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魏征传(节选)

①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②即位,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③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禼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隐太子:指李建成,李世民朝廷给的谥号,李渊长子,太子,为李世民所杀;后文“巢”即巢王李元吉,也为李世民所杀。②即位:指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劝太子早为计(        )   (2)访天下事(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尔吾兄弟(        )
A.轻视   B.蛊惑   C.辅佐   D.使……争斗
(2)即而后闻(        )
A.施予   B.宽免   C.借入   D.为……借出
3.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B.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C.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D.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
5.根据第③段,分析李世民“我但见其妩媚耳”这一看法的理由。
6.以第①②段为例说明我国“史传”的叙事特点,说明两个特点即可。
7.综合阅读(四)《魏征传》(节选)、和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围绕“君臣之义”,为魏征写一则人物短评,100字左右。
2022-09-3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2)小信未(3)乃各持一把茅(4)以火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4.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5.甲、乙两文主要通过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022-09-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圣历三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私有请于崇,崇不纳,易之谐于后,降司仆卿,犹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曰:“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俄为亳州刺史。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

崇曰:“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B.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C.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D.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才华出众,处事得当。姚崇长大后好学,考中下笔成章科;契丹侵扰河北,一时军书纷集上奏,姚崇处理顺畅、快速,受到武后的赏识与重用。
B.姚崇正直有节,重情重义。张易之曾因私事有求于姚崇,姚崇不答应,后被诬陷降职;武后迁上阳宫后,姚崇念及武后恩宠而痛哭流涕。
C.姚崇辅佐玄宗,为政有识。姚崇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的见解,针对当时国家的状况,姚崇向玄宗上奏了十条建议,切中时弊,得到了玄宗的肯定。
D.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喉舌之任出阁人之口,臣愿宦坚不与政,可乎?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除自身的政治才能外,姚崇为什么能让唐玄宗接受他提出的十条建议并委以重任?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2022-09-2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如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8月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22-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晋篡唐

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帝与石敬瑭皆以勇力善斗,事明宗为左右,然心竞,素不相悦。帝即位,敬瑭不得已入朝。山陵既毕,不敢言归。时敬瑭久疾羸瘠,太后及魏国公主屡为之言;而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二年夏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既还镇,阴为自全之计,多于宾客前自称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忌。然秋七月乙巳,帝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将兵屯代州,以分石敬瑭之权。

清泰三年三月,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唐主夜与近臣从容语曰:“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皆不对。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谓吕琦曰:“吾辈受恩深厚,岂得自同众人,一概观望邪!计将安出?”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剌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余万遗之,彼必欢然承命。如此,则河东虽欲陆梁,无能为矣。”崧曰:“此吾志也,然钱谷皆出三司,宜更与张相谋之。”遂告张延朗。延朗曰:“如学士计,不惟可以制河东,亦省边费之什九,计无便于此者。若主上听从,但责办于老夫,请于库财之外捃拾以供之。”他夕,二人密言于帝,帝大喜,称其忠,二人私草遗丹书以俟命。久之,帝以其谋告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对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帝意遂变。一日,急召崧、琦至后楼,盛怒。自是群臣不敢复言和亲之策。丁已,以琦为御史中丞,盖疏之也。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帝与执政议从其请,移镇郓州。房暠、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帝犹豫久之。后与薛文遇议。文遇曰:“兹事断自圣志,群臣各为身谋,安肯尽言!以臣观之,河东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图之。”先是,术者言国家今年应得贤佐,出奇谋,定天下,帝意文遇当之。闻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败吾决行之。”即为除目,付学士院使草制。辛卯,以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

敬瑭疑惧,谋于将佐曰:“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敬瑭遂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晋篡唐》,有删改)


【注】①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年),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契丹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②魏国公主:石敬瑭妻子。③陆梁:本指跳跃,此处引申为造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B.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C.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D.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管是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后唐时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B.缗是古代计量单位,即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古人常用一千文为一缗。
C.术者或称术士,一般指以占卜、星相、堪舆(即风水术)等为职业的人。
D.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书。皇帝亲自书写付外执行或经过宰相奏拟而执行的,都可以称作除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都是久历战阵的将领,但二人一直明争暗斗,互不服气,关系不融洽。
B.因为石敬瑭病弱、太后和石敬瑭妻子一再说情、韩李二人怂恿,李从珂放松了警惕,让石敬瑭回到了原来的藩镇。
C.张延朗认为后唐只要每年送给契丹大约十余万礼币,就可以扼制石敬瑭反叛,还能为朝廷节省十分之九的边境军费。
D.李从珂听从了大臣薛文遇的建议,下定决心,调石敬瑭移镇天平;石敬瑭不甘束手就擒,起兵反叛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
(2)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
5.“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如此评价李从珂。他认为李从珂最后自焚亡国属天命不祐。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毫、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

