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瑶里的月亮

江子

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吴王夫差为越国勾践所灭,为躲避杀身之祸,吴国太子鸿和王子徽的子女,分别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和婺源嶂公山来到瑶里,见山高林密,河水潺潺,古木参天,修竹青翠,还有那飞鸟闲散,走兽从容,是隐居的好地方,便起房屋,辟田地,过起了庶民的平静生活。他们升起的炊烟,与早晨深山里的雾气、黄昏的山岚融在一起,无人知道,那云蒸霞蔚之中,有前朝吴国的王室血脉,在此栖息。

夫差的后裔在瑶里渐次繁衍。千年的时光过去了,这些前世王室的子嗣,或为樵夫,或为渔父,或为田舍翁,或为猎手药师货郎屠户。他们一律粗布短衣打扮,满口方言土语,似乎再也寻不到一丝贵胄之气。他们劳作之余团坐闲谈起祖上的万里江山,感觉不过是传说里的繁华旧梦而已。

是源于梦的启示,还是鸟兽泄露了天机?忽一日,这里成了瓷的世界,瓷的王国。瑶里的高岭山,白色的齑粉是做瓷的最好的材料。无形的泥土,成了有形的胚胎;卑微的泥土,成了高贵的艺术。

大约唐代中叶,瑶里开始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行业——陶瓷业。世世代代的瑶里人从此精于制瓷,从男人般的敞口大水缸到宛如少女般的细颈圆底薄胎瓶,从粗糙的盛皿到精致的艺术品。

昔日的荒凉小镇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酒肆、茶楼、客栈里小厮们忙碌不已,青楼里隐约传来了外乡人的口音和调笑声。瑶河摇橹的咿呀声不绝于耳。一船船的瓷器走下码头,驶过山边,向遥远的地方去了。远方,那是瑶里的高岭山也望不到的地方。

有了银子和画匠眼光的瑶里人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南面象山北面狮山之下,那低小茅屋门口,过去坐着剥豆子听雨声也没觉得不好,现在看来就显得窄小憋屈和寒酸了。然后有了黛瓦青砖的瑶里,依山倚水,高低错落玲珑有致,青石板巷子折曲蜿蜒曲径通幽。然后在村口种上樟树,在村中种上芍药、紫薇……小镇四周的山川与流水,小镇怀抱里的建筑和植物,那是画匠笔下的美学,有着瑶里世代流传的画谱里的结构和气韵。那山路上背着柴薪行走的老者,河边浣衣的女子,穿着肚兜的小儿,还有那树上的画眉,地上的鸡犬,墙角的梅花,屋后的修竹……午后的阳光迷离,有人不免疑惑:那到底是瑶里日常的实景,还是瓷上虚构的风光?

瑶河里的红鲤鱼在水中摇头摆尾,吐泡呼吸,悠然嬉戏。满河的红颜华彩。据说从很久以前,瑶里人就立下戒碑,禁止捕捞瑶河里的鲤鱼。——这样的禁忌变成了历经千年的传统,其中传达出瑶里人什么样的美学趣味?是否因为对长于制瓷的瑶里人来说,一河的红色鲤鱼,更适合成为画匠们观摩意会的天然写生教具?猛听得“哗”的一声响,河心一群鲤鱼炸开,似乎是戏台下曲终人散,又仿佛百少图里的孩子,从瓷上雀跃着走下来,在阳光下,练习奔跑。

宋元时期,制瓷的重心从瑶里移至景德镇。瑶河忽然寂静了下来。水面上涟漪圈圈散开,那不是橹的摇动使然,而是风,吹皱了瑶里在河面上的倒影。鸟在空中叫了一声,山谷之中,小镇之上,回音阵阵。山坳里的窑烟若有若无。有老者走在青石板上,人精瘦,神悠闲,目沉静。阳光穿过他的花白胡子,在地上留下的却是悠长的黑色影子。那是从景德镇退休的老画匠,功德圆满的制瓷工人。

