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刨头

王族

刨头是一种古老的农具,有细长空心的柄身,刃较宽,且锋利,利于挖掘。如果有人提着刨头往地里走,知情的人便知道他要用刨头去翻挖有树根的土地,因为刨头有宽而锋利的刃口,斩除地里的树根和杂草时得心应手,颇为利索。南疆的农民常说,姑娘有四十四个辫子,树有九十九条根。但凡长过树的地方,每年用刨头砍一遍,本以为不会再有树根了,不料开春后温暖的风一吹,或者浇一次水后,短短几天就能冒出绿色的小树苗。不用说,一定是残存的树根又焕发活力,挺立出新的生命。农民对那小树苗无奈地说,你好看是好看,但是长错了地方,会影响我的庄稼;影响了我的庄稼,也就会影响我的肚子。那样念叨一番后,他们消除了心理压力,把手中的刨头一挥,砍掉小树苗。

几年前在哈密,本来要去看拉甫乔克故城,但走着走着路却断了,车子不得不停下来。带路的人说,附近有个老铁匠叫吐逊,他老得很,但他的徒弟比他更老,而且是他的叔叔,如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带路的人说起老铁匠吐逊的两件趣事。有一人买了他的刨头,几天后来找他,说他的刨头不好用,一挖地就歪斜还差一点刨到人脚上。他不相信刨头会有问题,到了那人地中拿起刨头便挖,刨头不歪不斜,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为了证明那刨头好用,把那块地全部挖完,才把刨头交给那人。

另一事,他某一日发现被人偷走了一把刨头,他对出自自己之手的刨头烂熟于胸,便去田间看了看,很快便发现那把刨头在一人手中。那人很穷,连一把刨头都买不起,但又不能让地荒着,于是偷一把刨头先将地挖一遍再说。吐逊心想一个人没有一把刨头,就种不了庄稼,没有庄稼就没有命,于是他心生怜悯,没揭穿那人。

进了拉甫乔克村,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我们循声过去,很顺利地找到了老铁匠吐逊。他正在和徒弟打铁,他们确实很老了,白发白须,身体也显得单薄,但他们抡锤打铁和拉风箱的动作,依然娴熟从容,看得出有几十年的功力在支撑。

吐逊81岁,吐逊的徒弟习尔甫比吐逊大8岁,今年已是89岁高龄。因为习尔甫是吐逊的叔叔,大家的注意力被习尔甫吸引过去。原来,习尔甫小时候得了一种病,治好后便说不清楚话了,之后一直没有成家,与吐逊一家生活在一起。如今吐逊的儿子们不愿再打铁,纷纷去别处挣钱,吐逊忙不过来,习尔甫的身体还硬朗,便给吐逊打下手。人们都说吐逊的叔叔变成了吐逊的徒弟,说得多了,便越传越远。但习尔甫并不在乎,而是认真学习打铁,变成了真正的徒弟。

二人与我们说着话,但手中的活却没有停,铁锤的叮叮当当声、迸溅出的火花,以及炉膛里升腾的火焰,让这个铁匠铺显得激烈、火热和欢快。打铁就是让钢铁与火焰融合,然后完成一次嬗变。打铁的人,将坚硬的铁设计出另一形状,然后通过锻打、冶烧和淬火,让其定型为想要的铁器。

我们很幸运,看到了两位老人冶烧铁块的过程。吐逊把铁块放进炉膛后,习尔甫便用力拉风箱,炉膛中的火焰呼地升起,闪出彤红的光芒。习尔甫不停地拉着风箱,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而炉膛中的铁块已被火焰吞没。

过了半小时,吐逊说了一句什么,习尔甫便停了下来,吐逊用夹子将那块铁从炉膛中夹出,它变得像一条红色的舌头,软软地甩了几下,落下几颗火星。吐逊将铁块放入水桶,桶中便发出嗞嗞脆响,继而在水面上泛起一圈涟漪。

接下来,他们进入打铁的真正环节,吐逊用左手持夹子将铁块夹紧,用右手持锤敲击铁块。习尔甫则双手持大锤,配合吐逊的节奏砸击铁块。他手中的铁锤沉重,加之他用的力气大,每砸下一锤都发出震耳的声音,那铁块颤抖着变了形状。

慢慢地,我们看出他们要打一个刨头。

他们把铁块锻打过后,又扔进炉膛冶烧,等烧到一定的火候,便取出用凿子从中凿出一块,咣的一声落到了地上。这就是空心的雏形,在之后的锻打、冶烧和淬火过程中,此空心一直被保留,是一步到位的程序。

