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蹇,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奏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5.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室之季,天下分裂为战国,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视其喜怒悲惧而捭阖之, 微名射利, 固无足道者。

予读《蔺相如传》,未尝不其为人,而惜其如此也。夫秦累世之资,肆虎狼之暴,搏噬天下,有并吞诸侯之心,非可与礼义接而论曲直也。相如区区掉三寸舌,入眦眶不测之秦,卒能以完璧归,亦足壮哉!然当其捧璧睨柱,示以必死,盖亦摩虎牙矣。夫死非难,死不失义、不伤勇,君子所难也。且秦赵之不敌,盖雄雌之国也。身之存亡,非特一璧之重;而社稷安危之机,亦不在夫璧之存亡也。然则赵之有璧,存可也,亡可也。初,相如捧璧入秦,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计不出此,乃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岂不殆哉?当是时,使秦知赵璧终不可得,则欲侥幸不死难矣。若是则尚安得为不失义、不伤勇乎?不三数年,赵卒有覆军陷城之厄者,徒以璧为之祟也。然则全璧归赵何益哉?

至于渑池之会,则其危又甚矣。方赵王之西也,廉颇约以一月不返则立太子,以绝秦望,则是行也非有万全之计矣,虽无往可也。传曰: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然后可以会。三者一阙焉,则危事矣。挟万乘之君蹈危事,非得计也。相如为赵卿相,其智勇不足重赵,使秦不敢惴焉,乃欲以颈血溅之,岂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欤?

(节选自杨时《蔺相如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乃A以B孤C单D之E使F逞G螳H怒I之J威K抗L臂M秦N庭O当P车Q辙R之S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捭阖,文中指分化或联合,与成语“纵横捭阖”中的“捭阖”意思相同。
B.壮,文中指赞赏,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意思相同。
C.籍,文中指凭借,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
D.犬马,文中指玩好之物,与《陈情表》中“犬马怖惧之情”的“犬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认为秦国凭借历代祖先累积的资本,有侵吞天下之心,这与《过秦论》中贾谊的看法不一致。
B.杨时认为蔺相如面对强横的秦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全身而退,完璧归赵,这是值得肯定的。
C.杨时认为秦赵两国实力不对等,具有强弱之分,而随相如展示出必死之心,做到了不失义,不伤勇。
D.本文是论说文,杨时在读了《蔺相如传》后有感而发,基于秦赵交锋的史实,辩证地评价蔺相如的功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
(2)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
5.杨时认为蔺相如正是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明元年春二月,左拾遗侯昌业以盗贼满关东,而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中人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上善骑射、剑槊、法算,至于音律、蒱博,无不精妙。好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鹅一头至直五十。尤善击毬,尝谓优人石野猪曰: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状元。对曰: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驳放。上笑而已。度支以用度不足,奏借富户及胡商货财,敕借其半。盐铁转运使高骈上言:天下盗贼蜂起,皆出于饥寒,独富户、胡商未耳。乃止。高骈奏改杨子院为发运使。三月,淮南节度使高骈遣其将张璘击黄巢,屡捷,卢携奏以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骈乃传征天下兵,且广召募,得土客之兵共七万,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夏四月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饶州克之巢走以诸葛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五月,以汝州防御使诸葛爽为振武节度使。黄巢屯信州,遇疾疫,卒徒多死。张璘急击之,巢以金啖璘,且致书请降于高骈,求骈保奏。骈欲诱致之,许为之求节钺。时昭义、感化、义武等军皆至淮南,骈恐分其功,乃奏贼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朝廷许之。贼诇知诸道兵已北渡淮,乃告绝于骈,且请战。骈怒,令璘击之,兵败,璘死,巢势复振。六月,黄巢别将陷睦州、婺州。庚戌,黄巢攻宣州,陷之。秋七月,黄巢自采石渡江,围天长、六合,兵势甚盛。淮南将毕师铎言于高骈曰:朝廷倚公为安危,今贼数十万众乘胜长驱,若涉无人之境,不据险要之地以击之,使逾长淮,不可复制,必为中原大患。骈以诸道兵已散,张璘复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未·黄巢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四月/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绕州/克之/巢走/
B.夏四月/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绕州/克之/巢走/
C.夏四月/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绕州/克之/巢走/
D.夏四月/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绕州/克之/巢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古代官职,取拾遗补缺之意,隶属谏诤机构,类似监察部门。白居易、杜甫曾担任左拾遗。
B.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我国最古老的球类运动,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相当于今天的足球。
C.缗,本意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钓鱼绳,旧时一千枚铜钱用绳穿一起,称一贯或一缗,借指钱财。
D.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古代官府用以晓喻或责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昌业认为当下盗贼横行,皇帝不理朝政,喜欢玩游戏,赏赐没有节制,官宦专权祸国,社稷危殆。
B.转运使高骈奏请皇帝撤销富户、胡商将一半财产借给国家的诏令,后来又请命进攻黄巢,屡战屡胜。
C.黄巢军队遭遇瘟疫且被张璘急迫攻打,便以金钱引诱,请求归降,而高骈想抓获黄巢,便暂时应允。
D.毕师铎认为应该占据险要之地抗击黄巢军队,不能让他们跨过长淮,而高骈心生胆怯,未敢轻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驳放。”
(2)贼诇知诸道兵已北渡淮,乃告绝于骈,且请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奉帛书。奉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零售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歔欷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悉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D.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诸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帛书,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
B.正月,文中指农历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又可称为仲春、端月、陬月。
C.土贡,多指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地方农副业产品或手工业产品。
D.北面,古代君主朝南向坐,所以臣子面朝北向拜见天子,以示臣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廷。
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出使云南。
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
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2022-03-28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二模(“三诊一模”3月摸底诊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洪武五年正月癸丑,谴翰林院待制王袆赍诏谕云南。袆初至云南,见元梁王君臣,谕以版图归职方。梁王不省,馆于别室。数日,又曰:“予将命远来,非为身谋。朝廷以云南百万生聚,不欲歼于锋刃。曾不闻元纲解纽,陈友谅据荆湖,张士诚据吴会,陈友定据闽关,明玉珍据巴蜀,天兵下征,不四五年,或伏或诛。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乃今自料,勇悍强犷,孰与陈、张?土地甲兵,孰与中国?天之所废,谁能兴之!不然,皇上遣一将军,将龙骧百万,会战昆明,尔犹鱼游釜中,不亡何待!”梁君臣相顾骇服,颇有降意,改馆祎,厚待之。