仿佛大戏唱罢,风流云散,瑶里从前台转至后台。做过多年主角的瑶里变得沉静。那不是没落贵族的颓废与哀伤,那是看惯了云舒云卷的闲散淡定,是同时体会了繁华和苍凉的超然和平静。风过如扫,雨过如洗,瑶里,在雕花的门楣前,不知名的老画匠手上的折扇摇动下,渐渐沁凉。

人们纷纷前来拜访瑶里。那墨绿的山,那黛瓦白墙的民居,那摇头摆尾的狗,那淙淙的流水,那份闲居的心情和遗韵,都是我们曾经拥有又不慎最终失去了的。

二十一世纪初某年金秋的一个夜晚,我与一群城里的文字客在月光下的瑶里穿行,看瑶里影像斑驳,瑶河潺潺流动,天空星星如钻,四周青山如抱,白云似乎是瑶里悠然忘归的家畜。是什么让我们这群习惯提防各自为阵的现代人敞开了心扉?我们竟然在田野燃起的篝火旁,唱起了久违的歌谣。火焰照亮了所有人的脸庞。不管是中年还是青年,男人还是女子,在这一刻,我们都成了唱诗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中的孩子。

那薄胎的、瓷白的月亮在天上隐现。她收藏了瑶里的历史,洞察了瑶里时光深处的秘密。

她是瑶里一枚充满了乡愁的徽记。

她是瑶里一件釉过了的挂在天上的瓷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从男人般的敞口大水缸到宛如少女般的细颈圆底薄胎瓶,从粗糙的盛皿到精致的艺术品”,说明瑶里人制瓷的手艺越来越精湛。
B.瑶里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有钱后的瑶里人打造了黛瓦青砖、风光优美的家园,还禁止捕捞红鲤鱼,凸显了瑶里人对美的理想追求。
C.文章写鸟叫一声,瑶里就有了阵阵的回音,还写到走在青石板上的老者,意在描写瑶里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哀伤之情。
D.文章写一群城里人在瑶里欣赏美景,彼此敞开心扉,唱起歌谣,就像孩子回归到母亲身边,意在表达作者对瑶里文化的喜爱赞美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河摇橹的咿呀声不绝于耳”一句使用了拟声词,写出了来往的船只众多,瑶里制造的瓷器很受欢迎,被销往外地。
B.“河心一群鲤鱼炸开,似乎是戏台下曲终人散”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悠然嬉戏的红鲤鱼忽然散开,四处游弋的场景。
C.“她收藏了瑶里的历史,洞察了瑶里时光深处的秘密”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意在强调瑶里瓷器文化历史悠久与曾经拥有的辉煌。
D.文章内容丰富厚重,立意深远,语言具有地方特色,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
3.文章开头两段写吴王夫差的历史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2021-04-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军粮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鸟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敏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者,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请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忧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凤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凤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凤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狄, 渑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遣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凤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仁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了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 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请选出对本文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
A.全文以“泊”文化为线索,从第②段到第⑤段,先写“泊”的意境,再写“泊”的客观状态,最后写“泊”的精神境界,构思缜密新巧,达到了“情中景,景中情”的佳妙境地。
B.本文语言清丽柔婉,典雅优美,骈散句互用,长短句相间,灵动含蓄。作者善于化用古典语词和句子,并把现代语言和古典诗词相结合。
C.“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 杯清茶, 盏薄醪, 人如天地沙鸥”化用了古人的诗句,运用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打写作者在自然怀抱中闲适悠然、自由随性的愉悦之情。
D.泊,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种凄幽、 空灵、宁馨素洁的美。于是,“泊”成了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E.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江南的湖光水色曾被作为背景写入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中,涵养繁荣了中国文化:而美丽的江南也由此平添了文化气韵。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4.文章第⑤段谈到“泊”是一种精神境界,写到唐代诗人张继的人生际遇,又写到宦海浮沉的苏轼的人生智慧,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不从年代上考虑,可否将涉及这两人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并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

①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③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④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⑧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⑪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⑫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⑬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⑭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更显梦幻般的美丽。
D.“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是一句“锥心”之语。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
E.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2.作品第⑤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3.请赏析第⑧段。
4.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2020-05-25更新 | 327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九十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