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较易(0.8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油

戴智生

小南门是琵琶洲早先最热闹的街道,南北杂货、布号、济世堂、银匠店和棺材铺等应有尽有,废弃的城墙脚下,有家榨油坊,整条街都笼罩着开胃的香味。

榨油坊是彭友良家的祖业。彭友良膝下一儿,还未成年,他请了两位帮工。开榨的时候,帮工打着赤膊,推动吊在梁上的撞杆,撞击插在榨槽上的木楔,嘴里喊着号子:

秋季里来秋叶黄/细妹灯前卸晚妆/眉毛描得浓又香/……

帮工唱一句,用力推一次杆,“咚哐!”沉闷的撞击声四处扩散开来,很有节奏。

号子是彭友良口传的,他满肚子顺口溜。劳作时或唱或嚎,可以驱逐疲劳和单调。但儿子在时,他不唱,也不许别人喊号子,于是作坊里便只有“哼嘿哼嘿”的声音。

儿子还是懵懂少年,彭友良怕他学歪,他早有打算,决不让儿子再干家传的行当。

榨油坊技术含量不高,先烘焙油菜籽或芝麻,碾磨成坨,上甑蒸过,倒在模具里踩实,用稻草包裹成饼状,铁箍固定,再按顺序排进粗壮树干挖空的榨仓中,撞击木楔挤压,黄亮醇香的油脂便一滴滴溢出,完全是体力活。

彭友良执意送儿子上了学堂。

儿子听话,为了节省买课本的钱,他白天上课,晚上借同学的书誊抄。他的手抄本很特别,是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封面描了兰草,里面蝇头小楷十分工整,插图更是惟妙惟肖。

彭友良常常为儿子掌灯到深夜。

那时的百姓习惯早睡早起,无事不点灯,灯油稀贵。洋油(煤油)轻易打不到,蜡烛是家里办大事才点的,本地不产桐油,春天油菜花遍野,所以,平常人家还是备用灯盏,点菜籽油。

彭友良家倒是有掌灯条件。不过,澄清的菜籽油,他也舍不得。每次取出榨干的箍饼,榨仓的四壁,总能用猪毛刷刷出几两油来。刷下来的油也能食用,只是不太干净,粘合细微的草屑和饼渣,他不肯掺和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留下自己炒菜或点灯。

做事做人总得凭点良心。

家里条件固然紧促,为了儿子的前程,彭友良到底舍得。他甚至想,自己再苦一点,也要创造条件广积善缘,以祈上天的保佑。

他记起听过的一则故事:

清朝有位举人张瑛,为官三十余载,儿子念私塾期间,他热心善事。每当午夜交更时分,他都派差役挑着油篓巡域,发现哪户人家有人挑灯夜读,就帮他添一勺灯油。这是“加油”的由来。给别人加油,就是给自己添彩。张瑛的儿子最后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儿子名叫张之洞。

彭友良暗自许愿,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

全城读书人的灯油送不起,一条街可以勉强应付。彭友良打听清楚了,小南门另有四户人家的儿子在读书,由近及远,分别是棺材铺林掌柜的儿子、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和布号周掌柜的儿子。

彭友良也不是天天送灯油,等到换箍饼的那一天,刷下榨仓的油,如不够,好油凑。是夜,他左手托着盛油的砂钵,右手拿把勺,依次敲开四户人家的门。

第一次敲门,四家邻居都惊到了。特别是布号周掌柜,他是富裕人家,没想到有人送灯油,更无需求。彭友良诚恳地说,他是为读书的孩子“加油”。如此好意,他们欣然接受了。

彭友良慢慢发现,往后去送灯油,他们灯盏的凹窝几乎都是满的,添不了几滴油。彭友良还发现,其他家长也有举动,王师傅上门为学生理发不收钱,周掌柜给学校的捐款是最多的。

小孩更是潜移默化,读书越发刻苦用心。

棺材铺林掌柜家除外,他家反而换了一盏大灯盏。

熟悉林掌柜的都知道,他爱面子,又喜占小便宜。他儿子其实不是读书的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晚上更不会读书。彭友良送灯油的当儿,林掌柜的儿子只是做个样子,彭友良转身出了门,他家就吹灭了灯,灯油省下来炒菜。

后来,林掌柜的儿子继承了父业。

其他小孩读书还算出息,布号周掌柜的儿子去了日本留洋,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在上海勤工俭学,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在本地做了教员。

彭友良的儿子也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有删改)


本文题目“加油”意蕴丰富,除了指张瑛做善举的加油和彭友良为邻居加油,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5-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点08 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全国卷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