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扰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明有脚A疾B使一门生C二儿舁D篮舆E既至F欣然便共饮G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中指写作;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馁,文中指饥饿;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无冻馁之患矣”的“馁”意思相同。
C.要,通假字,同“邀”,邀请;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要”意思相同。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
2023-11-0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加冠。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蹇,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奏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5.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良尝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榖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省,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当A此B之C时D子E房F之G不H死I者J其K间L不M能N容O发P盖Q亦R已S危T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顷,意为不久,一会儿。在文言文中,“须臾”“俄而”“既而”“无何”“未几”均有这个含义。
B.留侯,一般指张良,他凭借出色的智谋,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诗文中常用此来称颂功臣。
C.“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的“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字含义相同。
D.匹夫,即一个人,泛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指有勇无谋之人。“以匹夫之力”中的“匹夫”之意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表现了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使其能有所忍。
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身姿雄伟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其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5.结合材料二,分析圯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的原因。
2023-08-0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今诏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应D执奏E毋得阿F从G不H尽己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相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促织》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隋文帝虽然勤勉,但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则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C.唐太宗将修身治国之道,总结为十二篇文章,这是他一生统治一个泱泱大国的切身体会,他将其赐予太子,要求太子不要避讳,遵照执行。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郦食(yì)其(jī):人名;②韩信:刘邦的开国大将,后受封于淮阴,称淮阴侯。③圯上老人:指赠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老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独其将A欲畔B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因其G解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啖,指的是诱惑、利诱,与《鸿门宴》中“拔剑切而啖之”的“啖”意思一样。
B.特,指的是独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一样。
C.因,指的是趁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因”意思不一样。
D.弊,指的是疲惫、疲敝,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不一样。
3.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经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刘邦想要进攻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阻了他。
B.张良使用计谋让秦将倒戈相向,秦将联合了刘邦的军队一起奔袭咸阳,最终大败秦军。
C.汉四年,张良说服刘邦授予韩信齐王印信。其后两年,高祖大封功臣,封张良为留侯。
D.苏轼认为刘邦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在于能藏其锋芒、伺机而动,这是张良精心辅佐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5.请从材料中简要概括张良的形象。
2023-07-27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 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材料二: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才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材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才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枥:通“栎”,劣质木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

天A下B之C人D不E肖F者G常H多I而J才K者L常M少N不O肖P者Q如R野S蒿T山U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B.徙,是调职的意思,不表示升官。文中宋弘徙封宣平侯,表示一般的调职。
C.郑声,原指春秋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受儒家排斥。此后,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被斥为“郑声”。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各大家族的人,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笑着接纳了意见。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②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5.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康子,晋国的臣子,韩地之主;后文魏桓子、赵襄子分别为魏地、赵地之主。
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C.之,在此句中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用法和意义与《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骄,在句中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骄横。与“胜不骄,败不馁”中的“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B.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给他土地后他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就一定会对其使用武力。
C.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无理由而不想给,但在任章劝说下,向其献上了一块有万户人家的邑。
D.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5.任章根据什么得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的判断?请简要回答。
2023-06-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室之季,天下分裂为战国,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视其喜怒悲惧而捭阖之, 微名射利, 固无足道者。

予读《蔺相如传》,未尝不其为人,而惜其如此也。夫秦累世之资,肆虎狼之暴,搏噬天下,有并吞诸侯之心,非可与礼义接而论曲直也。相如区区掉三寸舌,入眦眶不测之秦,卒能以完璧归,亦足壮哉!然当其捧璧睨柱,示以必死,盖亦摩虎牙矣。夫死非难,死不失义、不伤勇,君子所难也。且秦赵之不敌,盖雄雌之国也。身之存亡,非特一璧之重;而社稷安危之机,亦不在夫璧之存亡也。然则赵之有璧,存可也,亡可也。初,相如捧璧入秦,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计不出此,乃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岂不殆哉?当是时,使秦知赵璧终不可得,则欲侥幸不死难矣。若是则尚安得为不失义、不伤勇乎?不三数年,赵卒有覆军陷城之厄者,徒以璧为之祟也。然则全璧归赵何益哉?

至于渑池之会,则其危又甚矣。方赵王之西也,廉颇约以一月不返则立太子,以绝秦望,则是行也非有万全之计矣,虽无往可也。传曰: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然后可以会。三者一阙焉,则危事矣。挟万乘之君蹈危事,非得计也。相如为赵卿相,其智勇不足重赵,使秦不敢惴焉,乃欲以颈血溅之,岂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欤?

(节选自杨时《蔺相如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乃A以B孤C单D之E使F逞G螳H怒I之J威K抗L臂M秦N庭O当P车Q辙R之S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捭阖,文中指分化或联合,与成语“纵横捭阖”中的“捭阖”意思相同。
B.壮,文中指赞赏,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意思相同。
C.籍,文中指凭借,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
D.犬马,文中指玩好之物,与《陈情表》中“犬马怖惧之情”的“犬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认为秦国凭借历代祖先累积的资本,有侵吞天下之心,这与《过秦论》中贾谊的看法不一致。
B.杨时认为蔺相如面对强横的秦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全身而退,完璧归赵,这是值得肯定的。
C.杨时认为秦赵两国实力不对等,具有强弱之分,而随相如展示出必死之心,做到了不失义,不伤勇。
D.本文是论说文,杨时在读了《蔺相如传》后有感而发,基于秦赵交锋的史实,辩证地评价蔺相如的功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
(2)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
5.杨时认为蔺相如正是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材料二:

晁错者,颍川人也,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错A常B数C请D间E言F事G辄H听I宠J幸K倾L九M卿N法0令P多Q所R更S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指约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期”字意思相同。
B.鲜,指缺少,与《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鲜”字意思相同。
C.候,指问候,与《苏武传》中“朝夕遣人候问武”的“候”字意思相同。
D.难,指非难,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难壬人”的“难”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B.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C.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D.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5.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