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秀江桥三大字,焕学尚书谢公谔书也。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之冬,僝功于己酉之秋也。作之者谁?县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

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兹役之兴也,是岁江西大浸,氓菜其色。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于是临江军新喻县之士民合词以告于县尹曰:丁君某可。县尹具书礼及门三请,君既至,与县尹言于常平使者曰;饥民不加少,而廪粟不加多,将奚以周?官有不周之周则氓受不惠之惠谓宜如范文正公兴役于饥岁可乎?使者曰:诺。县尹、丁君及谢君,属耆老而告之。工正等六百人皆曰:诺。

于是僦氓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桥成,溯而望者,若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乌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往来之济者视渊为陵,视冰为炭,视惊涛为坦涂。县人录其役,谒余记之。

夫见冬涉者其心恻,见春溺者其颡泚。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有司居济人之位而政不及焉,或牵之也;士君子旁观动心而力不至焉,或不位焉者也。今陆公庸李君,李君位焉而莫之牵;李君庸丁君、谢君,丁君、谢君不位焉而莫之辞;丁君、谢君庸饥氓,饥氓利焉而莫之怨。夫惟饥氓利而舟子始不利,夫惟舟子不利而邦氓始大利。然邦氓之利大之难乎,久之难乎?大而不久,邦氓之利其不复为舟子之利乎?未可知也。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官有不周A之周B则氓受C不惠之D惠E谓宜如范文正公F兴役G于饥岁H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心诚意,《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之二,其中“诚意”为“正心”之前的步骤。
B.尹,指一些地方的行政长官,如府尹、河南尹、京兆尹,本文“县尹”即一县之长。
C.错,同“措”,与屈原《离骚》中“偭规矩而改错”的“错”的词性和意思都相同。
D.抑,意为“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在拜访被拒后写信力请才得见张浚,他信服张浚的教导,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诚斋”。
B.材料二开头介绍了秀江桥修建的起始时间与几位主要的筑桥人,后对建桥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C.材料二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秀江桥建成后的形貌与作用,新喻县百姓不再惧怕江水惊涛了。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建桥之前相关官员虽有心建桥却没有推行政策,这是因为他们属于利益牵涉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2)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
5.材料一中杨万里的治理思想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治理思想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新兴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缪丑公。帝策谥曰孝。

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谨A按B谥C法D名E与F实G爽H曰I缪J怙K乱L肆M行N曰O丑P宜Q谥R缪S丑T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爽”意思不同。
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
D.“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
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直至子孙灭绝。
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
②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析之。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材料二:

