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Q法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攮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

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遗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注】①上,指后周世宗柴荣。②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B.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C.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D.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食尽”同“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尽”含义不同。
B.“躬攮甲胄”同“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含义相同。
C.“教人杀忠臣”同“教然后知困”(《论语》)两句中的“教”含义不同。
D.“期于必克”同“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期”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寿春久攻不下,于是世宗亲自领兵渡过淮河,突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一处营寨,让南唐军队首尾不能相应。
B.世宗在泗州城开仓赈济百姓,并禁止军中之人侵犯农民田地,这让泗州百姓感激喜悦,他们争相献送粮草。
C.陈觉假传世宗命令,欲借此除去宰相严续。唐主明知是假,但迫于无奈,只能斩杀严续,并让钟谟回去复命。
D.司马光认为,世宗在攻打江南时不畏流矢飞石、攻下江南后能够爱民如子的行为,非常接近《尚书》中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
(2)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
5.寿春之战,后周世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联法有所失,即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选自《贞观政要·公平》,有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B.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C.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电/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D.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2.下列对文中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确的一项(     
A.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礼贤下士,典故“周公吐哺”即出自其事迹。
B.“不能私于一物”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私”字含义相同。
C.“太宗将从其议”与“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两句中“从”字含义相同。
D.“而置之以法”与“愿以十五城易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的一些身边人因为没有被封官而埋怨他唐太宗认为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不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
B.长孙无忌入宫时忘了解下腰间的佩刀,监门校尉也没有发觉,封德彝奏议对监门校尉判处死罪,对长孙无忌免于处罚。
C.戴胄对封德彝奏议进行了驳议,太宗于是下令重议定罪,封德彝坚持他的奏议,但在戴胄的坚持下,唐太宗免了监门校尉的死罪。
D.唐太宗下令对伪造官阶资历而又未自首的人一律处死,戴胄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并向太宗谏言,太宗最终听取了戴胄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已。
(2)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5.戴胄是如何说服唐太宗放弃将伪造官阶资历的人处死的命令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子!”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皮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然叹曰                                        叹息
B.子夏之徒不能一辞                           称赞
C.不怨天,不                                 指责
D.我执                                           驾驭车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宫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②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2023-04-04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

初,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理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蚌,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固辞,不允。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徐理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处极刑。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及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B.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C.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D.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中“数”在文言文中有多个含义,在本句中是列举罪状的意思。
B.北狩,指到北方狩猎或向北进军,文中是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委婉说法。
C.东宫,太子居处,文中借指太子;在汉代也以太后所居东宫借指太后。
D.“及籍没”中的“籍”是“登记”的意思,和《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越级升迁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遍访百姓,了解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言明其事。
B.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举入侵,皇帝亲自征讨。等到皇帝陷落在土木堡,京城大为震惊。郕王命令群臣商议如何进攻。
C.也先见中原无隙可乘而想求和,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接回上皇,皇帝不高兴,但于谦认为按理当迎回上皇。
D.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诬陷于谦等人合谋奸邪之事,重新立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2)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5.于谦《石灰吟》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哪些事件可以体现他在诗中所言的志向。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温陵传》(节选)

【明】袁中道

①李温陵者,名贽。少举孝廉,后为姚安太守。为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寄其节,疏令致仕以归。初与黄安耿子庸善,罢郡遂不归,携妻女客黄安。体素癯,于声色,又癖洁,恶近妇人,故虽无子,不置妾婢。后妻女欲归,归之。自称“流寓客子”。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

②公至麻城龙潭湖上,与僧无念、周友山、丘坦之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公气既激昂,行复诡异,钦其才,畏其笔,始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误信而逐之,火其兰若,而马御史经纶遂恭迎之于北通州。又会当事者欲刊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金吾缇骑逮公。