最后,吐逊将完成的刨头扔进屋角的一堆成品中,发出一声脆响。从这一刻起,一把刨头将去寻找土地,不论碰上的石头多么坚硬,树根多么复杂,它都得迎上去,哪怕自身破裂和磨损,也要让土地变得干干净净。

很巧,有一人来买刨头,吐逊问了问他家田地的土质情况,把刚打好的那把刨头推荐给那人,那人付过钱后提着刨头走了。吐逊和习尔甫都有些失落,刚打好的一把刨头,没有在铁匠铺留上几天,很快就跟着一个人走了。

我们离开铁匠铺,看见拉甫乔克村口的一块田地中,有几人挥着刨头在挖地。他们每挖一下便把土甩向一边,于是他们便被泛起的土尘淹没,变得影影绰绰。走远后又回头看了一眼,田地中的土尘更加浓厚,只剩下起伏的刨头,闪出一片幻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南疆农民的话,巧妙引出残存的树根来年又冒出小树苗的事实,幽默风趣;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刨头在南疆的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B.在叙写吐逊、习尔甫打铁之前,先讲述了两个关于吐逊的有趣的故事,既简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又用有趣的故事为下文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老铁匠吐逊专门找到说他打制的刨头不好用的那人,用刨头挖完整块地,以证明刨头好用,表明他对自己擅长打制刨头的名声看得很重,不容别人诋毁。
D.文章描写两位老人冶烧铁块的过程,“不停地拉着风箱,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描写细致入微;描写烧红的铁块“变得像一条红色的舌头”,比喻新奇、形象。
2.文章对“我们”在铁匠铺所见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从文章布局谋篇的角度,分析题目“刨头”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古拉,窗玻璃上的霜花

冯文超

躺在唐古拉铁路工人的房间里,感觉身子一点点往上飘,缺氧的反应使头又闷又胀。房间里倒不太冷,电暖器嘶嘶地响着,再吸上点氧气,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清晨睁眼,见窗玻璃上结出片片洁白的霜花。久违了,这冰清玉洁的玻璃霜花!禁不住高兴地叫了起来,顿时忘记了这高海拔给人带来的不适。

霜花结得不是太多,玻璃的空白处是大海一样的深蓝——那是唐古拉天空深邃的颜色。这样的衬托反而使霜花显得更加独特别致。它们就像是一片片被海水冲激起的海藻,纤毫毕现。在我黑土地的家乡,冬天也寒冷异常,黎明乍醒时可见到玻璃上的霜花,图案形象奇异缤纷。然而,今天在这披满冰雪的唐古拉山上见到,却是另有一番滋味。

窗外,是草原,起起伏伏,向远处铺展;几条小河冻凝成洁白色;再远处是山峰,线条柔和起伏,上面覆着片片白雪,反射着青蓝色暗影。这里的山不像昆仑那样挺拔峥嵘,民间有昆仑险,唐古拉高之说。草地上,一缕蓝白色的炊烟袅袅舞动,飘来一丝温暖的慰藉。那是一家牧民的冬窝子,他们的女儿卓玛也在这铁路上工作。那帐篷里很温暖,蓝色的牛粪火苗,滚烫的酥油奶茶,工友们都享受过。有时,他们也会把工区的一些蔬菜水果送到帐篷里。

雪是这里的常客,它经常闪亮出场,动不动就玉龙飞舞,周天寒彻。一会儿就把枯黄色的草滩抹白,让这天地都变成另一种颜色。这里的雪也很怪,不按常理出牌。一次,风雪袭来,说是把钢轨埋了。工区的工程车出动了,但却被堵在公路上开不动,原因是路上的积雪太多,一堆一堆如小山一样。于是大家只好下车,先清理公路上的雪。可是,等赶到铁路上一看,这里的雪却是一片平展展的,看着很均匀,温柔地闪着淡蓝的光,雪中埋着黑黝黝的钢轨。

说唐古拉是冰雪仓库,这话不假,不知它储存了多少吨冰雪。盛夏七月,一场鹅毛大雪说来就来,眼看着深绿的草原瞬间被染白。可过了一阵子,太阳出来,紫外线极强地照射着,雪不见了,草滩又变回了绿色。只有伸过草原的那两条钢轨,水洗过一样湿漉漉的,看上去闪亮、干净。