会元太子自立于沙漠,遣使脱脱自西番征粮云南,谋连兵拒我。脱脱觇知梁王有二心,欲迫杀祎。梁王持两可,不决,匿祎民间。脱脱闻之,诮梁王曰:“国家颠覆不能救,反欲附他人耶!”欲跃马去。梁王不得已,出祎与脱脱相见。脱脱欲屈祎,祎骂曰:“天命讫汝元,我朝实代之。爝火余烬,尚欲与日月争光乎!我将命使臣,岂为尔屈!”顾梁王曰:“尔朝杀我,大兵夕至矣。”竟被害,瘗地藏寺北。

八年秋九月,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使云南。上谕云曰:“今天下混一,四方宾服,独云南一隅未奉正朔。朕欲以兵取之,恐劳师费财,重伤吾民,卿能为朕作陆贾乎?”云对曰:“云南恃其险远,故阻声教。臣奉陛下威德,晓以祸福,彼必顺附。若冥顽不从,兴师未晚。”遂遣云行。时元梁王使其臣铁知院等二十余人使漠北,为徐达所获,送京师。上释之,命与云偕行。至云南之沙糖口,铁知院等谋曰:“吾属奉使不达,被执而还,罪必不免。”于是共逼云易服,诈为元使,更制书,以绐梁王。云不从,铁知院等知不可夺,遂杀之。

(节选自《明史记事本末·太祖平滇》)


