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体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上下碎碎念

邵丽

与许多年后写黄河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相比,第一次看见黄河简直觉得非常寒碜。那一年我只有四五岁的年纪吧,父亲到豫北某地出差要带着我,或许那年月出一趟远差太激动了,特别是要过黄河,他希望能有人和他分享,这期望对我来说显然过于宏大。一条河流对一个幼童来说,比一枝花骨朵、一尾养在空罐头瓶子里的小鱼重要不到哪去。

我恍惚记得,车子颠簸着走上黄河桥的时候,我已经蜷在父亲的怀里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致。在半睡半醒之间,父亲摇着我说:快看快看,我们过黄河大桥了!我揉揉眼,扭过头去看窗外,在昏暗的天空下,瞧见那大平原一样安静的河道中,几支瘦弱得像快要断气了的水流。偶尔有大片的水鸟掠过,也不能在水里投下影子,那河水细弱得盛不住庞大的鸟儿。现在想来,橙黄的夕阳下,水面波光粼粼。那景致该是极美,可我的记忆里全是萧索。因为要看黄河,父亲提前几天教了我几句顺口溜:黄河绿水三三转,碧海青山六六湾。黄河浊水三三曲,青草流沙六六湾。这是父亲从哪里得来的,已不可考。反正不管如何,这个样子的黄河突然迎面而来,让我猝不及防,而且与我背的这些东西又有什么关联呢?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望,抑或是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它远远没有我姥姥家门口的那条河看起来更像一条河。儿时记忆里的每一条河都是清澈见底,水草丰沛,大鱼小虾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间。所以,等我回去见到满脸向往的两个哥哥,只赌气似的说了一句,黄河不好看!反正我就是觉得,河得有河的样子,何况是被父亲大肆渲染的黄河呢!

第二次看黄河仍然是和父亲一起去的。那年我要去郑州读大学,父亲母亲一起跟车送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说,郑州新黄河桥建好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我读书的那个学校,离新黄河桥倒也不甚远,只半个小时的车程。也许因为心情,也许因为天气,那次站在崭新的、刚刚通车的黄河桥上,我痛痛快快地看了一次黄河。真是出乎意料,眼前的黄河虽然河水并未如期望的那么多,但她那阔大的身躯、奔涌的气势和一望无际的辽阔,还真是让我感到了震撼。眼前的黄河,才是她至少应该具有的模样和阵仗啊!

她在史前时期,一百多万年前就诞生成长。开始的时候,她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河。这是一个婴儿的名字,也是一个母亲的名字,要有怎样的温情和热爱才能这样轻轻地喊出来?她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都是紧紧地抱着这条母亲河,把根基稳稳地扎进黄土里的,甚至一直到宋,中国的历史大部分是沿着黄河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开篇第一首《关雎》肯定就是写的黄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河,在当时只能指黄河。而当我读到《卫风·河广》时,真真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也许我不能与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共情,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突然让我有一种与历史久别重逢的悲欣交集,我想起第一次跟随父亲跨越黄河,当时我眼里的黄河,不正是那么孱弱细小,间不容刀吗?

把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图腾,怎么说都不为过。岂止如此呢?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我们先祖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黄河的清浊几乎就是国运和统治者德行的象征。春秋时期人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绝望,到庾信《哀江南赋》时,已经变成见惯不惊的平淡: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而到了唐代罗隐的诗中,则成为一个死结:才出昆仑便不清……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作为一代才子,罗隐一直怀才不遇,至京师十几年应进士试不第,他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和悲愤灌入黄河,黄河皆默默吞下,忍辱负重,以待圣人出,黄河清

盛唐时期,黄河并未变清,可唐人的胸怀因为国门洞开,接受八面来风一变而阔大,黄河也成为文人骚客寄托怀抱最好的载体。前有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后有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浪漫。那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气象,着实让后之来者始终充满了文化自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不仅仅是黄河,更是一条怀抱历史的大河,也是一条孕育文明和文学的大河。

记得莫言曾经说过,文学使他胆大。他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独自一直往前走。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让他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那时候他才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因为热爱,或是信仰,干那些常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事。那么,他感到占了便宜,是因为一条大河吗?

我想是的,当你懂得了一条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

(有删改)

【注】①语出《卫风·河广》,意为谁说黄河很宽广,一叶扁舟就可以渡过:谁说黄河很宽广,其中难容一艘小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童年时期第一次随父亲看黄河,为后文写自己再次看到黄河感慨黄河之大,赞美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奠定感情基调。
B.第一次随父亲见到黄河,作者不明白眼前的黄河与父亲教给她的顺口溜有何关联,此时她还不能理解父亲对于看黄河的热切激动的心情。
C.当作者成为职业作家,将写黄河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时,她对黄河的历史感,对黄河孕育文明和文学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D.初学写作时,为寻找灵感,莫言曾多次走在河边,银光闪闪的河水让他感到占了很大便宜,他感悟到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2.文中第七段引用了李白等人的古诗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突然让我有一种与历史久别重逢的悲欣交集”,作者为什么感到“悲欣交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昨夜西风凋碧树

