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文中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
B.癸丑为干支之一。此处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所指相同。
C.陛下是臣民对帝王的尊称。本义为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以之代指帝王。
D.胡虏本指匈奴,后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的通称。本文中指安史叛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军主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关系重大,一定不能放弃。因此,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坚守待援。
B.睢阳城中的茶纸、马匹已经吃尽,于是捕雀捉鼠,雀鼠又已竭尽。四百将士自知必死无疑,但无一人想要叛变,后来城池终于陷落。
C.尹子奇有感于张巡的忠义之行,想要保全他。贼众认为张巡忠于朝廷,深得军心,留之必为后患,尹子奇于是将他和部将一起杀害。
D.张巡自起兵以来,未尝修造战具,总是取之于敌。每次战斗他都亲临战场,不用严刑峻法对待将士,却能以寡敌众,取得辉煌战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2)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
5.张巡在战略、战术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和过人之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


【注释】①智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人物。②智襄子:又称智伯,智宣子之子,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臣。③韩康子: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的领袖。④魏桓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⑤赵襄子: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春秋时期韩、魏、赵、智四个家族同在晋国执政。⑥城:晋阳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絺疵渭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中的“致”指献上,与《劝学》中“以致千里”的“致”不同。
B.大夫,我国古代的官职名,西周以后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C.人事,意思为“人力所能及的事”“人情事理”“仕途”,此处为第二个含义。
D.三版,“版”,指“筑墙用的夹板”“写字用的木片”,“三版”指三面城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段规劝谏韩康子,如果不给智伯土地,智伯将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暂时免于祸患,以等待事情有转机。
B.任章用《周书》来分析智伯求地一事,他认为可以答应智伯,暂且给他一些好处,这样智伯就会骄傲,然后就可以择交图谋智氏了。
C.絺疵是个能够明辨时局的人,晋阳城遭遇水淹,城中缺粮,情况危急,但韩康子、魏桓子并没有喜悦之色,絺疵据此看出二人心有反念。
D.赵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直接约定好攻杀智氏的日期,赵襄子夜里派人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韩、魏助攻,智军惨败,智氏一族被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2)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德才之间什么样的关系?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022-06-2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正光末,二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民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曰:臣闻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如今陇东不守,汧军败散,则二秦遂强,三辅危弱,国之右臂,于斯废矣。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兵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则汧岐之下,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与别将淳于诞俱出梁益,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军,深见知待。

尔朱世隆屯据河桥,还逼都邑。孝庄集群臣博议。百僚恇惧,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而起曰:臣虽不武,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舟师夜下,去桥数里便放火船,河流既驶,倏忽而至。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苗身率士卒百许人泊于小渚以待南援。既而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左右死尽,苗浮河而,时年四十六。帝闻苗死,哀伤久之,曰:苗若不死,当应更立奇功。谥忠烈侯。

太保、城阳王徽,司徒、临淮王彧重之,二王颇或不穆,苗每谏之。及徽宠势隆极,猜忌弥甚。苗谓人曰:城阳蜂目先见,豺声今转彰矣。及庄帝幽崩,世隆入洛,主者追苗赠封,以白世隆。世隆曰:吾尔时群议, 更一二日便欲大纵兵士焚烧都邑,任其采掠。赖苗京师获全。天下之善士也,不宜追之。

(节选自《魏书·李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B.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C.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D.今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以骄将御惰卒/不思长久之计/务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轻敌之志/恐无充国持重之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其管辖的地区。
B.行台: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出征时临时在其驻扎的地方设立的临时性机构。
C.殁:依照《礼记》的说法,其和下文中“庄帝幽崩”的“崩”都是指王公大臣的死。
D.京师:周代时指王室居住地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在文中指北朝时期北魏的都城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苗善于分析形势,正确应对,他认为陇兵强悍但资粮不足,而已方现在对作战不熟,故应采取坚守城池和偷袭敌后相结合的策略。
B.李苗注意作战策略,以少胜多。为了切断河梁交通,他招募了人员顺流而下,并在接近敌营时采用火船进攻的方式,最终克敌制胜。
C.李苗常被委以重职,深受信任,他曾被委任为统军,郎中等,深得魏子建等人信任;皇帝对他的死感到非常哀伤,封其谥号为忠烈侯。
D.李苗劝谏元徽、元彧,识人准确。李苗一直劝说元徽、元彧要和睦相处,但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元徽得势后,李苗称其为蜂眼豺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
(2)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
5.《魏书》评论李苗:仁必有勇,其斯人之谓乎!”请举出李苗的一个事迹对此评论简要分析。
2021-07-0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炎德英才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为侍中,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

