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待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丫鬟炷了一支“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烬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罚,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宝玉道:“我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是: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不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道:“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你们只管另择日子补开,那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只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说毕大家又商议了一回,略用些酒果,方各自散去。也有回家的,也有往贾母王夫人处去的。当下别人无话。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文本二:

海棠社只有八个成员,共雅集了两次,但在这弥漫着阳春白雪和骨肉亲情的氛围中,在评谁为第一的关键问题上就形成了三个派别。第一派是李纨、迎春、惜春三位社领导组成的诗作水平略逊的中间派,他们在诗社中和稀泥、搞折中。第二派是宝钗和探春的“含蓄浑厚”派,力挺宝钗摘冠。第三派是黛玉和宝玉组成的“风流别致”派,此派在第二次雅集时又加入了湘云,他们呼吁黛玉夺魁。激烈的桂冠之争至少反映出三个问题:宝钗与黛玉文采相当,矛盾是他们关系的主线,这一矛盾有着不可调和性,所以部分《红楼梦》续书让宝钗和黛玉同嫁宝玉,绝对不符合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倾注了同样的感情和笔墨,并无明显的抑扬。对人的亲疏好恶,决定着对诗的亲疏好恶,也就是所谓的“人品重于诗品”,竟然也成了海棠社这个远离利禄社会的文化沙龙的评诗标准。

《红楼梦》中的诗社除海棠社外,还有后来的桃花社等,从前到后也有不少作诗、评诗的描写,但都不及海棠社这样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海棠社评诗集中展现了大观园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入地研究海棠雅集,对于了解大观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对于了解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甚至对于了解曹雪芹的诗学思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节选自陈霞、杨桂华《海棠诗社的桂冠之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海棠诗社,通过典型场景片段写众人咏白海棠各言志趣,展现了大观园中黛玉、宝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B.这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第一次雅集,行文上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特征,起了照应和伏笔作用。
C.选文重点表现了黛玉创作诗歌时构思专注、才思敏捷。黛玉一挥而就前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D.诗社雅集不仅反映了《红楼梦》中大观园文化生活的风雅,也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文中的诗歌中多有暗示和隐喻的成分。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两次海棠雅集进行了综合分析,按照评谁为第一的立场将与会的人物划分为三个派别,这让文章的层次显得更清晰。
B.宝钗和黛玉的艺术才能各有千秋,作者认为曹雪芹对于两人倾注了同样的情感和笔墨。本文作者也并没有将宝钗、黛玉分高下。
C.《红楼梦》中的作诗和评诗情节,丰富了作品内容,也提升了全书的文化品味。其中,海棠诗社及桃花社的情节都是典型情节。
D.海棠雅集集中展现了贾府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对海棠雅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作品表现的人际关系、人物形象。
3.大观园也可说是“青春王国”,园里有青春的美好,试结合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海棠雅集评诗“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文本一中哪些情节体现了这种情形?请简要概括。
2022-07-1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枪口下的人格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后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霍夫曼的身份和被俘的经过,并且点明他“又气又羞”,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想贝尔蒂会用一柄铲子俘虏他。
B.小说中间写贝尔蒂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揭穿霍夫曼的谎言,主要是因为他怜悯迈尔。
C.小说写迈尔在押送过程中侮辱霍夫曼,是为了与贝尔蒂对待俘虏的态度形成对比,突显贝尔蒂的人物形象。
D.小说结尾写霍夫曼的弯腰致敬,具有丰富的内,既有对于高尚人格的尊敬,又有对以前误解贝尔蒂的致歉。
2.小说为什么要塑造“迈尔”这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
2021-0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