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

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白那查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生活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的寂寞。

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发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蜂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就在这时,我的朋友艾真寄来一份报纸,是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艾真在报纸上附言: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她对我的生活和创作非常了解,这种期待和信任令我无比地温暖和感动。

去年五月,我有一周时间是在澳洲土著人聚集的达尔文市度过的。在海滨公园里,我相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当地人说,澳洲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我在达尔文的街头,看见的土著人不是坐在骄阳下的公交车站的长椅前打盹,就是席地而坐在商业区的街道上,在画布上描画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更有甚者,他们有的倚靠在店铺的门窗前,向往来的游人伸出乞讨的手。

在悉尼火车站宽敞的候车大厅里,我遇见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女的哭叫着疯了似的一次次地扑到男人身上,用她健硕的胳膊去打那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他们没有一件行李,女的空着手,男的只提着一个肮脏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团软软的豆腐渣似的东西。他不躲闪,也不反抗,任女的发泄。很快,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白人围观者,脸上呈现的大都是遗憾的神色。警察拉开了土著女人,而那个男人已经被打得唇角出血,蜷缩在一棵柱子前哀哀地垂着头。女的哭泣着,大声抱怨着什么,匆匆而过朝她瞥上一眼的过路人的表情都是漠然的,可她却说得那么的凄切、动情。她的诉说就好像是为站台上不时传来的火车的鸣笛声融入一种和弦似的。男人站了起来,走到女人面前,递过那个塑料袋,对她说,吃一点吧。我这才明白那里面的东西是食物。女的推开他,让他走开!可男人很有耐性,又一次次地靠近她,满怀怜爱地把那个塑料袋递到她面前。

这幕情景把我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觉得一阵阵地心痛!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为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回国后,我去了根河市。城郊定居点那些崭新的白墙红顶的房子,多半已经空着。那一排排用砖红色铁丝网拦起的鹿圈,看不到一只驯鹿。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猎民一批批的回归。我追踪他们的足迹,连续两天来到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那歌声听上去是沉郁而苍凉的,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在那无比珍贵的两天时间中,我在鄂温克营地喝着他们煮的驯鹿奶茶,看那些觅食归来的驯鹿悠闲地卧在茏着烟的林地上,心也跟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淡蓝色烟霭一样,变得迷茫起来。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如今驯鹿可食的苔藓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即使回到山林了,但搬迁频繁。他们和驯鹿最终会往何处去呢?

回到根河市,我去探望因腰伤住院的画家柳芭的母亲。我不敢对躺在病床上的虚弱的她过多地提起柳笆,只想静静地看看养育了一位优秀画家的母亲。当我快要离开的时候,她突然用手蒙住眼睛,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柳芭太爱画画了,她那天去河边,还带了一瓶水,她没想着去死啊。是啊,柳芭可能并没想到要去死,可她确实是随着水流消逝了,连同她热爱着的那些绚丽的油彩。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

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我从小就拥有的那片辽阔而苍茫的林地就是它的温床,我相信一定能让它发芽和成长的。到了年底,创作的激情已经闪现,我确定了书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

(取材于迟子建《从山峦到海洋——〈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
绚丽:美好耀眼
B.蜷缩在一棵柱子前
蜷缩:弯着身体,缩在一起
C.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
雄浑:雄阔浑浊
D.林地就是它的温床
温床:利于生长的环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作品的诞生先需要种子后需要泥土,意在引出下文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的特殊性。
B.朋友艾真给作者寄报纸并附言,希望作者叙写被边缘化的鄂温克人生活,这是对作者的期待与信任。
C.文章第七段中的“哀其不幸”这一短语,突出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简短有力,令人深思。
D.文章以“作品的诞生”为线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内容充实,意蕴丰厚。
3.文章插叙作者在澳洲的一段生活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画线句所说的“种子”指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这里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作者是如何找到这粒“种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3-04-25更新 | 4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潮尔

①2022年7月,阿古拉草原最美的季节,我开车带着阿爸和额吉去大姨家。我们从国道下到一条窄路,驶过白音查干湖,越过双合尔山,穿过阿古拉镇,路过几座村庄,走进扎拉吐村。

②大姨夫是民间艺人,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强项是拉高低音四胡,没想到他最拿手的竟然是潮尔琴。潮尔琴看似简易,榆木做琴杆,藤条做琴弓,马尾做琴弦(两根)和弓弦,琴码的舒气孔中斜插一把蒙古刀。大姨夫说,制琴工艺比以前大大提升了,但是会拉琴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接着他即兴表演了一段潮尔,人声和琴声和鸣,讲述着古老的莽古斯故事,蒙古刀似乎也翻飞起来,开始斩妖除魔。我问大姨夫:“您不用看谱子吗?”大姨夫说:“我看不懂。”我疑惑不已。大姨夫就问我:“是先有的音乐还是先有的琴?是先有的琴还是先有的谱子?”他这一问,不仅让我感到惊讶,更是消除了我以往对乐器偏狭的理解。我的心无法平静,却又无比平静。

③难怪我对潮尔琴声如此敏感,却又不曾刻意寻找。我本可以去看更多演出,去搜集更多光碟,但我似乎是在等待生命里的一场场相逢。原来在我还不知道潮尔为何物时,潮尔早已经在西日嘎草原的日升月落中,先一步与我相逢了。

④我快要出生前额吉还在下地干活,在额吉的肚子里我已经倾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舀水的哗哗声、风吹的呜呜声、牛群的哞哞声,民歌的……马头琴的……还有摇篮曲的咿呀声。三岁那年,我模糊记得,额吉的摇篮曲大多没有歌词,随口吟唱的是低沉而温柔的旋律。西日嘎村的夜一片漆黑,听大人讲,即使有星月的夜晚,也只能看到丘陵的轮廓,而没有灯光的村庄已经变成黑夜的一部分,悄然隐匿于科尔沁草原深处。这时,是额吉的摇篮曲驱散了我对黑夜的恐惧。额吉本不会唱歌,但于我而言,她的声音是世上最柔美的旋律,也是我对其他声音产生感受的来源。我坚信,每个声音都有各自的使命。

⑤读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教我们唱科尔沁民歌,每一首民歌里都有故事,有的哀婉动人,有的可歌可泣。我并不十分懂得歌词的意义,只觉得好听,便不知疲倦地大唱。那时西日嘎村经常停电,学校安排晚自习,在教室里拼桌点蜡烛写作业。回家路上,那看不见的白杨林在夜风中沙沙作响,那轮廓清晰的山像个巨大的怪兽。我害怕极了,开始大声唱起科尔沁民歌,唱着唱着,我忘了歌词,便学着额吉的样子自编自唱。我用自己的声音掩盖外界的声音,直到翻墙进院,听到小黑狗的汪汪声,心才逐渐安稳。进屋,我一边听收音机里的歌声,一边大口大口吃着饭菜,仿佛要把刚才的恐惧一口口吃掉。此时从窗外传来各种声音。不知为何,所有的声音到了夜里几乎都会变得低沉而哀婉,哪怕风雨声里似乎也有幽幽的诉说。