徐春林

对我们这些从事写作的人来说,神灵是从希望的光开始的。民间有敬天地神灵的习惯,老百姓统统把家里好吃的东西搬出来。朝着天地祭拜,便能感受到逍遥和幸福。

昨夜西风凋碧树时,我在鲁院【注】记述日子。不经意地拿起袖旁的小说来读,至于谁的小说,我从来不看作者的名字。我计划着用一个春天和夏天的时间,把这些文字全部读完。我给自己做了个简单的计划,同时也对自己的写作做了个设想。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我寻思着,是不是因为神灵可以改造神秘的恶鬼。一滴水是神灵,也是一把钥匙。很多人漫不经心地聊着神灵的时候,脸上会淨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这里面分信徒和道士。也有普通的人。我在读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会对他笔下的自然文学有所善待,从而领会自然的一滴水北有三尺神灵。水声潺潺的时候,水边的榛林沐浴着阳光,吐出金黄色的花穗。我以为那不停鸣叫的声音,便是神灵的低吟。它告诉我们,神灵是从日出中来的。

我一直思量着,一篇好的小说如何书写。神灵会是小说的灵魂吗?我对小说的探测,就像是猎人狩猎,一场恰到好处的猎食。不彻底计算清楚,所有的臆想就会和生活黏合在一起,很难准确地辨析出来。好的小说是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的。到了晚上,神灵会到处飞,进入一滴水中,随音赋形,多变而又永恒。水能融化自然景象,也能私化人的情感,能够勾起人的精神和书写的温度,而且还有一些科学趣味。我想,这便是小说的秘密了。神灵仿佛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它是小说中小人物的日子,是一个好日子里的谜,也是假设的成分,还是神意恍惚的眼睛。

我对神的理解,一直是混乱的。像条野生的河流,有它自己的流向。我平生还没有追寻过神灵,尤其是神灵的奔跑让我很新奇。遗憾的是无论我怎么寻找,都没有发现神灵的印记。我以为在通往神灵的路上,有一道铁栏挡着我的去路。我因此而做过搏斗,但没有获得过胜利。我想,这也是我未来需要克服的困难。

鲁三六同学刘萌萌与我聊一些话题,其中难以避免地谈到神灵。她喜欢倾听,在沉默无言中交流;更为我所理解。她的散文平平淡淡,却总能把人推进去。构思十分美好,语言变幻无常。在她理想化的一些证据面前,与周边的人和事彼此相知。她问我,这世间真的有神灵吗?“刚刚有神灵来过。”因此她的内心被我动摇了。

我觉得神灵是无解的,是自己眼冒金星。

在鲁三六高研班,有几位奇思妙想的小说家。他们一度用焦虑的神情扮演着自己,又会用败落的景象把自己掩盖起来。我推测,在他们的小说里有一个神灵的口袋。

我时常以为小说里的人是从很深、很漫长的黑夜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骨骼是从宇宙深处弥漫而来的,他在神灵的指引下轮回着一个黑色的夜,又会从黑夜的深处走向神灵。神灵是很难猜测的雷雨,也是渐渐静息的夜晚。乑里有诸多分子、原子、中子、粒子、量子,有很多的分解、融合、叠加、拆离,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有机地补充和嵌入,建立起复杂精微的空间感知方式,从而形成视觉和听觉的自然。

我读过宋尾的《完美的七天》,他的小说里就有这些本领,而且是我所喜欢的、按照自然世界的模样,给人以滴水穿石的魔力。贝西西的《向老虎诉苦的人》,不是彻骨奇寒,就是细雨霏霏。杨芳、郑在欢、小托夫、王刊、翟之悦等,都是与神灵面面相觑的人,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盘。

尤其是在读宋尾、贝西西、杨芳的小说时,我能感觉到满脸胡子的神灵。从个人的身体感知系统出发,从经验到抽象,从细节到总体,感知时间与空间,感知命运与未来,感知知识与经验,也是感知人所根植的文化和地域的深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神灵和文学就像湖里的鱼和水。也许大地上一切的神秘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神灵不会,即便街道没了车来车往,林荫树下没有了鸟雀飞翔,仍然还会有得意扬扬的神灵。它是自然界万物的一种,在三尺地面之上,也在之下。

黑夜里,当你在文学的林中行走时,你会发现每一滴水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像艺术,巧妙地摆脱着困境。又像是长在背脊上的一棵树,伸伸脖子会向四面八方畅游冥神。

昨夜西风稍微安静些的时候,我看见神灵和水一样从天上缓慢地滴下来。

(有删改)

【注】鲁院,即鲁迅文学院,前身是1950年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民间有敬天地神灵的习惯”引入话题,为后文要写的内容营造了幽暗恐怖的氛围。
B.文章写榛林“吐出金黄色的花穗”,提供了鲜明的色彩和形象感,使读者感受更为沉浸与贴切。
C.文章引用了多位小说家和他们的作品,如宋尾的《完美的七天》,展现出作者对文学的深厚感悟。
D.文章善于使用多种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多处连用相似结构的词语,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节奏感。
2.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神灵与文学之间的联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水”这一意象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本分析“水”的多重用意。
2024-04-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迎春花开

