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各地各级要做好“就地过年”的安心、稳心、暖心工作。

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就地过年”只是倡导,不具强制性。“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人通过视频“见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留住员工“就地过年”,避免员工回乡再返程可能会涉及需要隔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春运产生的员工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红包”等形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

(摘编自《“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央广网,2021年1月19日)

材料二:

古人说乡心新岁切,每逢春节将近,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但非必要不返乡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今年与家人暂时的相隔守望,就是在尽最大努力隔断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每个游子就地过年的个人付出,成就的是小家与大国共同的平安吉祥。

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企业员工,无不识大体顾大局,响应政府号召愿意就地过年的人,无疑会数量众多。需要提醒的是,在留下返乡游子后,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人文关怀不能缺席;不光要倡导就地过年,服务保障也要落地。不少打工人,平日里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食堂或外卖,很可能还是独自一人就地过年,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他们的节日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推行“就地过年”必须清理的路障;破解这些问题,是让“就地过年”这条非硬性规定能够成为一呼百应的前提。

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更关系到全国防疫大局。只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会赢得胜利的万家灯火,千家万户团圆的一天就会更快到来。

(摘编自《让每一个留下的人过个好年》,《北京日报》2021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为了防控疫情,很多人就地过年,一份份沉甸甸的年货,满载着家人的思念和牵挂,“飞”到了亲人身边,让人们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寄年货成为新民俗,这背后是家乡父母和就地过年孩子之间的彼此惦念和牵挂。来自菜鸟物流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31日期间,从菜鸟仓发出的商超类年货包裹量同比2020年货节同时段增长50%。父母寄来的是家的味道,而在外的游子则给父母寄了血压计和扫地机器人等,希望他们能注重健康。在许多人看来,疫情让过年的方式变了,但亲情却没有变淡,一家人相互牵挂,其乐融融,这便是最好的“年味”。

旧年俗得到传承,新年俗不断涌现,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认为,民俗从来都是不断发展并逐渐丰富的。沉淀千年的年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赏花灯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民俗,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浓浓的年味传递下去,表达的正是中国人对“年”的深厚感情和期盼。

(摘编自《“互联网+”,新年俗让年味更浓烈》,新华网,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就地过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地过年的出发点是政府和企业把在本地务工的人员留在本地过年,确保年后用工需求。
B.就地过年的实质是游子的个人付出,也是家国精神的实际表现——既保小家,又顾国家。
C.就地过年从防控角度出发,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是积极倡导,并不是绝对不能回家过年。
D.就地过年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不会隔断亲情,可以通过线上团圆,收获满满的亲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达到“就地过年”一呼百应的效果,政府和企业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案和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B.“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员返乡可能带来防控安全隐患,这让“就地过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C.就地过年与多年前倡导的“常回家看看”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因当时的现实而提出的,同时也引领时代的风尚。
D.就地过年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通过新年俗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让年味变得更浓烈,也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3.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贯彻落实“就地过年”的决策部署?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6546824例,累计死亡病例1690155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639645例,新增死亡病例10966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病例逾63.9万例,累计确诊病例逾764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逾168万例。

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8038833例,累计死亡病例322648例。与前一日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22201例,新增死亡病例5507例。美国14日开启的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状况频出,在接连出现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事件后,美国多州政府又抱怨疫苗发货量大幅度减少。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不过辉瑞拒绝“背锅”,否认产能出现问题,表示可以提供的疫苗数量远远多于正在发放的数量。

12月18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上报的病例数量有所增加,令人担忧。墨西哥和其他北美国家实际上从未走出第一波疫情,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病例又再次激增,巴西和美国也是如此。美洲区域目前正处于病毒密集传播的阶段。

据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俄罗斯新增2820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达2819429例;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585例,累计死亡50347例。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金茨堡表示,到明年秋季末,大约70-80%的俄罗斯人口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金茨堡在“俄罗斯1台”上表示:“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么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

英国政府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7052例,累计确诊2004219例:新增死亡病例534例,累计死亡67075例。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的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以遏制病毒传播速度。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天在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说,从20日起,伦敦、英格兰东南部和东部将从目前的三级防控级别升至四级,为期两周,对应的措施类似英格兰地区今年月开始实施的大范围“禁足”措施。