⑥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额吉领着我寻找一头走丢的灰牛犊。烈日下,我们沿着小土路绕过毕勒古泰山,一直往南走到铜矿。额吉向路人打听灰牛犊,却没有得到一点儿消息。返回的路上,夕阳缓缓下沉,走到毕勒古泰山脚时,想到不知所终的灰牛犊,我有些怏怏。额吉可能是为了鼓励我,让我唱学过的民歌。我把灰牛犊编进歌词里,额吉也跟着唱起来。这时,从傍晚的暮色中,传来一阵熟悉、低沉,有穿透力的哞哞声。这是灰牛犊在回应我们,它尽管淘气,跑丢了一个下午,却仍在努力地寻找家园。而我和额吉的歌声,对它来说,就是家的召唤。

⑦也是那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趁额吉午睡偷偷溜出来,去村外的河边玩耍。我玩得忘乎所以,全然没有察觉到天上已经布满乌云,直到大颗大颗的雨滴打在身上,才突然感到恐慌。河水正在上涨,眼前是厚实的雨帘,脚下的泥水似乎就要把我吸进去。我失去了方向感,只能站在荒野上大声哭喊。就在这时,我听到了额吉的呼唤。她的声音透着急切,却不尖利刺耳,依旧是那种低沉的长音。额吉一遍遍地叫着我的名字。我寻着声音,冲破雨帘,跑进了额吉的怀里。回到家,看到我还怔怔着,额吉就抱着我,轻轻地摇着,用温柔的声音唱:“米尼呼(我的儿子)快回来,米尼呼快回来……”我慢慢恢复了正常。那时,我只知道声音的重要性,却不知背后更深的含义。

⑧而我心里第一次产生被家乡召唤的感觉,是在读初中的时候,那时我家搬到了巴镇。一次,学校组织全体师生看乌兰牧骑演出,台上一个穿华丽蒙古袍的男人,手握一把我从未见过的琴,边拉边说斩妖除魔的莽古斯故事。老师说:“这是潮尔琴,它的出现早于马头琴,现在主要用于给莽古斯故事伴奏。”那低沉而浑厚的琴声,几乎瞬间把我带回到了西日嘎。那里有原野的风声和雨声、小黑狗的汪汪声、灰牛犊的哞哞声,还有额吉的摇篮曲,至于华丽蒙古袍男人讲的故事,全然没有记住。那年我十二岁,还不太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感觉过往年月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在这一刻汇集到那支琴弦上,汇成一条沉闷而悠远的长河,流进我的心里

⑨潮尔是乐器,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潮尔又不是乐器,是阿古拉草原和西日嘎草原,以及整个科尔沁草原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根草、每一条水流、每一个生灵。在我过去的生活中,小时候让我舒心的,长大后让我安心的,是低沉而悠长的声音。当这些声音在我心里与潮尔的声音结合在一起时,我拥有的不光是感动和震撼,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我感到我是在风浪里静静流淌着的河,静静地仰望天空,静静地触摸大地,静静地感受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个声音,会让我有种撞见自己的感觉——那是我梦里的潮尔。

(取材于阿尼苏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隐匿于科尔沁草原深处   隐匿:隐藏
B.哪怕风雨声里似乎也有幽幽的诉说   幽幽:幽怨
C.我有些怏怏   怏怏:不悦
D.看到我还怔怔着   怔怔:呆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驶过”“越过”“穿过”“路过”串联行程,连带而出的名字体现了它们于“我”的熟悉与亲切。
B.作者被大姨夫熟练演奏潮尔的情景所吸引,也从他发出的一连串反问中得到了关于音乐、关于潮尔的启发。
C.第⑤段中“仿佛要把刚才的恐惧一口口吃掉”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孩童战胜了恐惧的情态
D.第⑧段画线句中的“沉闷而悠远”,写出了声音的低沉、厚重、悠长,也体现了“我”难以言明的复杂情绪。
3.第③段写“潮尔早已经在西日嘎草原的日升月落中,先一步与我相逢了”。请分条回答潮尔“先一步与我”有哪些生命里的相逢,它们分别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画波浪线语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2024-04-15更新 | 4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

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城市坐上火车,睡一觉,睁开眼时,到处都亮了,一个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芒。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北京很大,这体现在距离上。我算过,从东土城到北京西站,差不多要一小时。这在我们那儿,是两座城市的距离。而在你尚未精确地计算出这个数字之前,往往就已经堵车。奇怪的是,这样大的一座城市却感觉不到混乱。被堵住的车辆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四处泛滥,依然秩序井然地排着队。就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顺序,包括堵车,包括等待。

我时常会为北京担忧,我不知道如此漫长的等待会让北京的脚步该怎样疲惫拖沓。然而就在这等待中,你突然发现哪里又冒出了几座高楼。我想,在这等待中隐藏着某种力量,外人难以发现,北京自有其节奏,我这个旁观者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在北京,我住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市口。傍晚时我喜欢在这里闲散地踱步,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条老胡同相随而行,穿过一个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在,现实与岁月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这是北京到北京的另一个距离。谭嗣同的故居莽苍苍斋,其实不难找,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土坡上就是。我没想过要去那里,但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这让我感到意外。我感觉我已走进了一个世纪前的某个傍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得离北京这样近,以无意的方式。这院子里现在居然还住着人,我看见煤炉里冒出的黑烟。我看着烟雾后面那个生炉子的大爷,他走过来了,蹒跚着,仿佛是从历史的幕后走过来的。

从里边出来,我看见门口有一棵树,不知是什么树,是那种可以一边落叶一边又同时长出树叶的树。我慢慢溜达着,老胡同里静极了,夜色突然变得很深。脚底下有了一点闷闷的回声。这才觉得,北京很大,也很深。

老舍茶馆也是我喜欢的。红色的门廊,眼睛被一盏一盏的红灯笼照着,一派朱红,中国红。那八仙桌,那靠背椅,却是别出心裁的黑。这样的红与黑,深厚、恒久。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一个个优雅细长的女子,穿着旗袍,仿佛正从清朝走来,在满座的宾客中来回斟茶。而你往这椅子上一坐,也成了这里的一种布景和效果。叫板的痛快,品茶的悠闲,完完全全的老北京的风韵。只有茶是不老的,杯中香气缭绕,台上余音绕梁。这座上闲情,已不是消遣,已经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您呐,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从北京到北京,还有一种距离,在一个人的仰望中。每次我这样仰望时,似乎是在观察一个距离更远的北京。太多的蓝图,太多的挖掘机和脚手架、脚手架上的小旗子,太阳在头顶上威严地移动,一群寂静地飞过的鸽子……