田光明

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为了家乡经济发展,公司扩大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红岭小学的校园。

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命同,来校园里准备施工,却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是程宏发的启蒙老师,他骂学生理直气壮。他当了三十年的校长。

三年前,红岭小学撒了,教师们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荡荡的校园。王校长和赵守信老师自告奋勇看守校园。王校长说,有他在,谁也别想打学校的主意。无奈,程宏发请我回老家去,帮他做老校长的工作。我俩既是同学又是好朋友,我就答应了他。

那天,我踏进红岭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扑鼻。两位老师看见我,无比激动。一番寒暄后,王校长领着我在没有了学生的校园里走着,他边走边回顾红岭小学的历史。

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新中国成立前,由干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岭之上这座庙,就成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和联络的场所。为方便开展工作,党组织筹办了灯塔小学。地下党员康文贤任校长。他是护送一位首长,从湖北那边过来的,留在了这里。又聘请了当地两名教师,边教书,边从事革命工作。革命胜利后,康校长不愿意做官,坚持在学校任教。

王校长继续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我在这里上学,走进低矮的教室,课桌是土坮上架着块厚厚的木板,凳子是从家里带的。坐在教室,向屋顶观看,能看见天空的亮光。我上四年级那个深秋,绵绵的阴雨下了长达二十多天,河水猛涨,山体滑坡。那天,康校长正为我们上作文课,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墙,靠东墙坐的同学,翻窗户逃了出去,靠西墙坐着我和三名同学,其中就有程宏发他爹,看着墙在垮塌,就傻站着,不知道逃。这时,康校长冲了过来,伸手用力把我们四个按在了木板下,让我们蜷缩着。瞬间,教师就垮塌了。在人们把我们救出来后,我和程宏发他爹受了点儿轻伤,那两名同学,一个腿骨折了,一个路膊压断了。康文贤校长被一根木料砸中了头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恢复高考那年,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就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未离开过。

唉!王校长说着叹着气,泪水充盈在他的眼眶,学生没了,学校也就没能保住。回家养老管孙子,我又说服不了自己,就守在学校里。

王校长和赵老师是同学。过去,赵老师是负责学校后勤的副校长,俩人在一起共事几十年。赵老师有点不乐意,但又拧不过他。

死心眼,不开窍,我看你是校长还没当够。赵老师数落着王校长,心中很无奈。

就这样,他俩住在学校里,刮风下而,都没能动摇过他们。像上班一样准时,每天打开校门,清扫卫生,修剪树木,他们还把学较教学用过的旧物件收拾起来,登记造册,一件一件,摆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长常向人们说,城市的发展像没过水坝的水,每时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会漫延到咱这岭上,红岭小学也会重生的。

这几年,盯上校园这块地的人不少,建养殖场的,开发山庄别墅的,办化工厂的,王校长都在阻挡着。我告诉王校长,程宏发想聘请他担任企业的高级顾问,给他发工资。

我爱钱吗?听了我的话,王校长重重地甩过来一句话,我两年前就退休了,看着相处了几十年的校园,没了学生,我心里有万分不舍。二十世记八九十年代,咱这乡上大大小小的学校十四五所,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的。这些年,村民们向外跑,生源少了,学校也就没了,秀岭上再也听不到琅琅的书声。”

赵老师打开学校会议室的门,让我进去参观。这三年,他俩走遍全乡撤掉的学校,从倒塌的校舍里搜寻来校牌、风琴、黑板、书柜等,琳琅满目,从上课下课用的半块铁犁片,到手摇的铜铃,再到生铁铸造的钟,再到后边用的电铃……

王校长有个心愿,他想建个乡学馆。把乡村学校所有的旧物件,陈列出来,让那些头顶白发的学生,回来看看,记住曾经的乡村学校。他还计划把学校后边山梁上那三亩荒芜了的土地,开垦出来,种瓜种豆,让城市里的老师带领他们的学生来这里上劳动课,体验田园生活,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城里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

聆听着王校长的讲述,往昔红岭小学欢乐的时光,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上演。

走出会议室,绕过花园,踩着青砖小道,我们来到了康文贤校长的故前。坟茔被迎春花的枝条一年又一年编织得严严实实,青枝黄花,在春风里盛开。

我们默默站在坟前,向康校长鞠了三个躬。我抬头,看着泪眼婆娑的王校长,我没有了说服他的想法。

夕阳挂在天空,金灿灿的余晖洒向校园的角角落落。我和王校长漫步在夕阳里。

一年后,市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挂在了红岭小学的校门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宏发是企业家,只想着办公司谋利,面王文治是校长,坚守学校不离不弃,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灯塔”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像灯塔一般,为人民指明了方向,给人民送来了光明。
C.第五段和第六段回顾了红岭小学的历史和康文贤校长牺牲的经过,补充了情节,有助于下文展开。
D.小说结局美好,且前文有伏笔,王校长早就有计划“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城里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
2.“王校长继续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3.文中两次写到“迎春花开”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