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豹自请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不忍而复与之。豹因重敛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计,文候侯迎而拜之。豹对曰: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纳玺而。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遂不受。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女A色B而已C宦者D之E害F非G一H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士,指掌握了深厚学问和技艺的人,也指掌管教育事务的官员。不同于现在表学位的“硕士”。
B.疏,疏远,不亲近。与《屈原列传》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意思不相同。
C.奸豪,指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其中“豪”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豪”意思相同。
D.去,离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宦官扰乱国家,远比女人扰乱国家而造成的祸患严重。君王沉溺于美色尚且容易纠正,一旦被宦官操控了就很难摆脱。
B.宦官职责是侍奉君主,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善用点滴忠心,来获得君主信任;用祸福来恐吓君主,达到挟制君主的目的。
C.当君主发觉宦官已成祸患,想要联合大臣除掉他们。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容易让自己成为宦官的人质。
D.材料二讲述了西门豹担任邺令时,清廉正直,被人中伤丢了官职后便极力讨好魏文侯及其近臣,后在宦官帮助下重获文侯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
5.材料一认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26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②。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③,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注释】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③【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A今B朝C臣D忠E謇F无G如H魏I征J我K遣L傅M皇N太O子P用Q绝R天S下T之U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宗九成宫               妇女无所
B.魏征往者我所仇          有善始者
C.太宗闻而                 则思正身以黜
D.令不闻其过                 信臣精陈利兵而谁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泣下久之                              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B.言不用,朕所甘心                  哙拜谢,起,立饮之
C.遂所尚                                 可忽乎!
D.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吾见其难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曾在太宗与隐太子暗中争夺权力时,劝隐太子早做打算。隐太子死后,太宗诘问魏征离间兄弟关系,魏征镇定自若,从容作答,并获得太宗赏识。
B.太宗设宴招待近臣,长孙无忌打趣说过去的政敌变成了现在的同僚,太宗心生感慨,认为自己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可以和古代圣贤相比。
C.皇太子李承乾在东宫不修养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太宗宠爱,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太宗听说后非常厌恶,对身边大臣们说,任用魏征,辅佐皇太子,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D.魏征死后,太宗认为失去了一面镜子。过去魏征常能指出自己的过失,而现在自己虽有过失,却无人公开指出,因此下诏鼓励群臣直言劝谏,不要隐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6.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请结合文本概括理由。
2024-05-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材料二: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犨之谮。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 ‘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无德之患,何忧于晋?”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柯陵之会A单襄公B见晋C厉公D视远E步高F晋郤锜G见H其语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指自我夸耀,与成语“不矜不伐”“自矜功伐”“党同伐异”中的“伐”意思相同。
B.殆,文中指大概、恐怕,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不同。
C.信,文中指信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
D.伯,我国周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也可指兄弟之中最年长者,文中指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治乱存亡的区别不像高山深谷或者白土黑漆那样分明,在可知与不可知,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幽微难明。
B.材料一用管蔡叛乱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事件表明即使智士贤者用尽思虑去探寻治乱存亡的征兆,祸乱也在所难免。
C.材料二中,当鲁侯会见单子时,谈到晋对鲁的责备以及郤犨在晋侯面前诬陷自己的事,不担心自己会受到晋侯的问责。
D.材料二中单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对邻国施以恩惠,就可以不断修缮与近邻的关系,最终一定能因此获取利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
(2)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5.材料一中说“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材料二中单子是如何见微知著,从而做出“晋将有乱”的判断的?
2024-05-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卷含答案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节选自《盐铁论·本议》)

材料二: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

文学曰:“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其后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是以可因也。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采,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大夫曰:“缟素不能自分于瑙墨,贤圣不能自理于乱世。是以比干被刑,子胥见戮,人臣尽节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此骄主背恩德,听流说,不计其功故也,岂身之罪哉?”

文学曰:“比干剖心,子胥鸱夷,惛怛之忠诚,心动于内,忘祸患之发于外,志在匡君救民,故身死而不怨。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节选自《盐铁论·非鞅》)

【注】①《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②鸱夷,又叫作“鸱夷革”,用兽皮作的袋,因外形像鸱(猫头鹰),故名。吴王夫差取伍子胥尸盛入鸱袋内,沉之于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商鞅峭A法B长利C秦人D不聊生E相与哭F孝公G其后H秦I日J以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文学,指贤良方正、文章博学,是两种选官科目的简称,此处指凭此被察举的人才。
B.恶,文中指罪过,与“万恶不赦”的“恶”意思相同,与“恶衣恶食”的“恶”意思不同。
C.宗庙,封建时代天子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这里代表政权,与“社稷”同为借代用法。
D.不能自理,文中指圣贤不能在乱世中自我保全,与现代汉语“不能料理自己”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认为,正是商鞅在法律和经济上的改革才使得秦国国富民强,这些举措百利而无一害,但文学并不赞成这一观点。
B.大夫认为商鞅的悲剧在于无人继承他的改革措施以及君主对他忘恩负义,但文学认为商鞅的死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C.大夫与文学都提到了比干被杀这一典故,但大夫用此例是将其与商鞅形成类比,而文学用此例是将其与商鞅形成对比。
D.大夫和文学进行了三轮辩论攻防。守方大夫各轮都用因果论证捍卫观点,攻方文学则每轮都用对比论证以攻击其漏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2)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5.材料二中,文学用哪些理由驳斥了大夫“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的观点?
2024-04-1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平其平平已?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钳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

材料二:

司马子反为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为其有惨怛之恩,不忍饿一国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无计其闲,故大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注]平乎己:指大夫通过自己私下和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A也B围者C钳马而秣之D使E肥者应客F是何G子之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平,鲁国之外的和解。《春秋》是鲁国史书,故这里称其他国家为“外”。
B.矜,夸耀,与《道德经》“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和用法相同。
C.舍,建筑房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义和用法不同。
D.推恩,即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是孟子提出的一项对执政者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公羊传》不仅为《春秋》简略的叙事补充了具体的史实,还阐释了《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
B.宋国大夫华元出城见司马子反,将城内情形如实相告,既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也体现了“知己知彼”的智慧。
C.司马子反在和楚庄王的对话中采用欲擒故纵的劝说技巧,成功让对方接受了他的仁义主张,选择了从宋国撤军。
D.材料二在剖析司马子反的行为时,肯定其“不忍饿一国之民”“矜宋之民”,表明作者和孟子一样具有民本思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
5.从材料二看,《春秋》褒扬司马子反与宋人私下议和一事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介,字邦直,德兴人。少读程子书,至水清性善之说,喟然太息,视平日所不过为利禄尔,亟走谒徐逸平于常山而师之。官进贤令,以旱赈恤有劳,旁县吏多受赏,先生曰:子饥而母乳之,何赏为!会诏蠲民田半租,先生以为输租之弊,虽合勺必取盈。若但蠲其半,仅有利于大户。彼输一升者,名减五合,而仍一升也。不若取贫民三升以下者悉蠲之。部使者程大昌以闻,从之。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隆兴帅守龚茂良尤重之。改兴国令,陈其邑五事,时不能用。转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东川大饥,总领主饷,不豫民事,先生请以库之羡钱赈之,遂昌守李焘亦亟称之。通判恭州,卒。所著有《玉汝堂集》。先生诚悫敦重,有得于龟山之传。其于逸平讳日,为不御酒食者终身。两县,可比古之循吏。门人以程端蒙为最。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

材料二:

永乐时,皇太子过邹县,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时布政石执中来迎,太子责之曰:为民牧,而视民穷若此,亦动念否?速往督郡县,取勘饥民口数,发官粟赈之。毋惧擅发,予当自奏也。至京,即奏之。上曰:昔范纯仁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赤子乎!

洪熙元年,上闻准、徐、山东民多乏食,召杨士奇等草诏免夏税。士奇曰:可令户、工二部与闻。上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卿等姑勿言,速遣使赍行。左右言:地方千余里,宜有分别。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尺寸较量耶

(节选自张岱《快园道古》)

[注]①合:容量单位,一升十合,一合十勺。②龟山:宋理学家杨时的号,徐逸平曾拜其为师。③麦舟:指宋范纯仁以麦舟助父亲范仲淹故旧治丧事。④洪熙:明仁宗朱高炽年号。上文的皇太子即朱高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曰A恤民B宁过C厚D为天下E主F可G与民尺寸H较量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息,大声长叹,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含义不同。
B.母乳,文中指母亲哺乳,与现代汉语“母乳喂养”中的“母乳”含义不同。
C.宰,文中作动词,主管。宰县,意为主管一县的事务,即担任县令一职。
D.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其中“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中的“方”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介担任进贤县令时,朝廷诏令免除百姓田地一半的租税,他认为不如将交纳三升以下贫民的赋税全部免除,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B.江介性情诚朴敦厚,他的老师徐逸平去世后,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怀念,他终身不再饮酒。他两度担任县令,可以与古代的循吏相比。
C.朱高炽做太子时,一次经过邹县,看到百姓生活穷苦,就责备当地主管民政的官员石执中,让他赶快前去督促郡县,采取救济措施。
D.身为皇帝,朱高炽非常关心民生,他对杨士奇说,救济百姓就像救援困于火灾或落入水中的人一样,应该快速将钱物送到贫民手中。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
(2)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
5.江介、皇太子身份的朱高炽和皇帝身份的朱高炽对穷困百姓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