从理性的视角看,保存是必要的,拆也是必要的。一座永恒的经典性城市,每个时代都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价值。北京是古都,更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它也不能老那样匍匐着。尽管许多人对北京拆老房子持否定态度,但有一个事实是谁都看得见的,北京的腰杆子迅速地硬起来了,它站起来了,以最快的速度超越一个又一个的距离。北京正在获得它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度。

去看鸟巢的那天,日光温暖。秋天,一些残叶正在凋零,更多的树叶则在等待被季节染红。在亲眼看到之前,它是我心中的一个悬念,一座古老的东方古都同21世纪有多远?只看了一眼,我一下放心了,大气!舒服!我看到了那些坦率地暴露在外的结构,那相互支撑的网络状的构架与中国传统的镂空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与西方的大美被天衣无缝地铆接在一起。当我知道它被《泰晤士报》评为全球在建的最强悍工程时,我更加深信,美是无国界的,这是人类的建筑,人类的艺术。

偶尔,我会抬头瞅瞅天空,看见半天云里的脚手架,那是我到达不了的一个高度。这个充满了对速度和效率渴望的时代,有一股激越的力量在汹涌,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正在血汗与泥浆中分娩的新北京,仿佛只属于咬紧牙关的生命和那些愿意为之竭尽全力的人。这是这个城市的真正骨骼。此时,我知道自己是多余的。我这样左顾右地走着时,发现我是走在最后的一个人,是被这个时代和城市落下的一个人。

北京很大,但每一个北京人其实都活在某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里。他们安静地凝望,时间长了,会发现自己与这城市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那种生死不的维系,以及坚守下去的那份信心,是我这样一个匆匆过客难以理解的。北京仿佛是一个我行将抵达却又一直没有到达的城市。天才的卡夫卡早已替我描述出了那种最真切的感觉,北京是我远远就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

每次离开北京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深深凝望。火车已经飞奔了很久,但仍未跑出北京。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

(取材于陈启文发表于2008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的脚步该怎样疲惫拖沓             拖沓:迟缓
B.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眼睁睁:形容急切地盼望
C.我这样左顾右地走着                    盼:看
D.那种生死不的维系                       渝:改变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后两处称北京为“城堡”,是为了突出北京历史的悠久。
B.文章两次写到树叶,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
C.作者喜欢老舍茶馆,不仅是因为悠闲,更因为能体验历史韵味。
D.将“鸽子”与“脚手架”等同框,画面内容更丰富,意味深长。
3.文章题为“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从北京到北京”有怎样的“距离”。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2024-04-11更新 | 3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1】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一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书记说,有人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她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一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连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谈土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弃从中汲取力量。

⑧6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我到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点达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从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实在忍不住,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马时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像山坡吹来的风、像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嘎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本。我查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⑪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播的表彰会,对我褒奖。我在答谢辞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2】。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

注释:【1】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2】铁蹄马:与著名的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列为蒙古三大名马,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的“不懈努力”“建设没了”写出了父亲家乡变化之大,语言幽默。
B.第⑥段通过描绘汉中、安康、广州江边的景象,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
C.第⑧段中写牧民因忧虑草原的未来而落泪,作者则因为深受感动而流泪。
D.第⑩段以“瑰宝”比喻《诺恩吉雅》,表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璀璨夺目。
2.下列对第⑨段中牧民形象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烈豪放B.能歌善舞C.淳朴深情D.勤劳勇敢
3.尾段画线句“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拉得很长,使它像棵树”优美隽永,请赏析。
4.文章结尾处“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一句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人闲桂花落

①长江岸边,桂花悄悄地开了。

②桂花乃一种寻常又不寻常的花。它一直活在古老的神话里,月亮上的那株桂花,吴刚砍了千万年,也没砍尽。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有如此非凡的想象。桂花就那样漂浮在我们的头顶,漂浮在月亮上,一漂几千年。它也一直活在唐诗宋词里那一片诗的汪洋大海,生长着数不胜数的桂花,几乎每一个诗人,都有一株甚至几株属于他自己的桂花。更多可观可嗅可触的桂花,终归还在烟火人间,在一个个寻常不过的庭前屋后,也在某个笙歌款款或荒败落寞的院子里,孤独地生长,无须任何竹石花草的陪伴与亭台楼阁的布置。

③平时,桂花从来都是不怎么显眼的,它花朵细碎,在花形上并不具有与百花争艳的资本。它只是自言自语地活着,在风里点点头,晃晃身子,在雨里无遮无盖地淋个透湿,鸟儿会不打招呼地随意歇落在它的枝头,虫子也可以在它身上悄无声息地爬来爬去……直到秋天,到了秋天的某一时刻,它才被人们悠然地甚至突然地想了起来。所谓“某一时刻”,便是秋天。那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忙完农事之后的季节,这时的人,才有了点儿闲暇,突然闻到了桂花的香气,也看到了桂花。作为诗人,王维似乎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那句与桂花相连的名句,便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诞生了,诞生在那首《鸟鸣涧》中: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④春山夜半,夜色宁静,山野空寂,他竟听到了簌簌桂花飘落。细斟,发觉王维真想说的,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桂花,而是春山之夜的那点“闲”,那点“空”——山寂冥,人闲适,他才听到桂花飘落,月洒青山,山鸟夜飞,不时撒下的几声鸟鸣,一直在春山里回荡。也就那样,诗人赢得了一点道心。

⑤闲,是《鸟鸣涧》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处。而我再次想起桂花,却是秋天,正在故乡滨江步道上悠悠而行——自然,也是闲着的。

⑥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沿江一带密麻的绿植里,也有桂花树。我根本就没想过——有或没有桂花树,都不奇怪。但那个清晨,幽隐的桂花香气,不时迎面扑来。淡淡秋阳下,我一抬头,就看到了高大的桂花树,挂满了淡金色的桂花,一嘟噜一嘟噜,煞是好看。而放眼望去,桂花树不止一株两株,而是一直地绵延开去。早些天,傍晚溜达时,就闻到过淡淡的幽香,料想是该有桂花树的,到了这个清晨,才发现江边的桂花树,竟有如此壮阔的阵容——一边是浩荡却无声的长江,一边是一道隐形却博大的花香,如是,人行其间,感到的,便是这样的秋日那有些特异的魅惑,以及甚为开阔的舒爽了。

⑦不禁想,充盈于《鸟鸣涧》里的闲,到底是什么呢?闲,不完全是个时间概念,它首先是个心理概念,心先得“空”,得淡。淡,据说是一种品味。王维是一例,孟浩然是另一例。当功名心渐渐淡下来时,那首《宿建德江》便问世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⑧做这种近乎白描的诗,是孟浩然的拿手好戏:“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闻一多语)诗如此,花亦如此。桂花,恰好开在闲适季节。农事完毕,稼禾归仓,要不,我们的先人,哪有心情去看月亮,赏桂花呢?

