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二模 2021-03-05 2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6546824例,累计死亡病例1690155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639645例,新增死亡病例10966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病例逾63.9万例,累计确诊病例逾764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逾168万例。

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8038833例,累计死亡病例322648例。与前一日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22201例,新增死亡病例5507例。美国14日开启的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状况频出,在接连出现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事件后,美国多州政府又抱怨疫苗发货量大幅度减少。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不过辉瑞拒绝“背锅”,否认产能出现问题,表示可以提供的疫苗数量远远多于正在发放的数量。

12月18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上报的病例数量有所增加,令人担忧。墨西哥和其他北美国家实际上从未走出第一波疫情,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病例又再次激增,巴西和美国也是如此。美洲区域目前正处于病毒密集传播的阶段。

据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俄罗斯新增2820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达2819429例;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585例,累计死亡50347例。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金茨堡表示,到明年秋季末,大约70-80%的俄罗斯人口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金茨堡在“俄罗斯1台”上表示:“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么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

英国政府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7052例,累计确诊2004219例:新增死亡病例534例,累计死亡67075例。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的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以遏制病毒传播速度。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天在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说,从20日起,伦敦、英格兰东南部和东部将从目前的三级防控级别升至四级,为期两周,对应的措施类似英格兰地区今年月开始实施的大范围“禁足”措施。

——摘选自《海外网》

材料二

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西布兰德·彭浦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快速有力。”而这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直接相关,也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密不可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即便是耄耋老人,医疗组也绝不放弃治疗,许多白发苍苍的病人治愈出院,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突出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在边沁看来,所谓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恶则与之相反。而放弃高龄病人这个选择,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伦理特质。

——摘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14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但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接种状况频出,特朗普政府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
B.为遏制病毒蔓延,英国政府宣布将首都伦敦新冠疫情防控级别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并开始实施“禁足”措施。
C.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D.中国政府快速有力遏制疫情蔓延,得到了荷兰著名病理学家西布兰德·彭浦曼的盛赞,也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病例数量再次激增,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实际上美洲一些国家依然没有走出第一波疫情。
B.新冠肺炎可以由疫苗控制住,只要每月疫苗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就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亚历山大·金茨堡如是说。
C.中华优秀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可以推动促进抗疫经验交流,为各国早日战胜疫情提供了范例。
D.早在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就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并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可见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含义的一项是( )
A.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D.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控制疫情?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2021-03-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祸事”是指赵雄要找老沈的麻烦,“揪心”是指“我”对老沈的担忧。
B.文中对老沈“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的描述,有利于老沈形象的塑造。
C.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境的精神状态。
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
B.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C.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与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内容形成了照应,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8.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沈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所体现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

初,娶宗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扺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

元祐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以是杜门将遂其老。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建中靖国时,黄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其所与交,终始厚者,惟信安程俱。铸自裒歌词,名《东山乐府》,俱为序之。尝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贺氏,庆湖亦转为镜。当时不知何所据。故铸自号庆湖遗老,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B.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C.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D.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辖境大小各个时代不相同。两汉三国时,州在郡之上,隋唐时州相当于以前的郡。
B.祠禄,官名,宋代大臣退职后,为酬庸其贡献而使其任道教各宫观之宫观使,或宫观中其他职务,以便领取薪俸(祠禄)安享晚年。
C.轩轾,是古代大夫乘用车,顶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后人常常把两个字合用,如“不分轩轾”。
D.自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取“号”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或志趣而定以示风雅。陶渊明自号“靖节先生”。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铸豪侠直率。贺铸喜论天下事,性格近乎于侠,以不附权贵、敢于直言的豪爽性格见称于世。
B.贺铸仕途不畅。贺铸因喜欢喝酒和意气用事,没有得到理想的官职,后来退隐到吴下,打算居家闭门读书度过自己的晚年。
C.贺铸守信有节。贺铸虽家境贫困,凡是有亏欠他人的,都拿出契房券抵押给人家,从不向别人乞讨。
D.贺铸交友慎重。在贺铸交往的朋友里面,有一个叫程俱的,两人始终保持深厚密切的友情,一起为《东山乐府》作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
(2)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
14.贺铸所作词章,常常在人们的言谈中流传。请结合文本概括其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燕居即事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写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感慨百无聊赖,时光漫长。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