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将兵地 略:攻掠
B.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C.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像鸟翅膀那样保护
D.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2.2.下列加横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貌伟黑善刀藏之
B.立忠臣祠祀二策
C.等善抚之属皆且为所虏
D.其五世孙请世宗佚之狐言郑伯曰
3.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4.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
(2)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016-11-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淮南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也难矣惑:疑难问题
B.其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C.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D.位卑则足羞,官则近谀盛:盛大
2.2.下列加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也久矣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圣人无常
C.孰能无则耻师焉,
D.其闻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
3.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D.小学而大遗
4.4.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其可怪也欤?B.爱其子,择帅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5.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耻学于师
6.6.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7.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16-11-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合肥肥东县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名校
3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 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张以宁历经两代,官场几番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监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运回。
D.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和《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敏为统制,漳州驻扎。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赣州齐述据城叛,啸聚数万,将弃城南寇。敏闻之曰:“赣兵精劲,善走崄,若朝廷发兵未至,万一奔冲,江、湖、闽、广骚动矣。”不俟命,领所部驰七日,径抵赣围其城。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破之。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召赴阙,宋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寻丁母忧,诏起复,以所部驻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主完颜亮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敏说闵曰:“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陈、蔡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不听。从闵还驻广陵,时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宋孝宗即位,张浚宣抚江、淮,奏敏为神劲军统制。浚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浚不听,令敏屯盱眙。显忠至符离,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金人议和,诏敏退守滁阳。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居岁余,敏抗章曰:“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仍请更筑其城。乃落常阶,除光州观察使。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上以问敏,敏曰:“旺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适屯田统领官与旺交通,旺败,金有间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为左骁卫上将军。
(节选自《宋史·陈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B.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C.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D.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男,爵位名,唐代开始设置,为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
B.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孝三年,任官者须解官,服满后起复。
C.周庐,古代皇宫周围所设的警卫庐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值班室。
D.除,在文中是“免除、罢免”之意,此外“除”还有“台阶”之意,如“洒扫庭除”。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敏为将坚决果断。当朝廷尚未发兵之时,他就率领部队奔驰七日,直接到赣州城围剿齐述并大破之。
B.陈敏为国恪尽职守。他劝说成闵乘金兵不备之时进攻大梁来救江淮地区,但成闵并未听从他的意见。
C.李显忠北伐时,陈敏劝说张浚不要急于出兵,否则一定会失败,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D.陈敏深得皇帝赏识,当金国人离间他时,皇帝不但知道不是陈敏的过错,反而征召他入朝担任高级武官。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2)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5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城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宜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遗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其事 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乐业 劝:劝说
C.其开解年少,欲遗就师 简:选择
D.禄赐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散:分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
A.是故圣愈,愚愈愚
B.八州而朝同列
C.吾从而
D.天下集响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公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1.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吾梦记;记录。
B.周环以花果竹木种植。
C.公以言事天子触犯,冒犯。
D.以公所命名,之楣间揭开
2.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因园中构屋五楹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而士得第以其乃华山阳名之也
C.乃复科名望其子孙敢烦执事
D.人方望其大用因人之力敝之
3.3.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
B.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
C.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
4.4.根据文意,翻译下面语句。
(1)而回思公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