【注】①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B.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C.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D.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
B.翰林院,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等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是正式官署。
C.正朔,古代改朝换代、帝王易姓受命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后亦泛指历法。
D.京师,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一般指国都、首都,此处京师指明朝洪武年间的南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袆出使云南时,先晓谕梁王,朝廷怜惜百姓,不想动用武力;又警告梁王,皇上一旦发兵,云南必将灭亡。
B.元使脱脱想处决王袆,梁王举棋不定,面对脱脱的威逼利诱,梁王只好交出王袆,王袆不愿屈就,结果被害。
C.云南偏隅一方,皇帝欲发兵征讨,又担心士兵辛苦,耗费钱财,伤及百姓,皇帝于是派遣吴云前往云南说降。
D.铁知院等人担心返回云南会被降罪,于是逼迫吴云装成元使,更改诏书,来欺骗梁王,吴云不从,最终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勇悍强犷,孰与陈、张?土地甲兵,孰与中国?
(2)臣奉陛下威德,晓以祸福,彼必顺附。
2022-02-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十月甲辰,诏诸将侵宋。以安班贝勒杲兼领都元帅,伊勒齐贝勒宗翰兼左副元帅,杀尹为元帅右监军,伊都为元帅右都监,自西京入太原。六部路军帅达兰为六部路都统,舍音副之,完颜宗望为南京路都统,栋摩副之,知枢密院事刘彦宗兼汉军都统,自南京入燕山。丁巳,因宗望言,以枢摩为南京路都统,苏赫副之,宗望为栋摩、刘彦宗两军监战。十二月庚子,宗翰下朔州,进克代州。乙卯中山降遂围太原伊都破宋陕西援兵于汾河北布希败宋兵于古北口宗望大破宋于白河郭药师等降定燕山州县时王伯龙当其左军,麾兵疾驰蹂之,宋军乱,金军乘胜进击,药师以是大败。完颜宗望进破宋兵于真定。时富埒珲将汉兵千骑,与蒙克攻真定,进取赞皇,所获人畜、甲仗无算,遂薄信德府。初,宗望速攻信德,恐难下,议未决。挞不野独率本部兵,选善射者射其城楼,别以精兵潜升于楼角之间,遂克其城。四年春正月戊辰,宗弼取汤阴。挞不野攻下浚州。时军至浚州,宋人已烧河桥,宗望已令军中:“有能先渡者,功为上。”挞不野捕得十余舟,径渡,击其守者,夺其戍栅,由是诸军悉济,遂下之。迪古补取黎阳。己已,诸军济河。庚午,取滑州。宗望使吴孝民等入汴,问宋取首谋平山童贯、谭稹、詹度等,宋太上皇帝出奔。癸酉,诸军围汴。甲戌,宋使李棁来湖罪,且请修好,宗望许之。并约质,割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地,输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表段百万匹。载书称伯侄。宋以康王构、少宰张邦昌为质。上誓书、地图。癸未,诸军解围。二月丁酉,夜,宋将姚平仲兵四十万来袭宗望营,击败之。己亥,宗望复进师围汴。宋使宇文虚中以书来,改以萧王枢密为质,遣康王构归。师还。壬子,以滑州、浚二州与宋。宗翰定威胜军,下隆德府。

(节选自《金史纪事本末·太宗克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乙卯/中山降/遂围太原/伊都破宋/陕西援兵于汾河北/布希败/宋兵于古北口/宗望大破宋/于白河/郭药师等降/定燕山州县/
B.乙卯/中山降/遂围太原/伊都破宋陕西援兵于汾河北/布希败宋兵于古北口/宗望大破宋于白河/郭药师等降/定燕山州县/
C.乙卯/中山降/遂围太原/伊都破宋/陕西援兵于汾河北/布希败宋兵于古北口/宗望大破宋/于白河/郭药师等降/定燕山州县/
D.乙卯/中山降/遂围太原/伊都破宋陕西援兵于汾河北/布希败/宋兵于古北口/宗望大破宋于白河/郭药师等降/定燕山州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封建国都的“京号”,常作为首都或者陪都出现,辽、金、元三朝称大同府为西京。
B.都统,武官名。始设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
C.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已故父亲的头衔,通常指的是已禅位的皇帝。
D.约质,古代两国交战求和时,失败方为了表示臣服,保证守信,把近亲派去对方做人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太宗伐宋,兵分三路,一路由安班贝勒杲统领,一路由达兰统领,一路由宗望亲自统领,同时进军。
B.宗望命令富埒珲率领千余名汉军骑兵和蒙克攻打真定,大败宋军,平定赞皇,获得的人畜、武器不计其数。
C.金军进逼汴京,宋朝派大臣向金朝求和,约定割让土地,缴纳金银、牛马等,并订立文书,遣送人质。
D.宋将姚平仲率兵四十万突袭宗望军营,大败金军。后来宗望再次进攻,宋朝复遣使者求和,金军才退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麾兵疾驰蹂之,宋军乱,金军乘胜进击,药师以是大败。
(2)径渡,击其守者,夺其成栅,由是诸军悉济,遂下之。
2022-01-2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考前基础强化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注]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来献。帝既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乃修代来功,封宋昌为壮武侯。癸卯,日有食之,诏曰:群臣悉思朕之过失,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颍阴候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臣闻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帝嘉纳英言,帝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帝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于,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微幸。今陛下聘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帝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有删改)


