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子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软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B.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C.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D.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文中即指相关主管官吏。
B.斋戒,一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二指八关斋戒,是为佛教用语。
C.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以示崇高礼遇。
D.缪公,“缪”通“穆”,秦缪公即秦穆公。“缪”是谥号,谥号是用来赞扬死者生前功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便略施小计,谎称“璧有瑕”,将璧收回。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利用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于是秦王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提出须秦王“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要求,皆是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2)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能予作文以记之
B.称为“羊岱”,不名也 句读不知
C.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枝枝相交通
D.汝宜吾此意 默而
2.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B.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C.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D.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3.3.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每空不超过6字。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16-11-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编修。
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避奉。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疏谏曰:“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欢心耳,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之日。至翰林官以论思为职,鄙俚之言岂宜进于君上,伏读宣宗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唯义与仁,尧、舜之道,邹、鲁以陈。’张灯岂尧、舜之道,诗词岂仁义之言?若谓烟火细故不足为圣德累,则舜何必不造漆器,禹何必不嗜旨酒,汉文何必不作露台?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振饥恤困,则灾祲可销,太平可致。”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并杖之阁下,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翰林四谏”。
年止四十一,力求致仕。吏部尚书尹曼固留之,不可。既归,屏迹不入城府。奉亲之暇,专以读书讲学为事,弟子执经者日益进。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家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部檄屡起之,以亲老坚不赴。
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时南监缺司业且二十年,诏特以罗钦顺为之,而虚位以待懋。十六年,服阕,懋复固辞,不允,始莅任。六馆士人人自以为得师。监生尤樾母病,例不得归省,昼夜泣。懋遣之归,曰:“吾宁以违制获罪。”武宗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诏令、敬天戒五事。正德元年乞休,五疏不允。复引疾恳辞,明年三月始得请。世宗嗣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其冬,遣行人存问,而懋已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明史·章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B.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C.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D.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2.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派官员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六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懋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敢于犯颜直谏。他明知劝说停止元夕张灯一事会激怒皇上,甚至会丢了官职,仍然坚守职责,与同事上书直陈其事。
B.章懋以为国君应谨小慎微,不可纵欲长渐。懋等指出烟火诗词非尧舜之道,并列举尧舜、汉文帝等古代的贤君圣主从细节处自警的事例说服皇上。
C.章懋回到故乡后屏迹不出,惟奉亲是务。虽然朝野内外的人士一再推荐他,朝廷也多次下发公文起用他,他都以双亲年老为由,予以坚决推辞。
D.章懋担任祭酒时,受到六馆人士推崇。馆士认为得到了老师。他曾冒着违背国子监制度而获罪的危险,破例为一个看望生病的母亲的学生批假。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之日。
(2)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池州东至县二中高二5月段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
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
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 /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入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宣扬的境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自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的毁谤。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2)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2016-11-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安庆枞阳县白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3-14高一上·山东临沂·期中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人不知而不愠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刑馀之人不可                                 ②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A.①③⑤ C.②③⑥B.②⑤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 5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4-15高三·山西临汾·期中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疏解: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2.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4.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2016-11-18更新 | 19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省钱桥中学、泥河中学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