⑨这是我头一次在桂花飘香季节,走在家乡那条滨江大道上。在远方,我住的院子里,也种有桂花,据说是新品种,四季桂花,一年到头都会开。我日常都会从那里走过,平时几乎没见有人去搭理它,我也一样——人们走路时脚步匆匆,总是很忙。有一天,也是偶然,在一个夜晚路过那里,闻到了桂花香,才觉出桂花开了。记忆中的那种桂花香,似乎没长江边的桂花这么浓郁,这么博大。毕竟大江边的桂花,只是慢慢生长,蓄积了整整一年,一直让花香憋着,憋着,憋足了劲,直到秋天,到人们大都闲了下来,或至少在心理上闲了下来,它才尽情怒放。

⑩那一带长江边,自先秦至唐宋以降,来来往往,走过了无数诗人。如是秋天,那些乘一叶扁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人们,不可能闻不到江边的桂花香吧?

⑪桂花跟梅花一样,花都细碎,却质胜于形,跟梅花一样,以馨香取胜,俗称“桂魄梅魂”。我们真的很少去注意它们的外形,享用的只是它们的芬芳。那天从江边走回来,路过菜市时,一个估计来自近郊的老农,蹲守在一个小提篮后,篮子里面装满了细细碎碎的、暗金色、颗粒状的东西。我愣看了几眼,问是什么,回说是桂花。问是卖的吗,多少一斤,答说五十。想想,一斤,就是一大堆桂花了,卖五十元也不算贵。猜想老农大约也是秋后得闲了,才去采摘桂花的,但他的闲,跟写“人闲桂花落”的王维,肯定不一样——爬高下低地去采桂花,料想不会是件轻松的事。他未必读过王维的诗,兴许他只是有点喜欢桂花,知道城里有些人也喜欢桂花。便趁着那样一点“闲”,去费心费力地采了,又跑到城里,想卖给那些喜欢桂花,也懂得桂花的人。这么一想,倒觉着那略略有点佝偻的身子里,也有点灵魂的芬芳了。可惜,不是每个人都真懂得那点闲、那点淡——包括我。简单的事情,其实又很复杂——不管是王维的诗,还是老农的桂花。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漂浮在我们的头顶               漂浮:存在、停留
B.笙歌款款               款款:和乐的样子
C.它只是自言自语地活着       自言自语:安闲、自在
D.是孟浩然的拿手好戏          拿手好戏:擅长的本领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桂花活在神话和唐诗宋词里,表现出桂花在传统文化中不寻常的意义。
B.作者引用闻一多对孟浩然诗作的评价,意在说明赏桂花需要闲适的心境。
C.作者质疑老农不辞辛苦采摘桂花并卖给城里喜欢、懂得桂花的人的做法。
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既有多处诗句引用,也有“月洒青山”等诗意表达。
3.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的那种桂花香,似乎没长江边的桂花这么浓郁,这么博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原因。
4.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人闲桂花落”包含哪些涵义。
2023-05-09更新 | 3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邮局,邮局!

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可为什么邮局是绿色的,我一直不明就里,但一直觉得绿色和邮局最搭,邮局就应该是绿色的。绿色总给人以希望,人们盼望信件的到来,或者期冀信件寄达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期待的。

小时候,我家的老街上,有一家邮局。一座二层小楼,门窗都漆成绿色,门口蹲着一个粗粗壮壮的邮筒,也是绿色的。这样醒目的绿色,是邮局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走进这家邮局。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我花了一角七分钱,买了一本《少年文艺》杂志,觉得内容挺好看的,以后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内蒙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会拿着汇款单,到这里取钱,顺便买《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在那里神奇莫测地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在那里闪现。

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鸿雁》。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留给我印象很深,至今难忘,尽管只是一部普通的黑白片。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怎么也忘不了。我想象着,姐姐每个月寄给家里的钱,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的邮包里吗?也都是经过漫长的风雪或风雨中的跋涉吗?每一次这么想,心里都充满感动——对邮局,对邮递员。

那时候,邮递员每天上下午两次挨门挨户送信,送报纸。他们骑着自行车——也是绿色的,骑到大院门口,停下车,不下车,脚踩着地,扬着脖子,高声叫喊着谁谁家拿戳儿!就知道谁家有汇款或挂号信来了。下午放学后,我有时会特别期盼邮递员喊我家拿戳儿!

我从未想过会来到电影《鸿雁》里演的东北的林海雪原。离开北京时,买了一堆信封信纸,相约给亲朋好友写信。在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手写的书信,这种古老也古典的方式,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而信必须要通过邮局,通过邮递员,让邮局和邮递员变得是那么不可或缺的重要。唯如此,分散在天南地北的朋友之间的书信,才能抵达你的手中。邮局和书信,互为表里,将彼此转化而塑型,即便不是什么珍贵的文人尺牍,只是普通人家家长里短的平安书信,也成为那个逝去时代的一个注脚,一个特征,让流逝的青春时光,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是邮局帮助了我们这些书信的寄达和存放,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邮局,是我们青春情感与记忆的守护神。

那时候,我来到的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一片亘古荒原。但不缺少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胖乎乎的天津女知青。我们所有的信件,都要从她的手里收到或寄出,每一个知青都和她很熟。但是,她不会知道,那些收到或寄出的信件里,除了缠绵的心里话,还会有多少神奇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不出的。

这个土坯房的小小的邮局,承载着我们青春岁月里的很多苦辣酸甜。不知去那里寄出多少封信,也不知道到那里取回多少封信,更不知道把农场的知青所有来往的信件包裹统统计算起来,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那时候,觉得我们来到天边,北京是那么远,家是那么远,朋友们是那么的远,天远地远的,小小的邮局是维系着我们和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

命定一般,我和邮局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和书籍。大约三十年前,我家对面新建了一家邮局,因为常去,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他们中大多都是年轻的姑娘,如果偶尔忘记带零钱了,或者稿费单上写的姓名有误,她们都会帮忙处理,然后笑吟吟对我说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什么文章。那样子,总让我感到亲切。

如今网络发达,很多邮件通过微信传递,信件锐减;稿费大多改为银行转账,稿费单也随之锐减。总还是觉得,只是虚拟的网上信件,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迹,没有真实的墨渍淋漓,实在无趣得很。而那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邮局的黑戳儿,让你能够感受得到邮局的存在,那张小小的稿费单留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或许是从小到老,邮局伴随我时间太长,对于邮局,总有深深的感情。邮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像淬过一遍火一样,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日子一天天走出来的。

有一天黄昏,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她又立刻掉头,骑到我的身边,停下车,问道:“您就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没有认出她来。她高兴地说:“看着觉得像您!有小二十年没见您了,您忘了,那时候,您常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书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时候,她还是个刚上班不久的小姑娘呢!

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我们站在街头聊了一会儿。我在想,如果没有邮局,阔别这么多年,茫茫人海中,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怎么可能一眼认出彼此?是绿色的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绿色的邮局让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

邮局!邮局!

