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将其列为精神疾病。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WHO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有助于大家重视游戏成瘾的现象。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论证,将游戏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其中,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摘编自《从明天起,游戏成瘾将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搜狐新闻)

材料二: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腾讯研究)

材料三:

日前,一则10岁孩子偷偷给一款手机游戏充值近2万元人民币的报道引起关注。在熊孩子网络消费事件中,对于谁是责任主体也是几经探讨。最初矛头所指,是提供游戏和直播等网络消费的平台。如果游戏厂商和提供游戏的网络平台未能发布关于未成年人消费的公告,未在登录、支付等环节设置相应的审核条件,不能有效对未成年人身份进行识别,不能让未成年人的支付行为得到家长追认,将不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失职,相应的消费行为也应撤销。

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认为,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家长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网络消费进行监管,也未对网络支付密码等有效保管,甚至对孩子上网不加干涉,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则家长难辞其咎。

还有观点认为,对于互联网监管,政府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司法部研究室副主任李富成建议,在监管方面能够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

(摘编自《熊孩子巨额网络消费爆发式增长谁之过》,《人民日报》)

材料四:

当前的网络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新的空间与表达路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年轻人是时代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以如何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为核心,与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旨在通过探索性研究,让更多人关注到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希望该读本能够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在塑造网络时代的新青年方面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帮助引导广大家庭正确认识网络,理性有效地利用网络,处理好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希望读本能让更多人认识和包容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互联网生活。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在京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无法控制地打电玩,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这些都是游戏成瘾的症状。
B.青少年犯罪中七成以上的人都是网络成瘾者,可见WHO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这一举措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引起大家的重视。
C.造成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现象的责任主体不止一方。家长如果平时对孩子的网络消费疏于监管,那么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时将难辞其咎。
D.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腾讯,并与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其目的是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显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有弊,就青少年整体而言,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但“社交与沟通减少”这样的消极影响亟须引起重视。
B.调研数据显示,四成以上青少年表示网络游戏能够帮助自己放松减压,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仅用于消遣。
C.19~24岁青少年中,认为网络游戏使社交与沟通减少的比例比使专注度下降的比例高14.6%,而认为网络游戏能放松减压的比例和仅用于消遣的比例相差不到百分之五。
D.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网络游戏对他们积极、正面的影响逐渐增加,积极影响的总体比例持续上升。
3.在网络时代,应如何避免青少年非理性网络消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1-01-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战权威

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这期间,袁隆平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一封信: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袁隆平在毛主席要年轻人探讨真学问的思想鼓舞下,敢想敢干,决心敲响安江农校向科学进军的大门。

由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果然长势良好。地下长出红薯王,地上也结种子。为此,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这使得安江农校的师生深受鼓舞。这期间,袁隆平在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多种作物的无性杂交,培育出一批批农作物新品种。

1958年,他将嫁接培育的特殊种子播种。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于是,袁隆平对自己搞的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

既然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已经失败,只好毅然拋弃它,大胆地去探索新的路子。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把遗传学研究从单纯的观察推进到定量的计算分析,为近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创立遗传的染色体和基因学说。然而,20世纪50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却被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端邪说。某些人企图以这种非常手段巩固米丘林、李森科绝对权威的地位。

这期间,袁隆平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对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思想坚信不移。对几年来他根据李森科学说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无性杂交所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等现实问题,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入研究。他既研究米丘林、李森科,又研究孟德尔和摩尔根,同时研究达尔文、魏斯迈,结合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用实践去检验,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袁隆平由于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所以他总能够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总能够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60年初春,一位果农手说:花长得太密,难结果!这话,使袁隆平深受启发:橘树的花太密难结果,人生的目标太多难以实现!他进而想到,该选准自己的拼搏目标和科研课题了。就是从这一年春季开始,袁隆玶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从此,袁隆平踏上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水稻杂交有没有优势?这种优势能否为人类所利用?袁隆平向着这样的问题发起了挑战。

早在1926年,美国人詹斯首先揭示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此后,詹斯的理论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否认。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印度人克丹姆,马来西亚人布朗,巴基斯坦人阿乃姆,日本人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都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上述学者的研究均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勤于学习又精通英文的袁隆平,还是受到西方科学家的启发,决心继续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以便通过杂种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960年春天,袁隆平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成长。一次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俏丽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影响了他的一生。

袁隆平凝视着变异的稻株,灵感顿时涌上心头:那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品种间的杂交优势现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对那些变异的植株进行调查记载,统计运算,证明这杂种第一代完全符合孟德尔学说的分离规律。

他想到,第一年选育的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并非纯种,所以,第二年出现分离。按那株杂交稻的产量来推算,亩产可以达到600公斤,这便是水稻杂交的优势。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明确地指出水稻杂交无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明确写道: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

(选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第六章)

相关链接:

①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这些美德,他注定要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用他的智慧,为人类打开哲学的光明之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袁隆平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实干精神,为人类开创水稻高产之路。

(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第十六章)

②斯瓦米纳森博士说:袁隆平的科研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缪俊杰《序:他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逻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一封书信,给袁隆平以思想鼓舞,使袁隆平下定决心向科学进军。
B.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对袁隆平的研究进行肯定,这使袁隆平深受鼓舞。
C.迷信米丘林等人的“无性杂交”理论,所以袁隆平和他学生们进行的“无性杂交”试验最终失败。
D.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挑战权威、智慧勇敢、坚忍和无私奉献都是袁隆平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肯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的袁隆平,在毛泽东、苏格拉底等人影响下,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B.老果农的话,启发袁隆平选准自己的科研课题;一株偶然被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则带给袁隆平灵感和机遇。
C.克丹姆、布朗、阿乃姆、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但是均未能够取得成功。
D.把袁隆平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就是认为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和苏格拉底对人类的贡献具有同样的意义。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
2021-01-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箪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一一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 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寻根溯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育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弗、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代,呈现给我们一个个5000-4000年前,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归纳总结也未必全面。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昴、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B.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C.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D.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而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国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B.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归纳总结未必全面,中国的考古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C.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而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D.考古学于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西北大学考古学构建形成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C.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即、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
D.王建新教授说:“中国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特别是中亚地区开展考古……成为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一个特色了。”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那么,如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