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

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

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珍,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
B.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C.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D.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平的大将张文表自恃自己昔日功高,不服幼主,趁机起兵叛变,北宋派慕容延创和李处耘加以平定。
B.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
C.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
D.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撤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
(2)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5.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位,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六年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嶲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蜀军,且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嶲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B.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C.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D.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子,指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后也泛指嫡长子。在文中是指蜀汉政权继承人刘禅。
B.大赦,是赦令的一种,对若干已判罪犯赦免或者减刑;但犯“十恶”之罪的人通常不在赦免之列。
C.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文中“夷”是指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
D.渠率,同“渠帅”,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也泛指魁首。文中指雍闿等叛乱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刘备病重,一方面诏令诸葛亮辅佐太子,另一方面诏令太子要与丞相一起谋事,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
B.黄初四年四月癸巳,汉王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大赦天下。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C.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他让李恢与马忠从益州、牂柯两路进军讨伐,击破各县叛军之后,与自己会合。
D.孟获被诸葛亮生擒,在观蜀军后佩服不已,竟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觉得诸葛亮是具有天威之人,他保证终其一生不会再造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文中表现的诸葛亮的“审势”与“攻心”,分别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初,纲再贬宁江,金兵复至,渊圣悟和议之非,召纲为开封尹。行次长沙,被命,即帅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至而京城失守。至是,召拜右相,趣赴行在所。中丞颜岐奏曰:“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五上,帝曰:“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岐语塞而退。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论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帝亦不听。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有攀附之劳,拟必为相,及召李纲于外,二人不悦,遂与纲忤。纲行至太平,上疏曰:“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愿陛下以汉之高、光,唐之太宗为法。”六月朔,李纲至行在,入见,涕泗交集。纲言于帝曰:“邦昌僭逆,臣不可与邦昌同列,当以笏击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颇感动。汪伯彦曰:“李纲气直,臣等所不及。”帝乃出纲奏,责授邦昌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邦昌后至潭州,伏诛。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读者感泣。纲尝侍帝,论及靖康时事,帝曰:“渊圣勤于政事,省览章奏至终夜不寐,然卒至播迁,何也?”纲对曰:“人主之职在知人,进君子,退小人。”因勉帝以明恕尽人言。帝嘉纳之。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吕中曰:自纲之入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育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朱子谓“李纲入来,方成朝廷”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纲之入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B.自纲之人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C.自纲之人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D.自纲之人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侍郎,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副职长官,汉始置,以后各代名称不一,但各代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B.勤王,尽力于王事,王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初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有“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遂囚建诣行在所。”
D.章,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一种呈文。汉代时,呈文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按劾,奏以执异,表以陈情,议以谢恩”,奏议类的公文是以议论为主,而章表类的公文则是以抒情为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李纲第二次被贬官到宁江,金兵又来围攻汴京,钦宗醒悟到议和的不对,征召李纲为开封府尹。
B.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认为李纲能力太强,会震慑威胁君主,但高宗也没听从他的意见。
C.张邦昌因为李纲的奏章,被高宗降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潭州。张邦昌到达潭州比规定时间晚,被处死。
D.李纲侍奉宋高宗辅政以来的议论劝谏,言辞切要率直,宋高宗在最初时能完全包容采纳李纲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读者感泣。
(2)渊圣勤于政事,省览章奏至终夜不寐,然卒至播迁,何也?
5.文中说,“纲所论谏,其言切直。”李纲先后给高宗提出了哪些治国的建议?
2022-08-3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适之既失恩,韦坚失权,益相亲密,林甫愈恶之。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而坚,又太子之妃兄也。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坚、惟明下狱,林甫使慎矜与御史中丞珙、京兆府法曹吉温共鞠之。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葵酉,下制责坚以干进不已,贬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仍别下制戒百官。夏四月,韦坚等既贬,左相李适之,自求散地。庚寅,以适之为太子少保,罢政事。其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以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同平章事。希烈,宋州人,以讲《老》、《庄》得进,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李林甫以希烈为上所爱,且柔佞易制,故引以为相。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主书抱成案诣希烈书名而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B.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C.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D.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B.“因奏事”的“因”指乘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相同。
C.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意思相同。
D.癸酉,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用来纪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适之性格粗疏,思考问题不周全,在华山金矿的事上抢李林甫的功劳,惹皇帝生气。
B.李林甫当初不同意太子的册立,担心太子以后对自己不利,常有动摇太子地位的想法。
C.皇甫惟明在打败了吐蕃后,入朝廷进献捷报,看见李林甫独掌大权,心里感到很不平。
D.李林甫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策划阴谋想共同拥立太子即位,皇帝也怀疑二人结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
(2)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
5.李适之的儿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为什么宾客们都不敢去?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一)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二)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四)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敬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句话中“婚姻”与现代汉语的“婚姻”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指结为儿女亲家。
C.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这里指笔力雄健。
D.苗裔,苗,本有“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的意思,后来从禾谷之实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苗裔”其实就是子孙后人对自己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热情款待项伯,并且低声下气拉拢项伯,约为婚姻,使得局势出现转机。
B.项梁才能过人,德高望重。他因避杀人罪逃到吴县,吴县的贤士大夫们都很佩服敬重他们,每次遇到大的徭役或者丧事,总是请项梁主办。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并予以采纳。
D.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切割土地,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项羽一个人发布,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太没有政治谋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2022-08-29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市一中202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