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御史中丞刘基致仕。先是,上北巡,命基同李善长留守京师。基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上然之。基素刚严,僚吏有犯,即捕治之;宦者监工匠不肃,启皇太子捕置法;宿卫舍人奕棋于直舍,按治之;人皆侧足立。中书都事李彬骪法,事觉。彬素附善长,善长托基缓其狱。基不允,遣人驰奏,请诛彬,上可其奏。时大旱,善长等方议祷雨,而诛彬之报适至,善长曰:“今欲祷雨,可杀人乎?”基怒曰:“杀李彬,天必。”遂斩彬,善长衔之。上还,怨基者多诉于上前。善长亦言基专恣,语颇切。会基有丧,告归,许之。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

[注]①陛辞,朝官离开朝廷前上殿辞别皇帝。②骪法,违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才敏者A或尼于私B善柔者C或昧于欲D此E皆不廉F致之也G尔等H当深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犹初飞之鸟”与“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两句中“之”的意思不同。
B.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休致、致事、致政等代指官员辞职归家。
C.“凡僚吏有犯”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的意思相同。
D.“天必雨”中的“雨”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中的“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起兵自淮右,历经战乱。他能深深地体谅民生的疾苦,章溢认为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
B.当天下府、州、县的官员离朝时,皇上以鸟和树为喻告谕他们要廉洁奉公,使百姓恢复元气。
C.对于如何使百姓生殖繁衍的问题,皇上认为刘基的回答过于笼统,应给百姓实实在在的恩惠。
D.刘基认为应当整肃纲纪,在李彬案中刘基没有徇私枉法,因此得罪了李善长,被罢免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
(2)宿卫舍人奕棋于直舍,按治之;人皆侧足立。
5.请简要概括刘基的人物形象特点。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等校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5.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讳琅,号琢公。曾以《边患宜靖疏》请进剿台岛。康熙二十年,上以鲸穴未捣,终为边患,特命公专征。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以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由铜山进发,直抵澎湖。

澎湖为台湾门户,故贼之精锐悉在焉。刘国轩简练精兵,蜂拥于牛心湾等处,贼舟星罗棋布。公令大小战船于风蓬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焚杀过当。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流急分散,贼艘复合齐攻。公自将船冲突,杀退贼艅救出,暂收八罩驻泊。爰于二十二日与各营誓师,分为八股,每股七舟,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

澎湖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郑克塽决计求降,时七月二十七日也。

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公底成厥绩,宣威绝徼。稽古开拓元勋,诚不愧云。

(节选自《台湾府志·靖海侯施公记》,有删改)

材料二: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言:“明季,台岛土番杂处,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不下万人。崇祯元年,红毛联结土番,渐作边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传及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臣思海氛靖,台岛断不可弃。”疏入,上命允行。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列传》,有删改)

注:①刘国轩,掌控台岛军权。②牛心湾、八罩,均是地名。③郑克塽,郑成功之孙。④红毛,指荷兰殖民者。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以夹A板船之精坚B沿海诸省断难安然C无虞D至时E复勤F师远征G恐H未易见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户,文中没有用其本义,而是用以比喻出入必经的要地,点明澎湖对台岛的重要性。
B.“星罗棋布”的“星”“棋”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相同。
C.“自将船冲突”,指施琅率领船队冲袭敌船,“将”与下文“自统一股”的“统”意义相近。
D.既,文中指“已经”,与《种树郭橐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的“既”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调兵有方,指挥若定。他亲临战场前线,统率将士作战,最终取得大捷。在澎湖一役中,敌人舟焚兵败,主帅刘国轩更是仓皇败逃。
B.材料一开篇写施琅挑选精练勇锐的士卒,不断操练,积极筹备收复台岛的军务,材料二引述施琅的原话,体现出其对明末以来的台岛境况颇有了解。
C.施琅运筹精当,对敌军施以招抚,收服人心,分化敌众,降卒称其恩同再造;他深谋远虑,他认为台岛关乎沿海诸省安危,其献言获君主批准。
D.两篇材料分别展现了施琅为收复台岛所做的贡献:他既率兵冲锋破浪,让贼众解体求降;又在朝会上与“弃其地者”争辩,主张“台岛断不可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
(2)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
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施琅劝说清廷不可放弃台岛疆土的理由。
2024-04-30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忠臣。
D.人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5.简要概括高允形象的一个主要特点,并说明材料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
2024-04-26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无私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人之所B私也C忍所私D以行E大义F巨子G可谓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举荐人才时,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解狐担任南阳令、推举祁午做军尉,晋平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B.墨家巨子腹醇的儿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但腹醇坚持执行墨子之法,最终他的儿子被杀死。
C.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他在著史时,微小的善也要采纳,一点一滴的恶也要贬斥。
D.《吕氏春秋》中认为天地无私,日月四时普遍运行,因而万物得以生长。孔子却认为天和地也会被遮蔽,导致灾难发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至公”的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周瑜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

(选自《智囊·识断卷》,有删改)

材料二: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注]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有删改)

[注]刘豫州,指刘备,其曾任豫州牧。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军割据A江东B兵精C粮足D当为E汉家F除残去秽G况操自送死而可H迎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
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
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
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顺着江水东下,写信给孙权,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
B.在听了周瑜的分析之后,孙权对曹操的进犯心里有了主意,他用砍断桌子角的方式表明了坚决抵抗的态度,禁止归顺曹操的言论。
C.面对诸葛亮的激将法,孙权以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来进行回击,后来表明了要和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但也关注了刘备新近战败的情况。
D.诸葛亮向孙权提出了联合抗曹的建议,并且预计到曹操战败后将形成三方鼎足而立的局势,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其部属商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得复而为之下乎!
5.周瑜和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5.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