(取材于肖复兴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不明就里   就里:其中的缘故
B.将彼此转化而塑型   塑型:确定自身的功用
C.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   殆尽:几乎没了
D.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   熔金:热度可以熔化黄金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少年时与邮局结缘是因为购买《少年文艺》杂志。
B.电影《鸿雁》因为是黑白影片,所以给作者深刻的印象。
C.作者觉得网络电子通信形式缺乏真实感,感到很无趣。
D.结尾“邮局!邮局!”与标题有细微差别,情感更加强烈。
3.文章多次提到“绿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相应含义。
4.与邮局寄送的书信相比,今天网络发送的微信,有哪些长处和缺失?结合本文阅读,写出你的认识。
2023-02-01更新 | 2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超市里不卖蜡烛

①对一个久居城市的人来说,纯粹的黑夜是罕见的。

②在市区,我从未肉眼见过漫天星光。事实上,在这人造的琉璃球里,自140年前的街头第一次亮起路灯后,这城市便日夜通电。从此上海的苍穹,被灯光烘托得绚丽多变。人们管这里叫“不夜城”,即便独处室内,关闭所有光源,窗外总还是会透进人类驯服夜晚的奥秘。

③到了夜晚也拥有光亮,对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就像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小时候客厅电灯的开关还是拉绳,每晚亮灯,对成人来说是寻常动作,于我却是某种仪式。我比谁都盼着黄昏降临,盼着全家吃过晚饭,盼着父母收拾碗筷。我一次次看着窗外,希望太阳快点收走余晖,然后急不可耐地问——可以开灯了吗?再等一会儿吧。可以开了吗?还没有很暗呢。很暗了很暗了,我已经看不清楚了,现在可以去开了吗?老人笑着叹气,终于点头,也好像是放手,让这紧紧攥在手里的一日翻页。如今我能明白那种不自觉的拖延,成年人总是希望每天流逝得慢些再慢些,但孩子却已在后头踮脚催促了。我雀跃着伸长手,终于够到灯绳,整个房间就在光芒之中了。

④夜晚的世界,和白天的一切相同又不同。粉色的柜子在黑暗中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如果开了灯,它看上去就是金色和白色的叠加。陈列在柜子上的摆设,那些无锡泥人、丽人造型的卷笔刀还有小瓷马,站在明明暗暗中,像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它们因为光线的不同,自然分出了忠奸、我可以看着它们脑补一出真剧。

⑤那匹小瓷马是我参加演出所得的奖励,那时我参加学校的民乐队,节庆日经常参加演出。对演出的内容我已记忆模糊,只记得带队老师在后台替我们梳头,梳得紧极了,但我们都不敢吭声。老师在我们的发辫上夹上镶嵌银色波点的蓝色蝴蝶结,给我们抹上夸张的腮红和口红。我们就像被施了咒,要去扮演另一个人。

⑥穿过剧场长长的后台,我们手拉手依次从化妆室走向帷幕边候场。光线属于台前,幕后是一片宽阔的黑色平原。我们踮着脚走,不发一声,在帷幕后听台上的声响,话剧演员在说台词,舞蹈演员在跳,我们等着属于自己的登台时刻。

⑦舞台上的光线和家里的光线完全不同。家庭的照明只是温存照亮那些日常,但舞台上的光线是左右千军万马的指挥棒。光线明亮,就是白昼,是主角的坦途,是宽阔的战场。光线黯淡、就是聚焦、是一个人的内心戏、是窄小的房间。被光线照到的人,就开始演出、舞动,没有被光线照到的人,即便在台上、也等于不存在。我总是在乐队后排,坐在自己的古筝前,望向黑压压的观众席,想此刻母亲在台下还能找到我吗?我在光线之外,就等于不存在,仿佛逃脱了剧场外真实的世界,也逃脱了舞台上戏剧的时间。

⑧有一次演出结束,回家时太阳已落山,居委会干部摇着铃铛,通知今晚要限电几个小时。九十年代初上海每逢高温时节便饱受断电之苦,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祖父看到我进门,不慌不忙取出旧报纸包裹的白蜡烛和火柴,他点燃蜡烛后便微微倾斜烛身,让刚融化的烛油滴在垫板上,然后把蜡烛立在烛油里,等待烛油重新凝结,成为固定的底座。小小的房间里,所有人的脸被都烛光赋予新的轮廓。我们在烛光里用晚餐,餐后本来各自要忙各自的事情,但此刻都做不了,所有人都聚在小小一簇烛光边聊天。远古洞穴里的一家人,也是这样度过一个夜晚吗?我忽然感念这停电时分。

⑨祖父说起小时候的故事,江南水乡的长廊、石桥与屋檐。他说在我父亲小时,一家人从上海回嘉善探亲还要走水路。入夜没有光线,船家不断划桨,却发现小船反反复复在同一片芦苇荡里打转,找不到原本熟谙的路线。

后来呢?后来是第二天天亮了才开船呀。再后来呢?再后来是可以通汽车去了呀。再后来呢?再后来是我们都老了,老家的长辈都去世了,所以也不必再回去了。祖父又说,最近在梦里总看见他的父亲撑着伞望向他,风雨里叫他他不应答。祖父说着,就哭了。我害怕起来,孩子在成人的眼泪前多么惶恐。

⑪蜡烛烧久了,露出长长的烛芯,满屋的光线跳跃起来,将人影拉长,又赋予动感,变成黑色的舞者。众人默默不语,祖母用剪刀熟练地剪去一截烛芯,光亮的范围缩小一些,但光线立刻稳定下来。此时电力恢复,整幢楼亮起来,邻居在轻声欢呼。父母吹灭蜡烛,开始收拾碗筷,催促我去做作业和练琴,好似暂停的时钟又开始运转。我重新看清祖父,他已经平静下来,褶皱的脸上还残留一点湿润的反光。他用指甲剔掉垫板上的烛油,然后展开同一张旧报纸,沿着折痕包好蜡烛。刚刚围着烛光发生的一切以及说过的一切,好像完全没发生过。除了屋内残存的一点点蜡烛熄灭后的烟,轻轻地、轻轻地飘着。一切像我的一个梦,令人心神荡漾,意犹未尽。

⑫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城市新村生活,夏夜里偶然断电和限电的日子很快随着城市发展结束。暑假过去,我升入新的年级,不再参加民乐队。冬去春来,附近建起了一座自选商场——田林超市。自选商场在当时是全新的购物模式,再没有玻璃柜台间隔货物和顾客,孩子们推着购物车像滑冰选手那样在货架间穿梭,日用品、新鲜的蔬菜和肉,简直什么都有。“琳琅满目”成为那一周本地所有孩子作文里的高频词。但那里也不是应有尽有的,我知道。

