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言,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楚恭王之子,芈姓,名昭。③嗣:接续,继承。④季武子:鲁国正卿,名夙。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执政未改AB为先君CD死而去EF其谁GH不如先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
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不同。
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用法一样。
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回去,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昭伯据理力争,说服了君臣,最后仍然前往楚国。
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出行楚国,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来说,听说别人有丧事,也不能断然回去。
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救兵讨伐叛乱者,遭到了荣成伯的反对,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
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季武子裁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还用得着来禀告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
(2)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5.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性寡欲,不好荣利,少好学,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樗蒱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B.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C.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D.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蒱,汉末盛行的棋类游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用樗木制成,故称。
B.檄,秦相张仪曾用檄指斥楚相的过错,文中指古代官府用来声讨征伐的文书。
C.黄白,指方士用来烧炼丹药的金银。为了保密,不直言金银而以黄白作隐语。
D.克,句中意为“严格限定”,“克期”是指把完成某事规定在严格的期限之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玄是葛洪从祖,曾把炼丹秘术传给弟子郑隐。葛洪向郑隐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的全部法术,后来又师从鲍玄。鲍玄器重葛洪,把女儿许配给他。
B.葛洪被干宝推荐承担国史编修工作,但他坚决推辞,因年岁已高,想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阯出产仙丹,便请求任句漏县县令,皇帝开始不答应。
C.葛洪在自序中表明写书目的:大概讲讲长生之理,决人之疑;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信服周公、孔子,没人相信神仙之书,作此书给真有见识的人看。
D.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比斑马身上的斑纹还要富丽多彩,又很能辨析玄奥的理义。他写信给好友后即端坐着像睡着一样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2)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5.葛洪是道家理论家,又是医药学家。请简要概括葛洪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之事,韩为中军,与诸侯攻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吾将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悬曰:“秦起军临韩,韩不能有。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悬曰:“臣请悉发守以应奏,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悬。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赵王喜,召赵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何谓‘无故’乎?”对曰:“秦固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死士皆列之于上党,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冯亭谓韩王曰:“赵已发兵取上党矣。”韩告秦,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B.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C.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D.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将伐之”与“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赵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人怀吾义”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两句中的“义”字含义相同。
D.所以,文中是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现在一般表示事件的结果,二者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认为韩国曾经作为主力部队与诸侯联合攻打秦国,还曾经在秦、楚之战中违背盟约,背叛秦国,因此想要攻打韩国,得到了公子他的赞同。
B.上党太守靳悬不认同将上党献给秦国的做法,韩阳将此事报告给韩王,韩王认为自己已答应此事,不能欺骗秦国,于是派冯亭取代了靳悬。
C.冯亭想将上党献给赵王,赵王非常高兴,他认为得到城池不易,一定要抓住此机会得到上党。
D.赵胜、赵禹二人认为接收上党对韩赵两国都有利,赵王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秦王得知上党已被赵国接收,非常生气,派兵与赵国在长平交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
(2)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5.赵豹认为赵国不能接收上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彬,儒宗,鲁国邹人也。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形近,白帝曰:邓艾忌克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后与王濬共伐吴,彬屯捃冲要,为众军前驱。每设疑兵,应机制胜,陷西陵、乐乡,多所擒获。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吴平,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朝有疑议,每参预焉。

北虏侵掠北平,以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彬既至镇,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以恩信。兼修学校,诲诱无倦,仁惠广被。遂开拓旧境,却地干里。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百姓追慕彬功德,生为立碑作颂。

元康初,拜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卒官,时年六十,谥曰襄,赐绢二百匹,钱二十万。

(节选自《晋书·唐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B.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C.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D.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常常有意义上的联系。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只有男子成年才能取字。
B.掾属,是官署属员通称、属官统称。汉朝泛指公府及郡县官府属吏,正曰掾、副曰属。“掾”原为佐助之意,后来的“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唐彬持节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是这个意思。
D.元康,晋惠帝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有的只有一个年号,如清朝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彬为官忠肃,为人公正,深受任职幕府中的俊杰喜爱和钦佩。但是当时参军孔颢嫉妒他的才能,在皇帝垂问唐彬之事时隐而不答。
B.唐彬善于揣度皇帝心思,为君主排忧解难。在当曹属的时候,被皇帝派去考察陇右民情,称邓艾被灭是人心所向。
C.唐彬智勇双全,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勇为前驱。跟随王濬伐吴之时,威震敌军,敌军纷纷放下兵器,脱下上衣前来投降。
D.唐彬武能征战克敌,文能治理一方。在镇守边关的时候训练兵卒、发展农业、广修学校,宣扬国威,让边境百姓感念诚服,为他立下石碑传颂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2)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
5.文章第二段评价唐彬“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文中哪些事情或者表述可以体现?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2022-01-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所食邑多,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