在这时节,雨雪是交替上场的。正在养护钢轨的工人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突然就受到了雨的袭击,他们赶紧跑到工程车里躲避。不一会儿,天就放晴了,那就拿起工具继续干活吧。谁知,又是一阵暴雨,让人哭笑不得。

好在工人们摸清了唐古拉的脾气,和它友好相处了。

这一阵子,工区盖起了三层小楼,用上了地暖,屋里一片温暖。早晨看窗户,干干净净,映着唐古拉深蓝的天空。霜花早没影了,想欣赏也没有了,可是突然而来的冰雪,还在肆虐,你还得和冰雪继续搏斗。

大风天,一场场暴雪埋了铁路,来往列车被堵,这种情况一年总有那么几次。清理积雪,不光是力气活儿,还考验着人的意志。

有一次,凌晨时分,大家睡得正香,调度打来电话,说雪埋了铁路,可一辆列车就要通过这里,因此必须马上清理。大家钻出温暖的被窝,拿起工具就出门。开门一看,大雪埋到了膝盖那么高!

院里停着的工程车,在雪中显得臃肿了许多,更奇妙的是车窗上也结了厚厚的霜花,千姿百态。但现在不是欣赏的时候,得赶紧上路。一个小伙子眼疾手快,用手机把那些霜花拍了下来。我看着他手机中的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霜花,琳琅满目。小伙子告诉我,很多都是在宿舍照的,有时还跑到其他工友房间去照。多美的霜花啊!像树又像花。他自言自语地念叨着。唐古拉没有树,这里也养不活花,但霜花满足了他的想象。工友们跟他打趣道,下次大家把你抬起来,撂到没暖气的房里冻一晚,让你把这玻璃霜花看个够!

天渐渐地亮了,暴风雪停止了,四周一片洁白。一辆列车缓缓开来,顺畅地通过冰天雪地的唐古拉。车上旅客惊奇地发现,铁路边那高高的雪堆旁,站着一排拿着铁锨的人,他们的眉毛、睫毛、胡须上都结着白色霜花。他们的脸黑黢紫红,那是长时间被强烈的紫外线和雪光所灼伤的印痕。②站立着的他们,让人想到唐古拉山上那标志着最高海拔高度的石碑。

有旅客不想放弃这动人的瞬间,于是从车厢里举起手机拍照。手指轻轻一按,这结着霜花的群像就此定格——那是任何霜花都比不上的美丽绽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在唐古拉见到窗玻璃上的美丽霜花后,感到“另有一番滋味”,这个“滋味”其实就是因唐古拉铁路工人而生的新感受。
B.工人们受令到铁路上除雪时,公路上的雪一堆一堆如小山,而铁路上的雪却平展展,印证了唐古拉的雪“不按常理出牌”的说法。
C.工区盖楼用地暖,表明工人生活条件改善了,同时意味着此后在唐古拉很难见到房间玻璃上的霜花了,作者对此微露遗憾之情。
D.工友们说把小伙子撂进冷房里,让他把“霜花看个够”,是在告诫他霜花再美也解决不了挨冻的问题,只有住好穿暖才有好生活。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含义。
3.文章写了三种霜花,请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021-05-25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云生处有农庄

朱谷忠

车行闽西塘前乡的老盈山,山路弯弯绕绕,偶尔从车窗一侧看去,但见一线空中,飘来万千缕白云,轻纱般徐徐汇聚到半山腰,飘飘袅袅,低回留恋。它们忽而融合,忽而散开,焕发着一种蓬松而轻柔的乳白色。慢慢地,所有的云丝都融在一起,变幻不定地朝更深的山谷飘去——那里,就是我要去的丁町共享农庄。

下车后,站在缥缈的浮云里,仿佛幻境:只见山幽林密,泉隐其中;黄墙黛瓦,沿坡耸立;踏上崭新的水泥路,两边尽是绿油油的菜地。往上看,大棚瓜架上,叶子透出一汪汪翠绿;往下看,竹篱吊着的豆角,嫩生生下垂过尺。往山塘方向望去,一排排槟榔芋枝叶劲遒,一垄垄菜花嫩白透黄,恰似一幅幅水彩画随意铺陈,十分养眼怡心。

