肯干:“我不会出操,也不会下口令!”可是,慢慢地,他也都学会了。

⑧直到做到连长,他才体会到指挥是战斗的艺术,而不是随便碰出来的。他以前汇报只会说“我一眼看出来,情况有点不对头了,所以……”原来是可以在事前料到的。心灵眼快固然可以临时“一眼看出……”可是,万一没看出来,怎么办呢?以前,他以为胜利等于勇敢加勇敢;后来,他才明白过来,胜利等于勇敢加战术。他越来越稳重了。

⑨及至来到朝鲜,接触到帝国主义最强暴的军队,他就更爱思索了。他看到远渡重洋而来的敌兵,遇到向来没看见过的武器和一套新的战术与阵式。不错,他和战士们一样,都看不起敌兵,特别是美国兵。可是,他不完全跟战士们一样,那就是他经常思索、琢磨敌人的打法——不一定样样都好,可确是自成一套。跟这样的敌人交战,他以为,既须分外勇敢,也该多加谨慎。以一个军人说,他是更成熟了,晓得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的道理。他以前的战斗经验已不能再满足他自己了。

有一天,三连的小司号员,十八岁的郜家宝从小水沟里捞来两条一寸多长的小麦穗鱼,送给了营长。营长把小鱼放在坑道里所能找到的最漂亮的小碗里,和小司号员看着它们游来游去,很像在公园里看金鱼的两个小学生。两个人的脸上都充满愉快的笑意。

“小鱼多么美,多么美!”营长点头赞叹,“这山里,除了兵还是兵,连个穿便衣的人都看不见!”

“连一只小兔都看不见!”小司号员补充上。

“尽管是这样啊,仗在哪里打,咱们就在哪里学习!”是的,贺营长在这连一只小兔都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肯麻痹了对新事物的感觉,所以他能进步。更重要的是他政治思想的进步。没有这个,光掌握了一些军事知识,光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也成不了英雄。

当初,他只知道人不该做牛马。可是他得给财主伺候着牛马,他比牛马还低卑。他决定反抗。逃出了家,他要去看看有没有人不作牛马、不低于牛马的地方。没有!他下矿挖煤,上山伐树,赶大车,都受剥削压迫。他到处遇到吃人的虎狼。他还遇到霸占东北的日本人——干脆不许他活着,想当牛马都不行!

只好造反了。要使自己活着,他得杀出一条血路,把地主、矿主、车主、贪官污吏、地痞恶霸,连日本强盗,全收拾了!他先抢了四条枪,而后参加了游击队。他不懂什么叫革命,他只要扛起枪去当兵,好去报仇。

打仗,他老走在前面,争取光荣;立了功还要再立功,光荣上加光荣。他入了共产党。既是党员就不能专顾自己,他觉得作党员的最大快乐就是帮助别人。谁说在部队里会寂寞呢?新的同志随时来到,需要他的帮助。他帮助他们成为战士,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跟他一样受过压迫与苦难。他们心中的怒火,一点即燃。他像爱亲兄弟似的那么爱他们。他自幼逃出家来,在部队里却好似又回到农村。所不同者是这里不用犁锄种五谷,而是培养革命种子,使革命由发展而得到胜利。

他一天也不肯离开部队。在部队里,只有跟战士们在一处,他才真感到快乐、满意。他自己由战士成为英雄,他也愿意看到后起的战士们成为英雄。他经常“出去转转”,去看战士们。他不大爱听与部队生活完全无关的事,比方说:假若有人谈起蜜蜂的生活,或上海是什么样子,他就慢慢地立起来,“出去转转”。他对蜜蜂与上海不感觉兴趣,他得先去解决战士老王或老李的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假若他穿着军衣在街上走,没有人会特别注意他。及至他问问路,或买点东西,人们才会夸赞他:多么和善的一位同志呀!可是也不会轻易地想到他是钢铁一般硬的英雄。假若他换上便衣出去,谁都会招呼他一声“老乡”;他的时时发红并且微笑着的脸是那么可爱,没有人愿意不打个招呼便走过去。可是,谁也不会忽然想到他是英雄。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一个很平常而又极不平常的人,一个最善良而又最顽强的人。

(节选自《无名高地有了名》,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述了穷苦人出身的英雄营长的故事,文章在开头部分用外貌、动作等描写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坦率而又天真的形象。
B.贺重耘营长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典型,是因为他最大快乐就是帮助别人,对新来的同志、对需要帮助的同志诚恳热情。
C.尽管战场生活条件异常恶劣,但以贺营长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们,在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时,处处透着积极和乐观心态。
D.“不行啊,没文化不行啊!”反映了新一代指战员在固步自封与学习上进之间的自觉选择,展示出特殊时期的军人风貌。
2.小说在叙事谋篇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3.老舍先生素以描写城市中下层人民悲惨生活见长,英雄营长贺重耘身上是否也有着万千劳苦大众的影子?请就贺营长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2021-12-03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