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0-21高二下·全国·课时练习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1.丈夫很晚才回来,水生嫂却一直在等待,说说这个情节的表达作用。
2.你如何理解水生嫂的一“震”一“吮”?
3.文中的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为什么使用这种句式?
4.这几段文字写出了水生嫂怎样的心情?
2021-03-1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一〇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目的的旅游城,作者对此种将项羽故里商业化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B.作者去凭吊古树,不仅是因为两棵树有足够长的树龄,更因为古树寄托着游人对项羽的敬仰。
C.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D.作者认为青桐树和司马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等的价值,为我们存了一条中华文化的根。
2.本文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作者借桐槐塑造出项羽怎样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条河流

王小忠

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大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

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固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

201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经幡。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八宝。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一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

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

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春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

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皆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族聚居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民,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

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富有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

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己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

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让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可信。
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等,意在批评扎西父亲思想的保守,突出扎西思想的前卫。
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族聚居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
D.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入,客观地表达了对藏族聚居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
2.文章后面引用苏轼的名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诗以“三条河流”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惹祸的大衣

   

这天,我坐了八个多小时火车,天快黑时,终于到了青石镇。我给镇医院的院长打电话,院长十分抱歉地说,院里唯一的面包车坏了,不能及时来接我,让我打车去医院。

在这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根本看不到出租车的影子,只有零星几辆跑出租的人力三轮车。到了这种穷乡僻壤,我只能入乡随俗,将就了。我坐到车上,告诉车夫把我送到镇医院。车夫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一脸的络腮胡。

大胡子“呼哧呼哧”蹬出几里路后,发现我缩成一团,问道:“妹子,你是不是很冷?”我笑笑说不冷。“你穿的那么少,还说不冷,你的声音都发抖了。俺穿的多,脱一件给你。”说完,大胡子便把身上穿的一件灰色呢子大衣脱下来,递到我面前。

我边感谢边把大衣穿上了身,顿时便感觉暖和起来。一件大衣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胡子之间的距离,我主动和他唠起了嗑。可聊着聊着,我就发觉情况有些不妙,大胡子有些心猿意马,眼睛总盯着我的胸口,看得我有些窘,有些紧张。我赶紧裹紧大衣,双手抱在胸前。大胡子好像看出我有所警觉,收敛了一些,不再直勾勾地瞅,而是用两眼的余光偷窥我的胸口。这下,我心里更害怕了,如果这大胡子不是好人,这荒山野岭的……我越想越害怕。不行,说什么也不能束手就擒,得想办法脱身。

拿定主意后,我叫大胡子停车,说要下车方便一下。大胡子把车停了下来,我下车后,直奔路边的小树林,见大胡子没跟上来,我心里暗喜,马上撒腿就跑。跑出没多远,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我回头一看,妈呀,大胡子追上来了!老天,大胡子真是色狼!我拼命地跑起来,边跑边喊“救命”。大胡子追得更紧了,边追边喊“站住”。

我跑出小树林,眼前出现一条几十米宽的河,由于刚下过雨,河水很急,很浑,看不清深浅。情况危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跳进河里,河水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岸边的水已经到我的胸口处。

跳到河里我才发觉身上穿着大胡子的大衣,很笨拙,不好游动,于是,我慌忙脱下大衣,扔到河里,开始往河对岸游。这时,大胡子也跳进河里。让我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追我,而是朝漂向下游的大衣游去。

我正高兴,突然,双腿开始抽筋,不听使唤了,身子开始往下沉。我拼命挣扎,大喊救命。大胡子听到我的呼救后,赶紧掉头向我游来,几下便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衣服,把我拖上了岸。

上岸后,我像虚脱了一样,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而大胡子表情复杂地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刚要开口求大胡子不要伤害我,谁知他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气呼呼地埋怨我:“你这个妹子,好端端的,你骗俺干吗?跑什么呀!害得俺……俺的大衣被水冲跑了……”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准时走进手术室,为两名患者做了手术。走出手术室,我到休息室休息,突然,隔壁房间传来院长跟一个男人的对话。

院长说:“我跟你说,人家是我们从省城大医院请来的专家,大老远地跑到咱们这里来,真的很不容易。你放心,专家做手术绝对有把握,肯定能治好你妻子的病……你们家属应该对专家表示感谢……”

那个男人回答道:“院长,谁有粉不想往脸上抹?不是俺不想表示,只是俺现在手上真的没钱。本来,昨天,俺从砖厂老板那里预支了两千块钱。回家的路上遇到个妹子,看她挺冷的,俺就把大衣脱给她穿。衣服穿到她身上后,俺才想起来两千块钱在大衣兜里。俺有点不放心,可又不好明说,就偷偷瞅着,谁知让那妹子误会了。她拼命地跑,俺也误会了她,使劲追……结果,她把俺的大衣扔到河里,大衣被河水冲走了,两千块钱也没了……”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走出休息室,来到隔壁的房间,说:“院长,请你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给这位大哥的妻子免费做手术。”

院长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走出屋子。

由于我戴着手术帽和口罩,大胡子没有认出我,他万分感激地说:“大夫,太谢谢您了!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夫……”