⑬偌大的超市里不卖蜡烛。

⑭那些关于蜡烛的小小技巧:用烛油固定底座,剪短烛芯稳定光线,都随着新事物的到来消失了。货架上不再有蜡烛的位置。除非为了在西餐厅增加情调,我此后再没有遇见需要蜡烛照明的时刻。甚至餐厅里的“蜡烛”,有时也只是保留了烛形的充电小灯。

⑮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再在纯粹的黑夜里,我擦亮火柴点亮烛光,会不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光线里看到我想看到的一切。

⑯那个带着一脸彩妆,刚刚从舞台上下来的小女孩;那个被烛光照亮的桌面,桌子上盛放晚餐的、印有祖母工厂厂名的搪瓷碗;还有桌边的古筝、书包、橱柜上我视若珍宝的小玩意们……烛光也一定会照亮祖父的脸,会把已经去世的他的容貌和声音都带回来,带到我的眼前来,他会说他童年的水乡故事,就像我回忆自己在城市新村度过的童年一样。

⑰我一定不去拉亮那根电灯的绳子开关。我一定会紧紧攥着蜡烛不放手,让烛光再亮得久一点,让黑夜和光明都不要来侵扰这光线的范围。这小小的一束光照亮的范围,让其余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让时光在此处暂停。我想在烛光里再次看到你的脸,直到一切真实和不真实的存在,开始随着变长的烛芯跳跃。

(取材于沈轶伦的同名作品)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驯服夜晚的奥秘       驯服:改变
B.于我却是某种仪式          仪式:象征性的郑重时刻
C.只是温存照亮那些日常       温存:温暖亲切
D.侵扰这光线的范围          侵扰:侵害干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夜晚开灯后房间里景象的变化,使作者浮想联翩,并由此产生登台表演的兴趣。
B.舞台灯光的明暗变化,为表演助力,也给儿时的作者带来亦真亦幻的奇妙感受。
C.作者“忽然感念这停电时分”是因为可以暂时远离繁重的作业负担和练琴任务。
D.祖父所述风雨中亲人撑伞呼唤的梦境显得非常诡异,这使“我”感到惶恐不安。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都描写了祖孙对话,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的相同之处。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作用。
2024-04-03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忆蜀山

脚下的石板路,沿着依山傍河的小街蜿蜒。路面石板经历了千百年风雨,被无数代人的鞋底踩踏,虽斑驳不平,却光滑如玉。走在镂空的石板街上,不仅能听见脚步声,还隐约有流水的声音。那是河水的韵律,是山泉的吟哦,是积水从屋檐滴落在街边石条上的回声。小街的两边,都是古旧的砖木房屋。小街两边的房屋间,不时出现一条条极窄的小巷。小巷虽不长,却让人感觉幽深。因为,两边小巷尽头的风景不一样,一边,是绿意蓊郁的山景,是山脚下茂密葳蕤的兰草灌木,另一边,是波光潋滟的河景,河水在斑斓天光下流淌。

小巷尽头的山,是蜀山;小巷尽头的河,是蠡河。

五十多年前,曾经踯躅在蜀山脚下。那时,我还是18岁的少年,第一次远离家门,在这里学木匠谋生。我经常来蜀山脚下干活,遇见蜀山古镇时,心情郁闷,身体疲惫,没有旅游者的心情,但是古镇上的景象,还是让我惊奇。

对蜀山古镇的第一印象,是镇头那座蜀山大桥。这是蠡河上的一座古老的石头拱桥。初春之晨,稀薄的晨雾还在河面飘漾,蜀山大桥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高高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小贩在桥上摆摊卖水果蔬菜日用百货,人们在桥上大声吆喝,讨价还价,也有人站在桥头聊天拉家常。桥下,暗绿色的蠡河水在流动,河上船只来来往往,桥上的行人和桥下的船工高声应和互相打着招呼。稍大的木船从拱桥的圆洞中穿过,艄公站在船头上,挥动一根长长的竹篙,在河面和桥墩上撑击点舞……这充满诗意的景象,很像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大桥。

那时走过蜀山老街,总是脚步匆匆,没有看风景的闲情逸致。但是街上总有些独特的景物吸引我。蜀山镇附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紫衫茶壶,那是天下少有的情景。让人惊叹的是制壶人那些灵巧的手,紫泥犹如柔软的糯米糕,被这些手敲打着,揉搓着,拿捏着,搓刮着,塑造成一把把形态各异的茶壶。这些未经烧制的茶壶泥坯看上去就是完美的艺术品,虽然它们玲珑温润,但不是成品,它们必须送进山上的窑中经烈火焚烧,才能脱胎成紫砂壶。由砂石泥土变成紫砂茶壶这个过程,就在蜀山周围完成。我抬头看蜀山,只见山上云气飘旋,那是烧窑的柴火在冒烟。

古镇上有好几家茶馆店,每天早晨,茶馆里人头挤挤。一天下午,提前完成了一天活计,我走进一家坐落在山脚下的小茶馆。下午的茶馆,店堂里茶客寥寥。我找了一张临窗的桌子坐下来,窗外,绿荫闪烁,那是蜀山的影子。一把紫砂壶端上来,茶香扑鼻。我用笨拙的动作把热茶斟入小小的茶盏时,从壶嘴里射出的茶水大半都溅在桌面上。慌乱中一位面目清癯,穿着朴素,举止文雅的中年人走过来,微笑着端茶壶为我斟茶。这时,店里的一个伙计跑过来,惊讶地问我:你认识他吗?顾景舟,他是名人,宜兴最好的紫砂壶就是他做的!

中年人见我一脸懵懂,笑着说:别听他瞎吹。接着问我:那个上海来的小木匠?我诺诺地点头,又摇头答道:我刚来不久,还没有学会做木匠。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做木匠,在这里拜师学艺,曾被人告知,要先磨刀三年。每天的活计,除了为师傅磨刀,就是拉大锯,把粗大的树段锯成木板。一天下来,精疲力竭,浑身酸痛。我想,做茶壶,比干木匠活有趣得多。他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说:你还小,应该读书。学点手艺也没错。

我看着窗外摇曳的绿荫,突兀地问了一句:这里不是四川,这座山为什么叫蜀山呢?他脸上的微笑没有消失,这是因为苏东坡上过这座山。这座山原来叫独山,苏东坡来这里,觉得这里的风景和他家乡很像,他说:此山似蜀。蜀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他喝了一口茶,看着窗外的绿荫,仿佛是自言自语:蜀山脚下,还有东坡书院呢,在山的另一边,现在是学堂了。他放下茶壶站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转身走出店堂,脚步悠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顾景舟。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顾景舟作为紫砂艺人的地位,他是承前启后的紫砂工艺大师。我在蜀山遇见他时,正是紫砂艺术被忽略的时代,也是他失意的日子。

那天从茶馆店里出来,我沿着山脚一路寻找,走到古镇尽头,绕过蜀山,在山的南麓,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东坡书院。那时,这里已成为一所小学,但依然保留着东坡之名:东坡小学。我站在校门口,隔着门墙往里看,只见院落里古树参天,天井里散落着一地斑驳的树影。正是放学的时候,孩子们的欢笑声从里面一路传出来……