这里,就是丁町共享农庄的所在地。早在庄前等我的小巫,快步上来握住我的手,寒暄几句,便介绍说,他们农庄的蔬菜基地都在富硒带上,这里高山上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再加上灌溉的都是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蔬菜格外甜美!而这里的鸡鸭禽畜,也是散养的……

我请小巫带路前往周边仔细看看。于是俩人一前一后,时而头顶阳光,时而脚踏阴凉,进山坳、钻大棚、探竹寮、访山潭。足迹所至,但见菜畦处处,瓜果遍布,豆荚垂绦,植被茂密。看得出,这块曾经宁谧的山地,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

过去,这里曾是僻远贫穷的小山村。我不禁问小巫,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是什么?小巫转过身来,脱口而出:“那是振兴乡村的新理念在这里扎根了。不怕你见笑,我给村民编了两句顺口溜:守护绿水与青山,因地制宜做文章!”小巫笑说他现在的身份就是“职业农民”。

我问他,农庄为何叫丁町?他说:丁就是人,而町字取的是字形,意思是想让村民守住这里的山田。他透露,为了建起蔬菜瓜果基地,近年来已投入不少资金,主要目的是想做大深山农业。说到这,他憨厚地笑起来。

来前我已了解到,小巫是这个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当年,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他走出深山,年轻的小巫除了激动,还暗暗庆幸自己将在外面的世界生活了。大学毕业后,他没少闯荡过,当过律师事务所律师,后来创建公司,同时涉足房地产及餐饮服务等领域,成为民营企业的董事长。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五年前,他居然放下城市生活,回老家当农民了。

我问他,归来是为了孝敬父母,还是为了报答桑梓,抑或是难解乡愁?他说:“这些都是吧!不过这些年,在脱贫的过程中,我越发留意到人们经常提到的餐桌安全问题。”小巫说,“这个困扰人们的问题还没能很好解决。我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下决心办起农庄的,宗旨就是要让绿色生态走进城市家庭,按照传统有机的方式种植各种蔬菜、精心养殖家禽,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就这样,在政府支持下,小巫创建的丁町共享农庄,于老盈山基地破土。基地绝大部分用的是村里的荒地,确保土壤不会有农药残留。

我听着,记着,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他:“按说,你在大城市已站住脚跟,又有了事业和家庭,为何还决定回乡当一个农民?”

小巫笑道:“不错,我在职场历练过,但我毕竟是一个从深山里走出来的人,每次返乡探望父母,特别是前些年回来盖了楼房,我在家里前思后想了一番,深深感到应当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为家乡振兴做点什么。”他说,“特别是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深谙科技的魅力,因此认定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广新技术。”

袅袅白云,在山间飘移。这时,有一群灰鹭,从林中腾起,飞过我们头顶。

小巫又介绍说:“其实,我最高兴的事是能看到村民脱贫。另一件就是搞起了传统有机种植,让蔬菜有了儿时的味道!”

不知不觉间,太阳西斜,天边的云朵全都镶上一道道绚丽的金边。我怀着依恋的心情告别一再挽留我的小巫,启程回城。当车在树影婆娑的山道穿行,夕光映照的绿油油植被里,时而传来清亮的蛙鸣。一想到这深山里有小巫这样的“职业农民”,我心中充满了欢喜,也看到了这翠色中闪亮的希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巫回乡创办农庄主要是考虑餐桌安全的问题,希望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农庄取名“丁町”,是想让村民守住当地的山田。
B.从文中看,当地能实现乡村振兴,有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当地良好的地理条件、小巫这样的年轻人的带动等多种原因。
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山村以前的贫穷和现在的美好,“我”来时的疑惑与走时的欢喜,小巫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
D.文章以“白云生处有农庄”为题,富有诗意,饱含深情,寄托了作者对乡村发展变化的赞美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
2.小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章多次写到“白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现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地于下午6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20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

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

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古国呀——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地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

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地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地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乘的是“夜航船”,暮色袭人,加上“我”的近视,没看清那船上“来了”的女人的面貌。这样,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而笔墨集中在她的“尖锐的语言”上。
B.在黑暗的船舱里两个女人最终屈服,被分开来坐下。“黑暗”意味着“精神文明”的丑陋一面,“光荣”实际上是反语,揭示了这群人的丑陋面。
C.船家用“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的比喻,巧妙地回驳了那位女乘客的话指出男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也揭示了“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D.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运用漫画式的语言活泼、幽默,达到了尖锐讽刺的效果。
2.文中详细写了航船中的两位女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什么?两者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2021-06-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