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北征,于榆木川。皇太子遣皇太孙往迎梓宫。时京兵皆随征,城中空虚,浮议藉藉,虑赵王兵为变。皇太孙辞行,启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皇太子然之,急未有所与,以问大学士杨士奇。士奇言:“上所用东宫图书,今暂假之,归即进纳。”太子悟,乃曰:“卿言诚是。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吾今即以付之,浮议何由兴!”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初,上尝谕士奇曰:“自今朝廷事,仕蹇义与汝。”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忠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九月,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河南黄河溢,令右都御史王彰明往抚军民,免今年粮税。礼部尚书吕震请即吉,不从。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上未答。震退,遍语群臣,令释服。杨士奇谓震曰:“洪武中有遗诏,今未可援以为例。且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衣冠绖带月数日。今可遽即吉乎?明旦,君臣宜素衣冠黑角带。”遂以上闻,上亦未答。已而视朝,上素冠麻衣麻绖。文臣惟学士,武臣惟英国公如上所服。上叹曰:“张辅知礼,六卿乃反不及,士奇所执是也。”

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B.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C.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D.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死,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崩”同义。
B.大行,本来有一去不返之意,这里指刚刚去世而还未确定谥号的皇帝。
C.素指平常、一向,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的意思相同。
D.封禅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朱棣去世后,当时京城的军队都随皇帝出征,京城空虚,人们担心赵王的士兵发生叛乱,因此议论纷纷,迎接皇帝棺材的行动也谨慎小心。
B.皇上的仁政体现在念及山林川泽,全与百姓共有,就放松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连接的地方砍柴的禁忌;河南黄河泛滥,就免去了当年的粮税。
C.礼部尚书吕震认为皇上穿丧服期满,请求皇上除去丧服,皇帝没有听从,于是他就在退朝后,游说群臣,想让皇上脱下丧服,遭到杨士奇反对。
D.皇帝任命官员有对他们才德的考虑,田诚为官清廉有能力,任职期满,当地父老到朝廷挽留,就让他担任州判官时,仍辅助主持灵璧县的政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
(2)“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5.杨士奇作为明朝的名臣,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深受皇帝敬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受到皇帝敬重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隐帝即位,崇谅以母老求就养,台州刺史,食郡奉。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前,崇谅知后事。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崇谅为之。广顺初,加工部侍郎,充职。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时多进策人,命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缗钱,假满百日,令本州月给钱、米面。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世宗征高平,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岁余卒。

(节选自《宋史·鱼崇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B.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C.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D.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如别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历代因袭其制。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赐以旌节,故称。
C.领,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D.封邑,古代君主赐给诸侯王的封地,以此作为其势力范围,也叫“采地”“采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鱼崇谅奉养母亲,尽心尽力。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周祖时,他因为母亲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B.鱼崇谅督办军事,快速完成。在讨伐三叛时,鱼崇谅主持后方的工作,有关军事储备、调度征发的事情,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办理好。
C.鱼崇谅举荐贤能,量才适用。周祖登基后,鱼崇谅除起草各种制书诏令外,还积极举荐贤能之人,并通过考试来考定他们官职的升降。
D.鱼崇谅遭人离间,受到猜疑。世宗讨伐高平时,鱼崇谅没有及时到达,陶谷就趁机进谗言,说鱼崇谅逗留在家是在观望,皇帝对此颇有猜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
②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
2020-12-01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献《东封赋》,迁太常寺奉礼郎。又献所为文,召试入等,出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早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货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时知州李迪贬衡州副使,宰相丁谓戒使者持诏书促上道,讽辄留迪数日,为治装祖行。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犍,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以疾监舒州灵仙观。尚御药张怀德荐于章献太后,遂召还。玉清昭应宫灾,下有司治火所起,讽曰:“此天之戒告,乃复置狱以穷治之,非所以应天也。”狱由是得解。擢天章阁待制、知审刑院,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青人,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迁光禄卿、知陕州,道改潞州。入见帝言:“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选自《宋史•范讽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早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B.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早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C.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早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D.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早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指世家望族;“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大家”即此意。
B.梁山军,即梁山镇辖军队,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
C.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代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斛,古代量器名,亦作为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讽文韬武略,才能出众。起初借助祖上荫庇入仕,后进献《东封赋》等文被皇帝召见,出任知县;曾建言外守要塞,内修百务,厉行节约,以保边疆无忧。
B.范讽政见清明,决断担当。黄河决堤冲毁田界,他重新划分,写入地契,田讼即止;玉清昭应宫被烧毁,冤案四起,他认为是降灾戒告,毋违天意,因此销案。
C.范讽孝敬父母,不畏权贵。因母亲年老而不接调令;任县令敢法治豪强;置宰相丁谓诏令不顾,帮助李迪;曾借宰相王曾积粮,赈济饥民,并请缨出使安抚。
D.范讽心怀苍生,体恤百姓。治理黄河水灾,他纠正贫富不同却负担相同的懒政,并上书朝廷以此法令推行天下;曾建议水路增运江、淮粮食百万,赈救灾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日:“朕昔在东宫,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日:“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B.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C.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D.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迁,指两次升官职。《琵琶行(并序)》中“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则指降职。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D.永徽,唐高宗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为官宽容,体恤囚犯。他曾恳请县令放囚犯们归家耕种,囚犯们感念唐临,全都按时回到狱中。
B.唐临崇尚节俭,淡泊寡欲。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置办房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讲究吃穿用度。
C.唐临简在帝心,深受重用。唐高宗认为他执法公正不偏,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任命他为大理卿。
D.唐临仕途顺遂,但终遭贬。他历经多次升迁官至尚书,晚年却因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任上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2)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5.唐临曾让人煮药,为什么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