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博局:棋盘。②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③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王由此A稍失藩臣之礼B称疾C不朝D京师E知其F以子故G系治验H问吴使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指开始,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始”词义相同
B.归,指使⋯⋯回去,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不同。
C.阎里,指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也指平民百姓。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D.不暇,指没有空闲;来不及。与成语“应接不暇”中的“不暇”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与皇太子发生争执,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灵柩被送回吴国;但吴王认为,死在长安就应葬在长安,又把吴太子的灵柩运回长安。
B.吴王怨恨朝廷,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后来渐渐生出反叛的想法。当汉文帝知道吴王不朝见的原因后,赐给他坐几和手杖,表示不再追究。
C.晁错认为,吴王称病不朝见皇帝按古法应处死,现在他却不思悔改阴谋叛乱,朝廷应削减他的封地,否则祸害会更大。窦婴对此颇有争议。
D.柳宗元指出,汉朝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但反叛的只有诸侯国而没有郡县,可见,秦朝时期采用的郡县制要比封建制正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
(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2024-05-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自以逢A好文B之C主D非次E拔擢F欲G以H生平I所贮J仰酬K恩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B.袖,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袖揣”,与《阿房宫赋》“舞殿冷袖”的“袖”含义不同。
C.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宜,意为“应该”,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宜”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2024-04-0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适当则有血气之诸生皆为得其所而安然长。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公反国,赏从其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圃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大夫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阉而生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入。边境小吏右主然守塞,弗,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欲从焉氏塞入,守关将领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以抗,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国都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大夫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利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

【注】①唐圃:即场圃,种菜的菜园。②秦小主夫人:指小主的母亲。小主:此处指秦出公(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A连B立C是为D献公E怨右F主然G而将H重罪之I德菌改J而欲K厚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指主持、掌握,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当”意思不同。
B.因,指依靠、凭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中的“因”意思不同。
C.入,文中指使……进入,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用法相同。
D.之在外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主要根据君主对赏罚、爵禄施予的情况来了解君主的为人,如果君主赏罚分明,施予合理,那么大臣都愿意为君主竭尽其力。
B.晋文公给臣下颁发赏赐有自己的考量,陶狐虽然曾跟随他流亡,但因为只是菜园的劳工,所以并不符合晋文公赏赐大臣的三条标准。
C.秦小主夫人因为任用宦官发生变乱并失去民心,原本流亡魏国的公子连趁机入秦,原本被派出拦阻的将士却主动迎接公子连回国。
D.在大夫监突看来,守卫郑所的右主然坚决不放公子连进入秦国的举动是合理的,在他的劝说下,公子连最终赦免了右主然的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2)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2024-03-12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二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ABCDE其士众F遂授宁GH屯当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
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
C.“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
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
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

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于是奏免其八。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之,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兴平二年,吕布、陈宫率万人袭。太祖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曹操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B.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C.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D.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古代用以对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指的是曹操。
B.迁,常用作官职调动,多表示升官。
C.征,有“出征、征伐”之意,本句中指“征伐”,也可以用来表示皇上对臣子的任用。
D.兖州,九州之一。从夏朝开始,为了便于管理,中原腹地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后以“九州”代指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但梁国桥玄却认为只有曹操能安社稷,并把妻儿托付给曹操。
B.曹操到任济南后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充分地显示了其治世之才能。
C.曹操借父亲在琅邪避难为陶谦所杀之事,征讨陶谦,一路攻城掠地,可以说所向披靡。
D.吕布、陈宫突袭,曹操城内兵力空虚,只能组织妇女一起在城外设伏,显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
②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5)有人说“曹操是一个奸诈、凶残之人,又是一个爱才之人”,请结合上文简要分析。
2023-11-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丹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来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徙徒,或为寇抄。

是时董率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管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痰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注]①宄:坏人。②抄:掠夺。③宗:宗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朗虽稚A弱B无仰C高之风D损年E以求早成F非志G所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与成语“敬谢不敏”中“谢”字的意思相同。
B.童子郎,汉魏时期,朝廷授予通过察举考试的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C.“监试者异之”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相同。
D.“民人死者且半”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且”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有人对司马朗的父亲直呼其名字,司马朗就对那人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B.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了经书考试,监考的人看见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就怀疑司马朗隐瞒了年龄,还当面讯问司马朗。
C.董卓当权时,司马朗就预料到他们郡以后必定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在故乡安居下去,不如尽快向东迁移。
D.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温地发生了大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勉励弟弟们在衰乱时期更要团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5.同样是发生战乱的情况,为什么司马朗一开始劝止李邵举家搬迁到温地,而后来又劝告父老们举家东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想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节选自《明皇杂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怀慎A崇B同为相C自D以才不及E崇F每事G推之H时人I谓之J“伴食宰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了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一”在文中是“全、都”,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意思不同。
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保位)”,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相同。
D.“疾”在文中是“疾病”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定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B.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C.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D.卢怀慎为国事操劳,忠于朝廷,这从他在弥留之际不忘告诫宋璟、卢从愿以及推荐他们并给皇帝上表可以看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2023-10-12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

(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


【注】祛,袖口,文中指衣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立A出身B事主C期之D效命E当战F之G日H无所顾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弃置,放弃。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出置前窗下”的“置”意思相同。
B.寺人,古代宫中近侍。春秋时各国都设置,类似于后代的宦官。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
D.犯,抵御,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
(2)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
2023-09-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克用以为然,与将佐谋召幽州兵与攻潞州,曰:于彼则可以解围,于我则可以拓境。乃许仁恭和,召其兵。二年春正月,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等立其子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 辛卯,晋王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四月丙午,晋王与诸将谋曰: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晋王大阅士卒,以前昭义节度使丁会为都招讨使。甲子,帅周德威等晋阳。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从骑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B.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C.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D.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此取威定霸之/举不可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百余辈”与“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苏武传》)两句中的“辈”字含义相同。
B.“因扶存勖出”与“出为河间相”《张衡传》)两句中的“出”含义不同。
C.“帅周德威等发晋阳”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发”意义相同。
D.“会天阴晦”与“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两句中的“晦”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恭被围困,向李克用求救。李存勖虑深思远,尽管刘仁恭是反复无常之人,他仍然劝父亲为其解围。
B.李克用临终前将李存勖托付给众臣。李存勖肩负众望,在部属的劝说下,抑制住丧父之痛,继承了晋王之位。
C.李存勖率军来到晋阳之后奖励功臣,征召贤才。惩罚贪官酷吏,赏罚分明,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D.李存勖亲临前线侦察,利用地形与气候,大破后梁军;虽然遭遇伏击却毫无惧色,最终凭一己之力突出重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2023-08-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古代官职变动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之时机智敏锐,能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关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的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5.对于“有行”和“进取”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