汉中十二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B.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C.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D.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B.趋,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文中“人朝不趋”是高祖刘邦给予萧何的一种高规格礼遇。
C.孝惠,指汉朝皇帝刘盈,孝惠是其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百岁,死的委婉说法。遇有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而需用其他的话委婉表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目光远大,所为异于众将。攻入咸阳时,和众将争分金帛财物不同,他收藏秦朝的文献档案,使刘邦得以详尽掌握全国地理、户口等方面的情况。
B.萧何功勋卓著,受到刘邦封赏。楚汉相争时,他留守后方,制定法令,安抚民众,补给粮草兵员。论功行赏时,被刘邦评为第一,受到封赏甚为优厚。
C.萧何心系国事,不计个人恩怨。重病期间,孝惠帝亲来探望。问及相国的继任者时,他尽管与曹参不和,但还是举荐了曹参,并为得到合适人选而高兴。
D.萧何功高震主,引发刘邦猜忌。位为相国,功劳第一,然而依然孜孜于国事,深得民心,这引发了刘邦的提防之心。他以多买田地自污,保全了自己。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毅中,字宏甫,光山人。毅中五岁通《孝经》。父问:“读书何为?”对曰:“欲为圣贤耳。”万历二十九年第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沈鲤于毅中为乡先达,与首辅沈一贯不相能。温纯参政河南,器毅中于诸生。至是为都御史,疏侵一贯。一贯疑出毅中手,为鲤地,衔之,遂用计典,镌秩去。起麻城丞。屡迁国子祭酒,擢礼部右侍郎,仍领祭酒事。杨涟劾魏忠贤得严旨,毅中率其属抗疏言:“学校者,天下公议所从出也。臣正与诸生讲‘为君难’一书,忽接杨涟劾忠贤疏,合监师生千有余人,无不鼓掌称庆。乃皇上不下其奏于九卿,而谓一切朝政皆亲裁,以奸珰为忠,代之受过,合监师生无不扪心悉叹不已也。臣惟三代以后,汉、隋、唐、宋诸君,其受权珰之害与处权珰之法,载在《通鉴》。我朝列圣受权珰之害与处权珰之法,载在实录。臣皆不必多言。但取至近至亲如武宗之处刘瑾、神宗之处冯保二事,愿皇上遵之。瑾在武宗左右,言听计从,一闻诸臣劾奏,夜半自起,擒而杀之。神宗临御方十龄,保左右扶持,尽心竭力。既而少作威福,台省劾奏,未闻举朝公疏,神祖遂不动声色而戍保于南京。今忠贤无保之功,而极瑾之恶。二十四罪,无一不当悉究。举朝群臣欲于朝罢跪以候旨忠贤遂要皇上入宫不礼群臣今又欲于视学之日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陈请矣而皇上漫不经意乞将涟疏发九卿科道从公究问,即不加刘瑾之诛,而以处冯保之法惩之,则恩威并著,与神祖媲美矣。”疏入,忠贤戟手大訽。毅中乃再疏乞归,不许。已,嗾其党劾罢之。毅中有至性。四岁父病,吁天请代。公车时,闻母丧,一恸呕血数升,终丧断酒肉,不入内寝。卒,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零四)


