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其。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韦B贤C之D任E以F为G郎H李I斯J因KL得M说N秦O王P秦Q王R乃S拜T斯U为V长W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楚王不足事”与《过秦论》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字含义不同。
B.“会庄襄王卒”与《苏武传》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字含义相同。
C.“竟并天下“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的“并”字含义相同。
D.四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向荀子学成治国之道后,决定去秦国辅佐秦王,后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显示出了李斯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
B.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暗中派谋士去诸侯各国游说,对各国名士用丰厚的财物进行收买,收买不了的就将其杀掉。
C.秦王不分封尺寸的土地,也不立自己的儿子兄弟为王,没有将功臣封为诸侯,其用意就是想使国家今后没有战乱的忧患。
D.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谏要学习古代才能统治长久,并说周青臣等人当面奉承是加重皇帝的过错,秦始皇却让他去和丞相商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2)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在哪些事情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2024-04-1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宋史·辛弃疾传》)

材料二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口,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昌化A故儋B耳C地D非人E所居F药饵G皆无有
2.请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弃疾善长短句(     )        神宗独(     )        轼恐不(     )        枉用相(     )
3.以下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因为李定等人的捏造诬陷,苏轼被逮捕入狱,后被贬至黄州。
B.绍圣年间,苏轼多次被贬,直至荒远之地,但他都心怀淡然,随遇而安。
C.苏轼作品众多,内容丰富,少有人可比,常说自己的文章如行云流水。
D.谢枋得连夜为辛弃疾写文祭祀,天明文章写成,后又向朝廷请求追赠辛弃疾。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下列第(3)句。
(1)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2)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2024-03-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黜之A是箝B其口C使自为D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超过,高于,与《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涩弦凝绝”中的“绝”意思不同。
B.拔,指提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相同。
C.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和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D.艰难,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与平时所说的意为艰苦困难的“艰难”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B.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直言皇帝误会了他,皇帝不高兴,和李绛说要将白居易贬逐。
C.白居易最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D.白居易因性情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而多次遭到排斥,于是便纵情于饮酒作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5.白居易“累以忠鲠遭摈”,材料一中哪些事件体现了白居易“忠鲠”?请简要说明。
2024-03-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隋炀帝使吏部侍郎裴矩之。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从西倾以去,纵横所亘将二万里,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总凑敦煌。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帝称裴矩之能,谓群臣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是时矩与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皆以谄谀有宠。后为窦建德所获,建德以矩隋旧臣,厚遇之。建德败,来朝。

(摘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炀帝亡隋》)

材料二: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摘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是西域A诸胡B往来相继C所经D郡县E疲于送迎F糜费G以万H万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文中指职掌、负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可运于掌”的“掌”含义不同。
B.咸,文中指全部、都,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咸”含义相同。
C.甲申,文中指古代以干支纪日的方法,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相同。
D.其实,文中指实际情况,与《晏子春秋》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其实”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善于迎合皇帝喜好,他知道隋炀帝致力于经略远方,便探访各国风俗服饰,撰写《西域图记》,献给皇帝。
B.裴矩受隋炀帝之命,召集各地胡人,利诱劝说他们入京朝见,却大耗财力,最终导致西域各地凋敝不堪。
C.裴矩奏请唐太宗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布,唐太宗则认为应该按照人口多少给予赏赐。
D.有官员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太宗想要杀他。裴矩当面进谏,认为不能引诱陷害他人犯法,受到太宗表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
(2)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5.两则材料如何证明“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道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4-0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材料二: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直书》)