[注]帝,这里指汉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B.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C.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D.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古代官职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故有此称。
B.晦,文中指晦暗、不明,也用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尧,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他通过禅让制度传位于舜。
D.陛下,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顶是(     
A.汉文帝下诏废除各种株连家属的律令,他认为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本来没有犯罪的父母等人是不公正的。
B.汉文帝即位后,关心百姓疾苦,救济那些失去依靠和穷困的人,对天下普施恩惠;各国诸侯和四夷部族与朝廷的关系也都很融洽。
C.有人向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文帝认为自己用不上这样的宝马,于是他把马还给了进献者,还命令全国不必前来进献。
D.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向西从陡坡上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劝谏说圣明的君主不能轻易冒险和企求侥幸,汉文帝阻止他劝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悉思朕之过失,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2)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秀之,伯奋,琅邪临沂人也。祖裕,宋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瓒之,金紫光禄大夫。秀之幼时,裕爱其风采。起家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卒,为庵舍于墓下持丧,服阕复职。吏部尚书褚渊见秀之正洁,欲与结婚,秀之不肯,以此频转为两府外兵参军。迁太子洗马,司徒左西属,桂阳王司空从事中郎。秀之知休范将反,辞疾不就。出为晋平太守。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上表请代,时人谓王晋平恐富求归。还为安成王骠骑谘议,转中郎。又为太祖骠骑咨议。升明二年,转左军长史、寻阳太守,随府转镇西长史、南郡太守。府主豫章王嶷既封王,秀之迁为司马、河东太守,辞郡不受。王于荆州立学,以秀之领儒林祭酒。世祖即位,为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出为义兴太守,迁侍中祭酒,转都官尚书。初,秀之祖裕,性贞正,徐羡之、傅亮当朝,裕不与来往。及致仕隐吴兴、与子瓒之书曰:吾欲使汝处不竞之地。瓒之历官至五兵尚书,未尝诣一朝贵。江湛谓何偃曰:王瓒之今便是朝隐。及柳元景、颜师伯令仆贵要,瓒之竟不候之。至秀之为尚书,又不与令王俭款接。三世不事权贵,时人称之。出为辅国将军、随王镇西长史、南郡内史。州西曹苟平遗秀之交知书,秀之拒不答。平乃遗书曰:仆闻居谦之位,既刊于《》;傲不可长,《礼》明其文。仆耿介当年,不通群品,饥寒白首,望物嗟来。成人之美,《春秋》所善。足下见答书题久之,以君若此非典,何宜施之于国士?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绥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常闻古人交绝,不泄恶言,仆谓之鄙。无以相贻,故荐贫者之赠。秀之寻征侍中,领游击将军。未拜,仍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长史,可以止足矣。吴兴郡隐业所在,心愿为之。到郡修治旧山,移置辎重。隆昌元年,卒官,年五十三。谥曰简子。

(节选自《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B.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C.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D.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天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人的表字。古人的字大多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古人称平辈或尊辈时称字,自称名。
B.太子洗马,官名,秦始置,为太子属官,掌侍从。汉时亦作“先马”“前马”,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得名。
C.世祖,庙号。庙号是皇帝在世时,臣下对他的尊称,比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
D.易,《周易》的简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秀之不攀附权贵。吏部尚书褚渊见王秀之行为端正为人干净,想和他结姻,王秀之不肯,王秀之因此事被调离原职。
B.王秀之的品行来自家风。其祖父王裕性情刚正,不与权臣徐羡之、傅亮来往;其父王瓒之不曾拜访过任何一个当朝贵要。
C.王秀之不好与人交接。故旧苟平给王秀之去信,王秀之没有回信。苟平写了封绝交信指责他不讲情面、忘恩负义。
D.王秀之谋官懂得知足。他常说官至司徒左长史,就可以了;担任吴兴郡太守时修治山林,搬去各种需用之物以示长住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
(2)及致仕隐吴兴,与子瓒之书曰:“吾欲使汝处不竞之地。”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珠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冬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息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许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夏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征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因赐徵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B.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C.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D.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修国史,官名,唐初以宰相兼领修撰国史,渐成定制,后来成为官称。
B.戊申,戊为天干,申为地支,古代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C.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登临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典。
D.封事,指一般的进言奏章。古时逢灾异之事,大臣可借此向君王进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瑀认为周、秦两朝夺取天下虽都靠征伐,但获得的民意拥戴不同,唐太宗则进一步指出二者统治时间长短有别,正因其对仁义与诈力采取的不同态度。
B.面对众臣提议举行作为盛事的封禅之礼时,唐太宗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天下富足安康,即便不行此礼也无妨,并援引了秦皇汉文的史实进行对比说明。
C.在君臣讨论到国家安危的根源时,魏征进言太宗在贞观初年崇尚节俭、力求谏言,如今则增加营建并且纳谏不如先前,太宗对此言论愉悦地表示赞同。
D.近年来唐太宗不仅滥用民力,还认为让百姓服劳役就易控制,魏征对此论调进行了批评,认为长此以往,将导致太宗早年的志向功业不能得到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2)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
2021-10-26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庚戌,须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阵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勤、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B.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C.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D.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曹,汉代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也可指司法官署或掌司法的官吏。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C.和亲,文中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庚戌,“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让因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给翟让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出来,于是翟让逃亡到了瓦岗。
B.李密往来于义军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这些首领起初并不相信,后来逐渐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开始敬重李密。
C.李密通过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翟让逐渐亲近李密,李密趁机劝说他起兵灭隋。
D.翟让领兵迎战须陁,李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后面的树林中;翟让兵败,李密命令伏兵袭击须陁,并联兵合围,最终杀死须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
(2)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
5.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