——摘选自《海外网》

材料二

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西布兰德·彭浦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快速有力。”而这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直接相关,也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密不可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即便是耄耋老人,医疗组也绝不放弃治疗,许多白发苍苍的病人治愈出院,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突出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在边沁看来,所谓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恶则与之相反。而放弃高龄病人这个选择,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伦理特质。

——摘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14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但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接种状况频出,特朗普政府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
B.为遏制病毒蔓延,英国政府宣布将首都伦敦新冠疫情防控级别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并开始实施“禁足”措施。
C.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D.中国政府快速有力遏制疫情蔓延,得到了荷兰著名病理学家西布兰德·彭浦曼的盛赞,也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病例数量再次激增,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实际上美洲一些国家依然没有走出第一波疫情。
B.新冠肺炎可以由疫苗控制住,只要每月疫苗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就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亚历山大·金茨堡如是说。
C.中华优秀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可以推动促进抗疫经验交流,为各国早日战胜疫情提供了范例。
D.早在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就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并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可见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含义的一项是( )
A.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D.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控制疫情?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2021-03-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将其列为精神疾病。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WHO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有助于大家重视游戏成瘾的现象。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论证,将游戏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其中,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摘编自《从明天起,游戏成瘾将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搜狐新闻)

材料二: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腾讯研究)

材料三:

日前,一则10岁孩子偷偷给一款手机游戏充值近2万元人民币的报道引起关注。在熊孩子网络消费事件中,对于谁是责任主体也是几经探讨。最初矛头所指,是提供游戏和直播等网络消费的平台。如果游戏厂商和提供游戏的网络平台未能发布关于未成年人消费的公告,未在登录、支付等环节设置相应的审核条件,不能有效对未成年人身份进行识别,不能让未成年人的支付行为得到家长追认,将不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失职,相应的消费行为也应撤销。

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认为,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家长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网络消费进行监管,也未对网络支付密码等有效保管,甚至对孩子上网不加干涉,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则家长难辞其咎。

还有观点认为,对于互联网监管,政府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司法部研究室副主任李富成建议,在监管方面能够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

(摘编自《熊孩子巨额网络消费爆发式增长谁之过》,《人民日报》)

材料四:

当前的网络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新的空间与表达路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年轻人是时代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以如何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为核心,与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旨在通过探索性研究,让更多人关注到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希望该读本能够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在塑造网络时代的新青年方面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帮助引导广大家庭正确认识网络,理性有效地利用网络,处理好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希望读本能让更多人认识和包容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互联网生活。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在京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无法控制地打电玩,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这些都是游戏成瘾的症状。
B.青少年犯罪中七成以上的人都是网络成瘾者,可见WHO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这一举措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引起大家的重视。
C.造成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现象的责任主体不止一方。家长如果平时对孩子的网络消费疏于监管,那么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时将难辞其咎。
D.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腾讯,并与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其目的是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显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有弊,就青少年整体而言,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但“社交与沟通减少”这样的消极影响亟须引起重视。
B.调研数据显示,四成以上青少年表示网络游戏能够帮助自己放松减压,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仅用于消遣。
C.19~24岁青少年中,认为网络游戏使社交与沟通减少的比例比使专注度下降的比例高14.6%,而认为网络游戏能放松减压的比例和仅用于消遣的比例相差不到百分之五。
D.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网络游戏对他们积极、正面的影响逐渐增加,积极影响的总体比例持续上升。
3.在网络时代,应如何避免青少年非理性网络消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1-01-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战权威

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这期间,袁隆平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一封信: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袁隆平在毛主席要年轻人探讨真学问的思想鼓舞下,敢想敢干,决心敲响安江农校向科学进军的大门。

由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果然长势良好。地下长出红薯王,地上也结种子。为此,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这使得安江农校的师生深受鼓舞。这期间,袁隆平在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多种作物的无性杂交,培育出一批批农作物新品种。

1958年,他将嫁接培育的特殊种子播种。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于是,袁隆平对自己搞的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