听了大胡子的话,我的脸火辣辣的,我知道我不配做大胡子说的“好大夫”,但以后,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大夫……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胡子”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了“我”,眼睛却总盯着“我”的胸口,这让 “我”倍感紧张,为下文“我”的“逃跑”做铺垫。
B.这件“惹祸的大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是这件大衣引出了误会,“大胡子”怕丢钱,“我”感到不安全,也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C.这篇小说借助“大胡子”这一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大胡子”的歧视,也传达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D.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与“大胡子”发生误会的故事,既写出了普通民众的辛酸,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
2.小说设计大衣被水冲跑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是“大胡子”还是“我”?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马赛的夏季气候宜人。

下午四点多钟时,夕阳高悬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晖洒满码头,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槟榔红,被凉爽的海风吹抚起红鲤鱼鳞片似的波纹。

老人们照例在广场上散步,有互相牵手的老夫妇,也有牵着大狗小狗踽踽路独行的老人。卡努比埃尔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持着相机或画夹信步走来。当地的老人们是他们乐见的一道风景,老人们同样乐得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人。夕阳即将投入海中,海里仍有恋水的泳者。躺在沙滩上的泳者仍不愿离去,为的是再多享受一会儿。.

周蓉从车站宽阔的大理石台阶上缓缓走下。

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容颜、体形却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胖瘦适中。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女儿曾劝她染发,她也曾动过染发之念,但知道自己属于过敏体质,未敢轻举妄动。

玥玥说法国的染发剂很高级,不会让皮肤过敏,当然得请专业技师操作。

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她觉得太贵了,绝对不能接受。但她没说价格问题。

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

当时,母女二人住在离巴黎不远的小城鲁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销员。很快脱颖而出。除了她的英法两种语言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还因为她来自瓷器的故乡中国,颇能讲出一套鉴赏瓷器的知识。其实,那些来自鲁昂市周边小镇和乡下的女推销员,对她相当排斥,但她的业绩受到老板的公开肯定,而她的亲和力也成功地团结了她们。她们后来赞叹说,如果只听声不见人,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她是法语广播员转行,而她们自己只不过是普通法国人了!

后来她们来到马赛。她应聘到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做导游。公司原本安排地在亚洲区。她坚持做欧洲区导游。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太怕见到国内的熟人了。

公司主管问她,做亚洲区导游,经常接待自己的同胞,有什么不好呢?

她只得撒谎,说要求做欧洲区导游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主管说:“您的想法值得尊重,但您更应该尊重公司的想法。”

结果,她还是被分在了亚洲区。

那一夜,她重重顾虑,彻夜难眠。

第二天,她将自己在法国出版的两部书送给了主管。这两部书销量都不大,一部名为《庄子和他的言行》,另一部是《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通俗读物。所得稿费,全用来供女儿上学了。

玥玥虽然心气很高,却未能考入巴黎大学,进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费比普通大学少不了多少。好在玥玥懂事了,体恤母亲的不易,不但节俭,还经常打工。即便如此,那四年里,周蓉至少身兼两份工作。

公司主管翻看了一下书,见都有她的法语签名,难以相信地问道:“您写的?”

周蓉点头说:“是的。我还准备写第三部书,一部向中国介绍法国及邻国风情风光的书,所以……”

“但这与您坚持要做欧洲区的导游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对方打断了她的话。

“如果您是一位经常旅游的人,那么您一定很想知道,一个您所去的国家与哪些国家毗邻?以便预先做出更系统的旅游计划。我无法离开法国,所以只能通过与欧洲游客的接触,间接了解一些法国邻国的旅游资源……”

那时,连她都几乎对自己的谎话深信不疑了。

“您等一会儿。”主管说,注视着她思忖片刻,拿着她的书走开了。

十几分钟后,主管回到了她面前:“您的要求可以实现了。”

他又说:“我的上司也希望获得您的签名书。”

她说:“会的,我很荣幸。”

他说:“他让我转告您,即使您并没写出计划中的第三本书,他也不会认为您欺骗了我们。”

“请替我谢谢他,他真是个好人。”她的内心充满感激。

周蓉刚刚送走了一批欧洲游客。

她在马赛那家旅游公司带团的次数最多,加起来的时间也最长。她是全公司导游中学历最高的,每一批旅游者离开之前,都会给予她这位曾经的中国副教授导游员高度评价。即便在异国他乡,在为生存四处奔波、生活状态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她也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她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在法国从未让周家丢人,也从未让祖国蒙羞。

列车开走后,周蓉在车站的长途电话室与蔡晓光通电话。尽管没说几句话就挂断了,却并未影响她的好心情。她只是有点儿遗憾,因为自己居然忘了告诉蔡晓光最重要的话——她不久就可以回国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马赛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人文场景,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同时,又使周蓉从事旅游业这一内容的出现显得不突兀。
B.周蓉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知识分子,她曾做过中国大学的副教授,有着良好的气质与修养,这种素质使她能融入社会甚至商业活动中。
C.周蓉送给主管《庄子和他的言行》和《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两部书,一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再就是希望以才能打动领导。
D.文章写了周蓉的国外生活,表现了普通人的奋斗、担当精神以及融入血液,不会割舍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2.请以周蓉这一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里大量情节是以插叙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