我在东坡小学门口站了很久,心里想象着苏东坡当年如何在蜀山脚下流连忘返。东坡小学的古老前身,曾经是苏东坡住过的草堂,故被人们称为东坡草堂,后来,在这里建起东坡书院,再后来,成为东坡小学。

那天离开东坡小学,已近黄昏,但我还是不想急着回我寄居的村庄,我要登上蜀山顶看看。山不高,从南麓攀登,越过山峰,下山就可以回到蜀山大桥边。登临山顶时,正好看到日落,天边的云霞如无边无际的火焰,慢慢吞噬着一轮血红的残阳。从山顶俯瞰,蠡河是一条晶莹的光带,古镇的黑色屋脊在山脚下蜿蜒,像泼洒在山河之间的一道浓墨。我也看见了依山而建的龙窑,那是一条攀卧在山坡的巨龙,被古树掩隐着,被烟雾笼罩着。巨龙的腹中,蕴蓄着熊熊火焰,那些被灵巧的手捏制成的茶壶和陶器,正在烈火中涅槃新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山河依旧,但人间的景象天翻地覆。近日重返蜀山,看到了新时代带来的变化,陶都丁蜀,是富甲江南的名镇,紫砂工艺,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国粹。东坡小学又成了东坡书院。龙窑进了博物馆。蜀山古街上,石板路还在,老房子还在,当年的气韵还没有消散……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踯躅在蜀山脚下       踯躅:徘徊
B.虽然它们玲珑温润          温润:细润
C.慌乱中一位面目清癯        清癯:清秀
D.中年人见我一脸懵懂        懵懂:不解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部分,描写了依山傍水的小巷,突出了它的古朴、幽静、狭窄等特点。
B.作者写他18岁时远离家乡来到蜀山谋生,因为心情的苦闷而无心欣赏当地美景。
C.文中交代蜀山的得名与苏轼有关,因他觉得那里风景与家乡很像,后称“蜀山”。
D.结尾处作者重返故地发出感慨,那里虽然山河依旧,可却有着浓郁的新时代气息。
3.文中横线处的一段文字,能否删掉?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4.题目为《忆蜀山》,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忆”了有关蜀山的哪些内容。
2022-04-27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百年逐梦终不悔

庚子年春节前夕,正当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地张灯结彩、张贴春联之时,我意外地收到了远在成都的老作家马识途老人捎来的一幅他软笔书写的大红字,欣喜万分。想想看,这可是一位106岁高龄的老人的祝福啊!

2014年5月24日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开幕式上,马老在致辞时信心满满地说:我还要来北京参加下一次的展览!在场的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果然四年后的2018年10月,马老的宏愿得以实现,他的第二届百岁书法展开展,人们纷纷上前同他握手、问候和致意。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动情地说:从马识途先生的身上真正领会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意义和丰富内涵。

展厅里162幅大小尺幅不同、真草隶篆各异的书法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这些精美的作品可都是马老近年的新作呢!尤为难能可贵。这次书法展同时也是新版《马识途文集》的首发式。

新版《马识途文集》是一部共计有7030万字的18卷厚重之作。对比200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卷480多万字的那套《马识途文集》,显然所辑作品更为全面、更为丰厚!

皇皇700余万字的新版《马识途文集》收入了马老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题材,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如《清江壮歌》《风雨人生》《夜谭十记》《巴蜀女杰》《京华夜谭》《马识途讽刺小说集》《马识途诗词抄》《沧桑十年》《百岁拾忆》等。对于文学创作,他自谦地说,作为写作者,我只是一个业余作家。而对于他专长的书法创作,他也从不以书法家自命。他感慨地说:若得十年天我,挥毫泼墨写兴隆。

作为后生晚辈,我真是十分敬佩不老的马老!

不久前,我打开电视,忽然看到荧屏上马老正在接受央视《国家记忆》的访谈,话题是关于解放成都的历程。只见马老精神依然,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他正在讲述1949年解放成都时的历史情景。他作为四川地下党的有关负责人,在隆隆炮火声中带领贺龙察看国民党军在成都的军事要塞和布防,好摸清哪里有什么军事机构、什么重要建筑、什么重要党政人物住宅……这是何等重要的使命啊!

这之前马老还在央视受邀讲述过他在西南联大做地下工作时的亲身经历,那可是需要冒生命危险的啊!他的这些非凡经历原本计划写一本《我这八十年》,这方面的资料札记、日记也已积累了几大箱子呢!然而他感叹说恐怕没有时间写了。

百年逐梦终不悔!

马老入党80多年,几乎经历了整个20世纪。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既有风起云涌的大革命,也有波谲云诡的复杂社会现象。马识图老人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以他生花的妙笔,真实、真诚、真切生动地记录了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如今,他虽已是106岁高龄的老人,在他9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写日记和随笔。还从1988年便开始用电脑写作,竟然写了几百万字呢!他103岁那年亲笔写给我的一封回信,竟长达3页,思路清晰,文字顺畅。

2002年马老突患肾癌,顺利做了手术。当子女们事后告诉他真实的病情时,他坦然地说:我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我这命是捡来的,得癌有什么大不了!为此,他在北京书展的会上致辞时,风趣地说:我没有做完我要做的事呢,阎王爷却打发几个小鬼来找我,我说我不去,不去,就是不去!结果我战胜了小鬼们,健康地活下来了。

这些年马老曾多次乘高铁、坐飞机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中国作协等各处的会议和活动,都顺顺利利,平安抵达。马老说他的身体之所以很棒,完全是凭借着两样精神支撑:一是乐观,二是运动。另外还有两个字,就是战斗。他一生正是在坎坷的经历中战斗过来的。常有人问他:你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和曲折,加之又遭遇过病魔的侵袭,怎么还活过了百岁呢?他说,秘诀就是乐观,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乐观看待。包括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然后战胜它

马老马老,令人敬爱的马老,百年逐梦终不悔啊!这是何等感人的家国情怀!