1.对下面带点的虚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孙权捉预手,涕泣别曰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③俱不足以问也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授”“除”“辟”“举”等。
B.延熙(238年-257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君主汉后主刘禅的第二个年号,这是年号纪年法。
C.君,是古代对人的尊称,除了“君”,对人的尊称还有“公、足下、子、先生、夫子、阁下、竖子”等。
D.“沛公北向坐”,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位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预多次出使东吴,他说话直率的特点受到孙权的喜爱,他说孙权尊敬的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为维护芜湖两国的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B.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在无数边境的吧丘增加了1万人的军队,蜀国听说后也加强了永安的防守,孙强问起此事时,终于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
C.宗预老当益壮,按照周礼,六十岁就不再带兵打仗,而他却在六十岁时就接受了带兵的任务,这引起了车骑将军邓芝的不满,向他提出质询。
D.吴蜀两国是既对立又联合的关系,因而宗预多次受聘到吴国任职,使吴主孙权非常喜欢他,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吴国时,孙权含泪相送,还赠送给他许多珍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2)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020-10-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全能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谥为成季。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嫡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腼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捍救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赵盾复反,任国政。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晋景公时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B.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C.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D.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古代礼仪,跪而以头叩地。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宰人,即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都是一朝一家的主官。
C.司寇,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名称。西周始置,为最高司法官;周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分。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D.先君,即已经去世了的君王。先,古代尊称,表示已经去世的人,含有怀念、哀痛之情。先考即已经死去的父亲,先妣即已经死去的母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盾为官,敢于进谏。晋灵公在位十四年时,骄横无理,赵盾多次进谏劝阻;虽劝谏效果甚微,但晋灵公滥杀无辜时还是对赵盾很是忌惮。
B.赵盾为人,反反复复。襄公死后想立其弟雍为王,但最后却立了太子;他本已逃出晋国,听说晋灵公己死,却又返回朝廷来做官理政。
C.屠岸贾权力欲强。晋景公时,想诛杀前朝权臣赵盾一家,遭到大臣韩厥的反对,但最终还是未向君王请示,就私自带兵将赵家灭族。
D.韩厥不畏权臣。当屠岸贾表示出想要诛杀赵家时,他勇敢地站出来为赵盾辩解,还提前向赵盾的儿子赵朔通报了这一消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捍救盾,盾以得亡。
(2)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5.文中说到是赵穿杀了晋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载“赵盾弑其君”?请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分析。
2020-07-2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炎德英才杯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缜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柩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资政殿学士、兵部侍郎。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殊请罢内臣监兵,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
       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仪从如宰相。逾年,病浸剧,帝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巳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B.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C.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D.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辆封上/帝重其慎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试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代赐予进士的资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晏殊所担任的“资政殿学士”,是宋代皇帝特设、以示尊宠的一种官职名,与后来设立了“资政殿大学士”一样,均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待从,以备皇帝咨询国政。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而皇后、皇太后依从于皇帝,同样享有庙号,如文中的“章献太后”。
D.“侍经筵”是指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宋代始称“经筵”,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职位为儒臣之荣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深得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高,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这些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性格弱点导致他或被免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
C.晏殊改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突出的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反映了晏殊在当朝的声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欲荀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3)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
2017-03-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衡阳县一中高二12月学科竞赛语文试卷
7 . 文言文阅读。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