【注】①匪躬之节:舍己尽忠的节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圣德A在B躬C举D无过事E史官所述F义G归尽H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唐代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
B.鸩,毒酒,文中活用为动词,指“用毒酒毒死”,与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字用法不同。
C.风声,在文中是“风化声教”“好的风气”的意思,与成语“风声鹤唳”中的“风声”含义不同。
D.凶,在文中指“不吉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前代君主不能观阅史官记录内容的前例感到疑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向唐太宗解释了原因。
B.唐太宗看了史书,用隐晦的语气提醒房玄龄,授意史官编史可以删去浮华之词,如实记载玄武门事件。
C.刘知几认为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安全,也不愿去违逆权势而让自己遭受祸害。
D.刘知几认为世事如此,就不要去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的性格和舍己尽忠的节操,足以证明世道艰辛,实录难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2)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5.谏议大夫朱子奢不让唐太宗看史官记史的原因是什么?
2024-02-02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E为此FGHIJK岂不L为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B.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
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
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5.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疾臣之弼B己C而恶之D资臣E以箕子F比干之G忠H惑之大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指背叛,与《苏武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B.徒,指只、仅仅,与成语“家徒四壁”中的“徒”字的意义相同。
C.矜,注重、崇尚,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中的“矜”意义相同。
D.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担心忤逆皇上的心意,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春居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1-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东京朝觐,不许。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有删减)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有删减)


【注】①矧:况且,何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以雄图A而起B河汾C以力战D而平E汴洛F家仇既雪G国祚H中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丙酉,后一位是戊酉,可纪年也可纪日,文中用于纪日。
B.东京,指后唐陪都开封,后唐京都在洛阳,因东京在其东方,故当时称开封为东京。
C.籍,文中指账簿、簿册,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不同。
D.牝鸡司晨,文中比喻刘后窃权乱政,其中的“司”与“司机”中的“司”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为了自家的便利,私自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从珂,致使庄宗大怒,于是将李从珂降职,还拒绝答应李嗣源的觐见请求。
B.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并且将此意告诉了魏王李继岌,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这也为他后来遭宦官陷害埋下了祸根。
C.蜀中盗贼四起,主动留下除患的郭崇韬遭到了众人的合伙陷害,庄宗听信谗言,先是愤愤不平,后愤怒不已,对他动了杀心。
D.材料二认为,庄宗的灭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骄奢、淫逸,加之伶人扰乱朝纲、后宫乱政等等,都可作为对后世的警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2)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5.对于庄宗亡国一事,材料二提出了“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疑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他亡国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坛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夏纪》)

材料二: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注】①坛:通“陨”,坠落。②大林:指低音的林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辛余靡振王A北济B又反C振D蔡公E周公F乃侯之G于西翟H实为长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即车右,也叫“参乘”“骖乘”,指乘车时在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B.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文中指能发出合乎这一音律的大钟。
C.所胜,指力所能及,其中的“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意思相同。
D.济,文中指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依然难忘故土,于是创作了西方的音乐。秦缪公在西翟继承了这种音乐,并把它作为秦国的音乐。
B.乐由心生,人的内心受到触动则外化为声音。因此音乐作为一种观察对象,反映出的内容是相当深刻的。
C.单穆公认为,钟声是让耳朵听的,如果耳朵听不到了,那就不再是钟声了。耳朵能辨别的清浊之音,也不会超过个人能力。
D.钟铸成后,伶州鸠用“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提醒周景王不要违背民意,更不能做恶,免得遭到众人的反对而被厌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2)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
5.结合材料二概括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钟的理由。
2024-01-22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题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选自《三国志•魏武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选自曹操《求贤令》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与A战B军C败D为流矢所E中F长G子昂H遇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业,文中指德行功业,操行学业,今天主要指职业的类别,亦泛指职业。
B.牧即州牧,古官职名,又称太守,是州郡的最高长官,掌行政、军事大权。
C.归,指归附、投靠,与《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中的“归”意思相同。
D.偏短,指缺陷、不足,其中的“短”与《春望》“白头搔更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绣等人出尔反尔,投降后又反叛,最终被曹操彻底打败,曹操总结初战失利的原因时,认为是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
B.魏种的孝廉是曹操举荐的,曹操自认为魏种不会背叛自己,可魏种还是背叛了他,后来活捉了魏种,曹操不但为其松绑还加以任用。
C.在曹操看来,齐桓公能称霸当世,是因为人才;陈平行为不敦厚,苏秦没有诚信,但他们有才,都在当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D.曹操两次下达求贤令,表达自己求贤若渴之情,两次分别恳请诸位和官府官员去发现并举荐有才德的人来辅助自己治理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5.曹操用人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的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2024-01-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