(取材于周明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皇700余万字                                 皇皇:形容堂皇,盛大
B.若得十年天                                 假:凭借,利用
C.马老精神依然,意气风发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D.波谲云诡的复杂社会现象                    波谲云诡: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作者在春节前夕收到马老书写的大红“福”字,既惊喜又意外。
B.文中铁凝曾评价马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指的是马老心态年轻。
C.马识途老人用乐观主义的精神对待生活,同时也用乐观和运动战胜了癌症。
D.马老一生都在不停追逐自己的梦想,他的人品、文品、经历让人深深折服。
3.文章划线语句写马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请分别概括不同时期马老的表现。
4.文章题目“百年逐梦终不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内涵和表达效果。
2023-04-09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堇荼如饴

①田野上下,已经有人开始收玉米了。我一时萌生出来的小念头,丝毫没有瞒过妈妈的眼睛。她说,这些玉米秆子是新品种,没有一根是甜的。倒是脚下这些矮棵的猪草,村子里的人都掐回去,炒吃,煮吃,味道还不错。香黄花、苦苣菜、灰苕菜、缩筋草,它们正铺张地在玉米棵的脚下行。小时候,我的镰刀遇见它们,一把一把地收割进篮子里,像是收割满心快乐。其中的一些野菜,我是吃过的,在城里的餐桌上,细细地咀嚼,即使是苦的,也能嚼出些甜味。那感觉竟与《诗经·大雅》中所说的“堇荼如饴”相合。

②堇荼是一种苦菜,与眼前这些生机勃勃的野菜,也许只有名字上的区别。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饥荒时用来果腹,锦衣玉食时用来识别新鲜。当一些走过的日子蓦然在某个时间交汇相认时,甘与苦每每就对调了一个位置。

③去年秋天,妈妈的体重迅速消瘦九斤,医生判定妈妈得了糖尿病。我不相信,妈妈也不相信。后来,但凡对血糖有影响的食物都忌了口,再去检验,结果仍是一样。我们开始对糖极度警惕起来。一些含糖较高的水果,成了家里的敌人。

④现在民间给这种病取了个名字叫“富贵病”,而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怎么会有人患上这种奢侈的病呢。居然尿糖了,我的妈妈!那些年在月子里都吃不上糖的我的妈妈!

⑤我记得妈妈和奶奶发生过的一次争吵。双方互相埋怨对方把几斤红糖藏了起来。她们甚至都发了誓,说绝不可能偷偷藏到娘家去。后来,那些红糖在好些年之后终于现身。它们被放在顶楼的一个小矮柜里,已经与柜子里的绵纸融为一体了。许多年后,她们都还在惋惜。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吃不上糖。家里有月子婆了,要去大队上打个证明,花上一块五毛钱才有三斤红糖的供应。为了得到点金贵的糖,村人想尽了种种办法。

⑥秋天收玉米的时候,镰刀挥过的玉米秆子留下好长一截立在土地上。我和小伙伴去找猪草,会砍下一根玉米秆子,尝尝味道。遇上甜的,就用牙齿剥开皮,像吃甘蔗一样吃完。一不小心,嘴皮也会被割破、出血,但这绝不会阻挡我们对甜的渴望。吐一堆渣子在脚下,收获一肚子甜蜜,再背起小箩箩继续找猪草。

⑦收割完玉米,村子里的婆婆妈妈们把玉米秆子收回去,清水洗净,用铡刀把它们铡细碎,放进碓臼里春,汁汁液液就盛在桶里,放进一口大黑锅里煮啊煮,然后用纱布过滤。一道道工序后,终于得到些混浊的液体,再用文慢慢熬制,一些淡薄的糖稀就制成了。红褐色的黏液,它们被称作糖。它们被装进一只只土罐子,密封起来用。

⑧因为工序麻烦又所得甚少,村子里只有少数几个勤劳的主妇愿意下此苦力。有时村子里的娃儿被狗咬了,需要煮个糖水鸡蛋补血、压惊,就要端着小碗去讨点糖稀。我吃过这种糖,甜味很淡,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还不如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砍根甜玉米秆子嚼痛快呢。

⑨村子里还有人家用胡萝卜熬糖的,工序差不多,但甜的味道就比玉米秆的更浓了一些。我依然不喜欢那种甜,为此被妈妈冠名为“嘴奸磨馋”。我爷爷是个有想法的人,不知从哪一年起,一小块的甜高粱地,就出现在了土墙边的自留地里,笔直地长成了绿油油的一片。第一次收甜高粱的时候,村子里很多人赶来围观。它的味道可比玉米秆的味道好多了,纯纯正正地在舌尖上荡漾。甜高粱秆通过层层工序被制成糖,穗子被制成了刷把。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这样东西,觉得自己简直拥有了整个世界。我总是在甜高粱秆子才出叶的时候,就去偷吃它们。

⑩人们形容生活美好时,喜欢用“甜蜜”这两个字。而事实上,为了得到它,人们几乎动用了一切智慧。慢慢地,这种原始加工糖的方式也快被人们遗忘了。有天在街上看见有人在卖甜高粱秆,三元钱一根,我就像是遇见了童年的欢喜,迅速地买一些回来。吃了几口,一时觉得自己的童年像是假的一样。那些留在我记忆里的甜,它们到底跑到哪儿去了?我沮丧地把它们丢掉,然后像是报复我自己对甜的追忆一样,翻出柜子里的甜食。冰糖,晶莹剔透闪着光,有棱有角,它对咳嗽有帮助,滋润肺部。红糖,纯手工制作,一些加了玫瑰花,一些加了姜,暖人心腹。几瓶蜂蜜来自不同的亲戚朋友,苦刺花蜜是白色的,枣花蜜颜色略深,槐花蜜看上去最想在此时吃一口。

⑪我泡了杯槐花蜜,足足加了四勺。甜到不能自拔的味道,在我的舌尖上绕着旋涡。才吃完,立即想起医生说的话,雌激素分泌过剩的人要少食甜食,它们会让一些肌瘤汲取到最丰富的营养,促使它们长得更快。我想起身体里潜伏着的那几个小东西,想到它们正在被我喂饱,然后在我的身体里迅猛生长,看那几瓶蜂蜜的眼色顿时就带上了许多幽怨。

⑫如今,我和妈妈都要抵制不同的糖,抵制的方式有时很奇怪。妈妈听说苦瓜是降血糖的,就种了许多苦瓜,晒干打成粉末,每天早晨食用,效果似乎还不错。我曾经多么不喜欢这种苦哈哈的食物呀,现在对它却是到了迷恋的程度,感觉它身上的坑坑洼洼也是另一种美,就像妈妈带着我们走过的路。

⑬田野里的风吹了一年又一年,一季一季的庄稼养活一茬一茬的娃儿。在苦中找寻甜蜜,在甜蜜中思忆苦涩。许多人都走在找寻自己想要的甘和苦的路上。

⑭堇荼如饴,生生不息。

(取材于叶浅韵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玉米棵的脚下横行                         横行:茂盛地生长
B.再用文火慢慢熬制                            文火:小而弱的火
C.纯纯正正地在舌尖上荡漾                  荡漾:起伏不定
D.我和妈妈都要抵制不同的糖               抵制:拒绝,抗拒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田野中人们收割玉米,由此萌生了一个想吃甜玉米秆的念头。
B.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村人用各种材料获取糖,以此表达人们对甜的渴望。
C.第⑩段“觉得自己的童年像是假的一样”是作者对记忆里甜味的怀疑。
D.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自己从喜欢糖到抵制糖,表达对不能吃糖的失落。
3.作者回忆了哪些与糖有关的往事,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题目“堇荼如饴”意蕴丰富,纵观全文,请分条概括其中包含的意思。
2023-05-07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