③公病,病中复定所作《易因》,其名曰《九正易因》。常曰:“我得《九正易因》,死快矣。”《易因》成,病转甚。至是逮者至,邸舍匆匆,公以问马公。马公曰:“卫士至。”公力疾起,行数步,大声曰:“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曰:“速行!我罪人也,不宜留。”马公愿从。公曰:“逐臣不入城,也。且君有老父在。”马公曰:“朝廷以先生为妖人,我藏妖人者也。死则俱死耳。终不令先生往而己独留。”马公卒同行。至通州城外,都门之牍马公行者纷至,其仆数十人,奉其父命,泣留之。马公不听,竟与公偕。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于狱舍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时马公以事缓,归觐其父,至是闻而伤之,曰:“吾护持不谨,以致于斯也。伤哉!”乃归其骸于通,为之大治冢墓,营佛刹云。

【注】①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②马经纶,通州人,曾做御史,后因直言被削职回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声色 (        )       (2)妻女欲归,归之 (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逐臣不入城,也(     
A.控制      B.限制      C.裁决      D.制度
(2)都门之牍马公行者纷至(     
A.跟随      B.阻止      C.趋近       D.迎接
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又会当事者欲刊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金吾缇骑逮公。

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寄其节,疏令致仕以归。

5.作者为什么在《李温陵传》中花许多笔墨写马经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请从文体角度比较《李温陵传》与《枕中十书序》叙李贽去世一事的差异。
予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

(选自袁宏道《枕中十书序》)

2023-03-31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北征,于榆木川。皇太子遣皇太孙往迎梓宫。时京兵皆随征,城中空虚,浮议藉藉,虑赵王兵为变。皇太孙辞行,启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皇太子然之,急未有所与,以问大学士杨士奇。士奇言:“上所用东宫图书,今暂假之,归即进纳。”太子悟,乃曰:“卿言诚是。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吾今即以付之,浮议何由兴!”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初,上尝谕士奇曰:“自今朝廷事,仕蹇义与汝。”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忠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九月,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河南黄河溢,令右都御史王彰明往抚军民,免今年粮税。礼部尚书吕震请即吉,不从。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上未答。震退,遍语群臣,令释服。杨士奇谓震曰:“洪武中有遗诏,今未可援以为例。且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衣冠绖带月数日。今可遽即吉乎?明旦,君臣宜素衣冠黑角带。”遂以上闻,上亦未答。已而视朝,上素冠麻衣麻绖。文臣惟学士,武臣惟英国公如上所服。上叹曰:“张辅知礼,六卿乃反不及,士奇所执是也。”

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B.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C.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D.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死,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崩”同义。
B.大行,本来有一去不返之意,这里指刚刚去世而还未确定谥号的皇帝。
C.素指平常、一向,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的意思相同。
D.封禅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朱棣去世后,当时京城的军队都随皇帝出征,京城空虚,人们担心赵王的士兵发生叛乱,因此议论纷纷,迎接皇帝棺材的行动也谨慎小心。
B.皇上的仁政体现在念及山林川泽,全与百姓共有,就放松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连接的地方砍柴的禁忌;河南黄河泛滥,就免去了当年的粮税。
C.礼部尚书吕震认为皇上穿丧服期满,请求皇上除去丧服,皇帝没有听从,于是他就在退朝后,游说群臣,想让皇上脱下丧服,遭到杨士奇反对。
D.皇帝任命官员有对他们才德的考虑,田诚为官清廉有能力,任职期满,当地父老到朝廷挽留,就让他担任州判官时,仍辅助主持灵璧县的政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
(2)“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5.杨士奇作为明朝的名臣,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深受皇帝敬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受到皇帝敬重的原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蓨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言,古代官职名,主出纳王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B.三军,我国古代指步、车、骑三种兵种,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通称。
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后者则多指帝王宠信臣下。
D.禳,祭祀名,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祈求福祥,袪除灾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之术延长自己的寿命,却失败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朝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5.高颎辅佐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居功至伟,被后人称为“真宰相”,是难得的人才,那么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是否遇到过两难抉择呢?请找出来一处。
2023-03-27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虞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
B.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C.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D.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5.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2023-03-01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B.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C.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D.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而不其功”与“犹蒙育”(《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B.“王躬身”与“计不施”(《促织》)两句中的“靡”含义相同。
C.“会稽”,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D.“事将有”与“彼节者有”(《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间”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句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句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2)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022-1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