既然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已经失败,只好毅然拋弃它,大胆地去探索新的路子。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把遗传学研究从单纯的观察推进到定量的计算分析,为近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创立遗传的染色体和基因学说。然而,20世纪50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却被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端邪说。某些人企图以这种非常手段巩固米丘林、李森科绝对权威的地位。

这期间,袁隆平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对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思想坚信不移。对几年来他根据李森科学说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无性杂交所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等现实问题,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入研究。他既研究米丘林、李森科,又研究孟德尔和摩尔根,同时研究达尔文、魏斯迈,结合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用实践去检验,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袁隆平由于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所以他总能够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总能够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60年初春,一位果农手说:花长得太密,难结果!这话,使袁隆平深受启发:橘树的花太密难结果,人生的目标太多难以实现!他进而想到,该选准自己的拼搏目标和科研课题了。就是从这一年春季开始,袁隆玶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从此,袁隆平踏上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水稻杂交有没有优势?这种优势能否为人类所利用?袁隆平向着这样的问题发起了挑战。

早在1926年,美国人詹斯首先揭示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此后,詹斯的理论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否认。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印度人克丹姆,马来西亚人布朗,巴基斯坦人阿乃姆,日本人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都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上述学者的研究均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勤于学习又精通英文的袁隆平,还是受到西方科学家的启发,决心继续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以便通过杂种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960年春天,袁隆平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成长。一次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俏丽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影响了他的一生。

袁隆平凝视着变异的稻株,灵感顿时涌上心头:那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品种间的杂交优势现象,很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对那些变异的植株进行调查记载,统计运算,证明这杂种第一代完全符合孟德尔学说的分离规律。

他想到,第一年选育的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并非纯种,所以,第二年出现分离。按那株杂交稻的产量来推算,亩产可以达到600公斤,这便是水稻杂交的优势。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明确地指出水稻杂交无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明确写道: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

(选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第六章)

相关链接:

①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这些美德,他注定要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用他的智慧,为人类打开哲学的光明之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袁隆平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实干精神,为人类开创水稻高产之路。

(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第十六章)

②斯瓦米纳森博士说:袁隆平的科研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缪俊杰《序:他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逻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一封书信,给袁隆平以思想鼓舞,使袁隆平下定决心向科学进军。
B.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对袁隆平的研究进行肯定,这使袁隆平深受鼓舞。
C.迷信米丘林等人的“无性杂交”理论,所以袁隆平和他学生们进行的“无性杂交”试验最终失败。
D.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挑战权威、智慧勇敢、坚忍和无私奉献都是袁隆平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肯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的袁隆平,在毛泽东、苏格拉底等人影响下,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B.老果农的话,启发袁隆平选准自己的科研课题;一株偶然被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则带给袁隆平灵感和机遇。
C.克丹姆、布朗、阿乃姆、冈田正宽、奈良芳次郎等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但是均未能够取得成功。
D.把袁隆平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就是认为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和苏格拉底对人类的贡献具有同样的意义。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
2021-01-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箪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一一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 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寻根溯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育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弗、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代,呈现给我们一个个5000-4000年前,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归纳总结也未必全面。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昴、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B.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C.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D.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而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国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B.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归纳总结未必全面,中国的考古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C.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而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D.考古学于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西北大学考古学构建形成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C.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即、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
D.王建新教授说:“中国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特别是中亚地区开展考古……成为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一个特色了。”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那么,如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选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新华社)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酷、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景观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选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社)

材料三 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目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选自《科学大观园》2019年3月上)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中东方式思考,使得电影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思考有了阐释的空间,赋予与西方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特质。
B.《流浪地球》运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C.《流浪地球》的成功,基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和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北美的排片率节节攀升,远超《疯狂的外星人》。
D.《流浪地球》将中国式情感与人类普遍的性的融合,同时将其拓展到来人类乃至宇宙的关怀上,同时其题材与叙事,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戏剧性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流浪地球》选择深沉的题材和宏大的叙事,改变了轻松戏谑戏剧风格,满足了观众多年的对科幻片的期待。
C.《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但也是“恰巧”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相遇的结果,可谓“生”逢其时。
D.《流浪地球》的中着落时间这一细节,让国外媒体产生了丰富想象,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后来者”的身份,就要改变了。
3.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其这样说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