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口之光

[俄]邦达列夫

正月间,风雪交加,巷内的白杨树冻得吱吱直叫,来自上游的劲风把房顶上的铁皮吹得隆隆乱响;房檐上的雪粉不断被风卷落下来,然后顺着白皑皑的栅栏,围绕一个个新的雪堆,飘来舞去。而它,在夜幕中间惟一发亮的这个窗口,透射出恬适的绿色光亮,用窗帘遮掩着,总是那么明亮、温暖,总是那么引人注目,并且使人产生一种困倦和神秘莫测之感。

每天晚上,固定不变地在巷内迎接我的,就是小木房里的这个令人愉快的家庭小灯标,就是这个用窗帘遮掩着的台灯的光亮——我这时想象得出,一座炉火正旺、散发着木柴气味的小木房,里面靠墙摆满了旧书书架,一块破旧地毯铺在沙发前的地板上,有一张写字台,玻璃灯罩在昏暗中扩散着光环。那里有一个人,静静地,微驼着背,面带老年人的慈祥皱纹,孤独地生活在书籍的极乐天地里。他无求于世,也不向往世俗欢乐,时而用手指爱抚地翻动书页,时而在室内寂静之中蹒跚地踱来踱去,常常伏案思考和工作到深夜。可是,他究竟是谁呢——是学者?是作家?是谁?

有一次,是去年春天的一个黑夜,我望着那个陌生的、神秘的、不眠的窗口,望着那个在室内灯光照耀下似乎永远呈现温暖绿色的窗帘,突然产生一种完全不可抑制的感情。我很想走过去,敲敲窗户的玻璃,看看窗帘被掀开时的轻微摆动和他那慈祥的面孔(我想象那面孔是白白的,稍微眯缝着的眼睛周围刻有网状皱纹),看看堆满了纸张的桌子、塞满了书籍的小房间和地板上的旧地毯……我想对他说,我大概是弄错了门牌号码,怎么也找不到我要找的住家——这样简单地撒个谎,为的是哪怕匆匆瞧一眼他那个十分整洁的生活和工作场所的迷人而宁静的气氛,他的周围全是书,书籍好像就是他惟一的忠实朋友。

但是,我没有下定决心,没有去敲窗户,后来我一直不能原谅自己这一点。

两个月过去了,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改变,是的,一切依然如故。而在静静的小巷里已经充满春色。这时,我看见一只小金虫使劲儿地嗡嗡叫着,开始从暗处慢慢飞来。它撞到了路灯的玻璃罩上,坚硬的甲壳掉落在人行道上,动弹不得。后来又大为惊慌地活动起小爪爪,试图翻过身来。我这时用鞋尖帮了它一下,不知为何对它说:“你怎么啦?”它顺着人行道向一座房屋的墙壁、向一条排水管(离窗口三步远)爬去。就在这时,我感到了一种沉重的不安,一种意外的空虚从五月黄昏的深蓝色中出现在我的面前。

小房子的窗口没有亮。它变得一片黑暗,象地陷了一样……

发生了什么事?

我走到小巷尽头,在拐角处伫立了二十分钟,然后又转身而回,因为还想看看那看惯了的窗口之光。但那窗口却黑着,玻璃反射出晦暗的微光,窗帘一动也不动,不再象往常晚间那样发出令人喜爱的绿光。顷刻之间,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令人毫无舒适之感,这表明:在那里,在那间看不见的小房里,发生了不幸

我怀着愈益强烈的不安心情,再次来到拐角处,就地抽了两支烟,接着又不由自主地急忙转回,再次来到巷内。我暗自说,现在或者再过几分钟,那个窗帘上就会突然出现绿色的光亮,小巷内将一切如故,将平安无事……

窗口之光没有亮。

第二天,黄昏刚临,我就在回家的路上几乎是跑步来到这邻近的小巷,这时,这里出现的意外新情况使我大吃一惊。窗户敞开着,窗帘拉开了,房间的内部、书架和某种地图都露了出来——所有这一切,我都是初次看到,尽管我曾不只一次想象过这位好在晚间工作的陌生的朋友。

一个相貌象男人、发式也象男人的渐近老境的女人,站在写字台旁,抽着烟,用疲倦的眼光瞧着房间里的空地方。

恰在这时,她忽然发现了我,马上气呼呼地拉上了窗帘——接着,台灯亮了,又象往常那样出现了一小片淡绿色光亮。而我却不禁觉得毛骨悚然,有一种可怕的空虚感顿时袭入了我的心房。房子也好,小巷也好,窗口之光也好,对我来说,一下子都成了昏暗的、虚幻的、陌生的东西。

我这时明白了,是发生了不幸,我想象中的朋友,那位走路时脚下发出悦耳的沙沙声的白发孤身老人,那位书籍爱好家和哲学家,每晚窗口发亮时都如此吸引我、如此令我醉心神往的那个人,不可能是刚才看见的站在写字台旁的那个生有一副阴郁的男人相貌的女人。在悟出这一真象的最初时刻,我觉得自己如坠五里雾中,感到一种失去亲人的悲伤,仿佛刚刚收殓了一位故交,收殓了一位如此有自知之明、有创造力、与我最亲近和心神相通的朋友。我虽然与他素不相识,从未见过面,但我终生都需要他。

(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瞬间》,1985年出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心目中的白发孤身老人面带慈祥,无求于世,淡薄世俗欢乐,喜欢读书,常伏案工作到深夜,他身上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期待。
B.“后来我一直不能原凉自己”没有下定决心敲开窗户,主要是因为老女人的出现,使“我”失去了印证自己对屋内生活环境的猜想的机会。
C.文中那个抽着烟、相貌像男人、发式也像男人的女人,有悖于作者的理想情感世界,在作者的眼里是粗俗冷漠、缺乏女性美好品质的形象。
D.“不幸”在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是指“我”预感到生活在小木房里的老人出现了意外情况:第二次还流露出“我”的美好理想破灭之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风雪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意在强调困倦意之强烈、渲染神秘感之浓厚,为下文“我”对人、事、物的想象进行铺垫。
B.文章用小金虫的行迹引出“我”对窗口一片黑暗的关注,既让情节过渡显得灵活自然,又在不经意间表达了“我”对心目中的老人的牵念。
C.文章运用对比,表现了“我”对于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彰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现实的鞭挞。
D.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对瞬间场景的捕捉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的坚定执着,使文章充满真实之感、感性之美、理性之光。
3.“窗口之光”除了指现实层面的灯光,在文中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4.窗口之内那位慈祥的老人在作品中是否真实存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但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缭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罐头盒里做成灯,晚上借以读书,既表现了“我”读书的勤奋,也突出了“我”节俭的品格。
B.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正是“我”专心致志读书的结果。
C.维克多回答“我”说“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既表现了维克多对“我”的不满意,也表现了他的粗浅无知。
D.“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书中那些难懂的句子给“我”带来的苦恼和思考。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尔基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父亲的美好回忆。
B.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情真意切,要告诉儿子“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
C.高尔基早年的艰苦生活历程,培养了他执着的追求精神,使他的思想博大深邃,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巨星。
D.茨威格认为高尔基才华出众,善于描写事物,在欧洲无人能够超越他,甚至连托尔斯泰也不能超越他的高度。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药剂师这一形象的。
4.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5-03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