【注】①珰:指宦官。汉代宦官侍中、中常侍等的帽子上有黄金珰的装饰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朝群臣欲于朝罢/跪以候旨/忠贤遂要皇上入宫/不礼群臣/今又欲于视学之日/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陈请矣/而皇上漫不经意/
B.举朝群臣欲于朝罢/跪以候旨/忠贤遂要皇上/入宫不礼群臣/今又欲于视学之日/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陈请矣/而皇上漫不经意/
C.举朝群臣欲于朝/罢跪以候旨/忠贤遂要皇上入宫/不礼群臣/今又欲于视学之日/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陈请矣/而皇上漫不经意/
D.举朝群臣欲于朝/罢跪以候旨/忠贤遂要皇上/入宫不礼群臣/今又欲于视学之日/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陈请矣/而皇上漫不经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儒家的伦理著作,它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之中,对通过了最高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的称呼。
C.“抗疏”是指中国古代臣下向皇帝写奏章,上书直言,表达对皇帝的不满与反抗。
D.“公车”最早指的是为赴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毅中喜好读书,立志极为高远。他五岁时就已经通读《孝经》,虽然年龄很小,但他却向父亲表示了想当圣贤的想法。
B.蔡毅中敢于直言,不惧得罪君王。他批评皇上将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扣留,不交给九卿处理,是将奸恶的太监当作忠良。
C.蔡毅中坚持正义,不畏朝中权奸。他列举奸珰刘瑾、冯保的各种罪行,声援杨涟弹劾魏忠贤,要求皇帝对魏忠贤严加惩处。
D.蔡毅中天性至纯,极为孝敬父母。年少时,父亲生病,他请求上天代父亲承受病痛;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悲伤至吐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取至近至亲如武宗之处刘瑾、神宗之处冯保二事,愿皇上遵之。
(2)毅中乃再疏乞归,不许。已,嗾其党劾罢之。
2019-05-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尾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义门。嘉奉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时岁凶,部卒并饥民作乱,仲微立召首乱者戮之。籍闭粜,抑强籴,一境以肃。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仲微见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质明,首僧无疾而死。寓公有诵仲微于当路而密授以荐牍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负县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迁海监丞。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改知崇阳县,寝食公署旁,日与父老樵竖相尔汝,下情毕达,吏无所措手。通判黄州,职兼饷馈,以身律下,军兴赖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辞曰:“职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贾似道,监察御史舒有开言罢。久之,起知惠州,迁太府寺丞兼权侍右郎官,轮对,言;“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载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陆沉天下之英雄。”似道怒,又讽言者罢夺其官。久之,叙复。时国势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战之罪不专在于庸阃、疲将,君相当分受其责。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为也。转败为成,在君相一念间耳。”乃出仲微江东提点刑狱。德祐元年,迁秘书监,寻拜殿中侍御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书。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

(选自《宋史·陈仲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B.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C.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D.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前府以立牌坊、赐匾额的方式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予以表彰。
B.轮对,宋太祖常令百官轮次面对,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后成为定制。
C.言者,即谏官,宋时称司谏或正言,是对君主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叙复,宋朝官员罢官、责降、追停、停职者,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仲微处事果断。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他处决为首的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人,使全县秩序井然。
B.陈仲微体察民情。担任崇阳县令时,他吃住在县衙的旁边,跟下层百姓亲密无间,对民情了解得细致入微,从而使得下级官员无法弄虚作假。
C.陈仲微以身作则。他担任黄州通判的同时,还兼任运送军饷的职责,他以身作则,保证了军饷充裕,制置使想为他请功,他说不过职分而已。
D.陈仲微敢于直言。他曾说豪杰不会被利禄所诱惑,不能埋没英雄。为此得罪了丞相贾似道而被降职,但仍仗义执言,连皇上也敢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
(2)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
12-13高三·广东汕尾·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之不精,是直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者诱致之。傅既至,一闻病人呻吟,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延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
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之,曰:“不死。”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不三月而愈。
(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
【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②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急治旋里行李
B.医虽小道,之不精研究
C.病家多不能达到
D.令与之者诱致之交好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就诊太医院某乃令持敝瓦缶,置妇榻前
B.具告所言脑髓亏耗
C.试汝诊之谓非鄙人所误耶
D.问王归意,疾告是直人命为儿戏也
3.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傅青主善医的一组是
果尔,奈何? ②王大喜,求方。 ③傅诊之,曰:“不死。”
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 ⑤服之,立止。 ⑥每以一二味取验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⑤
4.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患头痛病,被京城的太医判为不治之症,一个月后必死。傅青主叫他试着用青年人戴过的毡笠熬成药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
B.太医见到病愈的王尧,大为吃惊,深有感慨。既佩服傅青主医术高超,又自愧学艺不精,几乎误人性命,此后,这个太医干脆不再从医了。
C.傅青主平素喜欢看花,因而他让人想方设法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来了之后,了解情况,给病人诊治下药,手到病除。
D.傅青主善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药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他还教病人运用“胎息”法调治痨症,效果很好。
5.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
                                                                      
(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
                                                                       
(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2016-11-18更新 | 4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13届广东陆丰碣石中学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