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仓囷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佑。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谋小B仁者C大仁之D贼E故F我有G天下H以来I绝不J放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邑,两者用法相同。
B.发,指打开,与“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C.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D.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生死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5.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2024-01-1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汉为人A质厚少文B造次C不能D以辞语自达E邓禹及诸将F多所荐举G再三召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C.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D.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5.《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2024-01-09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第一中学高考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留楚王,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雎:楚国的将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寡人A之重B臣C不谢D而亡去E寡人F诚不胜G怒H使兵I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见欺”中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相同。
B.“因”意为“趁机”,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含义相同。
C.“要”在此处意为“要挟、胁迫”,与《鸿门宴》中“要项伯”的“要”含义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现在常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C.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时十分后悔没有听从昭雎的意见,想要通过割地的方式来与秦王求和结盟,最终仍然被扣留。
D.齐王听取了丞相的建议,送正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横回到楚国,太子横回国后被立为君主,这就是楚顷襄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不与亢礼。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性与文学性两个角度肯定了《史记》的价值。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止于路,则虑之。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谕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呆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唐太宗讨薛仁杲,率左右二千余骑,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列阵城下,太宗据泾水以临贼阵。贼徒气沮,无敢进战,其骁将浑干等数人临阵来降,请还取马。太宗遣之,于是各乘良马,须臾并至。

唐太宗讨薛仁杲,乘胜逼其城下,仁杲城自守。太宗具知贼中虚实,将领大军继至,四面合围。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诘朝,仁杲率其将士开门请降,得其精兵万余人。

(节选自《武经总要》)

材料三:

仁杲勇而无谋,兼粮馈不属,将士稍离,其内史令翟长孙以其众来降。仁杲妹夫伪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归国。太宗知其可击,遣将军庞玉击贼将宗罗睺于浅水原。两军酣战,太宗以劲兵出贼不意,奋击大破之。乘胜进薄其折墌城仁杲穷蹙率伪百官开门降太宗纳之

(节选自《旧唐书·薛仁杲传》)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胜进A薄B其折墌城C仁杲穷D蹙E率伪F百官开门G降H太宗I纳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古代军中置鼓,用以发出进军的号令,文中“鼓大小”是指鼓大小不一。
B.或,表示假设,与《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中“或”字意思相同。
C.未易,指不容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未易”意思不同。
D.婴,指环绕、围绕,与《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中“婴”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武德元年,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部将宗罗睺进行抵抗,李世民把握住战机,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将宗罗睺击败。
B.李世民率领两千多骑兵追击薛仁杲残部,一直追到折墌城,将薛仁杲围困在城中,薛仁杲在折墌城下摆开阵势进行应对。
C.李世民详尽掌握了薛仁杲实情,合围其困守的折墌城,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薛仁杲最终投降。
D.李世民在回复将领总结胜利原因时说,自己否定了开始制定的计策,采用权变之术,不给敌人以会合兵力实施计策之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
(2)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
5.从材料三来看,除去李世民一方的因素外,薛仁杲最终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威震华夏。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

(选自《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注】①孟起:马超字孟起。②黥、彭:汉初名将英布、彭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的位置画上“/”。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望见良麾盖”的“麾盖”指将帅的旌旗与车盖,也泛称仪仗,文中用的是后一个意思。
B.“拜羽董督荆州事”中的“董”与《谏太宗十思疏》的“虽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相同。
C.刘备授予关羽“节”代表亲临,《苏武传》“杖汉节牧羊”中“节”也是类似的意思。
D.古时男子20岁举行“成人礼”时束发加冠,因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张飞尽心辅佐刘备。汉末,刘备起兵乡里,私下关、张二人与刘备寝则同床,情如兄弟;公众场合则对刘备礼敬有加。
B.关羽颇受曹操欣赏。曹操擒获关羽后,极为钦佩关羽的英雄气概,对关羽的决意离去深感惋惜,阻止部下追击关羽。
C.孙权恼恨关羽。关羽威震华夏后,起先,孙权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对此愤怒。
D.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其后代深受朝廷器重,两个儿子关兴、关统先后继承壮缪侯的爵位,后来关统还娶了公主为妻。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2)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
5.中国历史长河中关羽被奉为“武圣”,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哪些传统品德同我们的时代精神有某种契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益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R不S著T于U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
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含义不同。
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以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
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
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勇力,军中赖之”与“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两句中“赖”字含义相同。
B.“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相同。
C.“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相同。
D.“魏博监军以状闻”与“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屈原列传》)两句中“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季安去世后,皇上与宰相商讨魏博节度使的相关事宜,臣子们意见有所不同,皇上最后同意招安政策。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支持,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5.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5-1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①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②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石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③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A移B陈C少D却E使F晋G兵H得I渡J以K决L胜M负N不O亦P善Q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 文中“庙堂”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含义相同。
B.左衽,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 文中借指晋国将被少数民族统治。
C.陈,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又指排列为阵。此处取后者义。
D.藉,在文中指“践踏”,与成语“声名狼藉”中的“藉”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重兵压境,东晋京城震惊恐惧。因此棋术一直胜过谢安的谢玄在对弈中却未能获胜。
B.军情紧急,谢安仍畅游山水玩乐。桓冲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
C.寿阳之战正式交战时,谢玄派刘牢之率兵五千,在洛涧大败秦将梁成,局势发生转变。
D.前秦军队慌乱后撤,苻融急忙骑马巡视,结果因战马倒地被晋兵所杀。秦兵顿时溃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石欲不战以老秦师。
②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5.前秦军队众不敌寡,其作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战局有一定影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3-05-0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昔晏平仲车羸马,桓子曰:“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子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又疑过之。

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节选自《义田记》)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共出纳焉”与“学而习之”(《论语》)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B.“车羸马”与“因人之力而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C.“隐君之赐也”与“如而已”(《师说》)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D.“其规模远”与“杀人如不能”(《鸿门宴》)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有好施舍、助族人的善性,并创办义田;但他的施助并非来者不拒、一概而论,而是有明确的对象和具体的标准。
B.范文正公还未显达时,就已在乐善好施方面立下志向,而努力二十年没有等到适宜的时机。后来出任西帅,参与国政,接受诏令才终于实现了志向。
C.作者仰慕晏子好行仁德,又佩服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认为他行事接近孟子所言:亲爱亲族,对百姓就仁爱;对百姓仁爱,对万物就爱惜。
D.作者既批判了世风日下之际自养丰厚、无视族人饥苦的自私之士,也赞美了范公自奉俭约、周济他人的高风义举,同时号召后来人敬仰和学习范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②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5.用自己的话简述范文正公创办“义田”,救济族人的具体做法。
2023-01-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省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②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③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张唐:秦将军。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曾为秦昭王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广河间之地”中的“广”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
B.君侯,古代称列侯为君侯,秦汉时,多以列侯为丞相,后敬称尊贵者。
C.“君其试臣”中的“其”与《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的“其”均表祈使语气。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让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为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最后成功说服张唐为他准备好车马财物,替张唐先行通报赵国。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又前往赵国游说,赵王当即答应了他的建议。秦得到赵国五城,赵大破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②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5.甘罗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