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子!”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皮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然叹曰                                        叹息
B.子夏之徒不能一辞                           称赞
C.不怨天,不                                 指责
D.我执                                           驾驭车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宫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②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2023-04-04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温陵传》(节选)

【明】袁中道

①李温陵者,名贽。少举孝廉,后为姚安太守。为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寄其节,疏令致仕以归。初与黄安耿子庸善,罢郡遂不归,携妻女客黄安。体素癯,于声色,又癖洁,恶近妇人,故虽无子,不置妾婢。后妻女欲归,归之。自称“流寓客子”。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

②公至麻城龙潭湖上,与僧无念、周友山、丘坦之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公气既激昂,行复诡异,钦其才,畏其笔,始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误信而逐之,火其兰若,而马御史经纶遂恭迎之于北通州。又会当事者欲刊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金吾缇骑逮公。

③公病,病中复定所作《易因》,其名曰《九正易因》。常曰:“我得《九正易因》,死快矣。”《易因》成,病转甚。至是逮者至,邸舍匆匆,公以问马公。马公曰:“卫士至。”公力疾起,行数步,大声曰:“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曰:“速行!我罪人也,不宜留。”马公愿从。公曰:“逐臣不入城,也。且君有老父在。”马公曰:“朝廷以先生为妖人,我藏妖人者也。死则俱死耳。终不令先生往而己独留。”马公卒同行。至通州城外,都门之牍马公行者纷至,其仆数十人,奉其父命,泣留之。马公不听,竟与公偕。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于狱舍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时马公以事缓,归觐其父,至是闻而伤之,曰:“吾护持不谨,以致于斯也。伤哉!”乃归其骸于通,为之大治冢墓,营佛刹云。

【注】①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②马经纶,通州人,曾做御史,后因直言被削职回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声色 (        )       (2)妻女欲归,归之 (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逐臣不入城,也(     
A.控制      B.限制      C.裁决      D.制度
(2)都门之牍马公行者纷至(     
A.跟随      B.阻止      C.趋近       D.迎接
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又会当事者欲刊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金吾缇骑逮公。

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寄其节,疏令致仕以归。

5.作者为什么在《李温陵传》中花许多笔墨写马经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请从文体角度比较《李温陵传》与《枕中十书序》叙李贽去世一事的差异。
予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

(选自袁宏道《枕中十书序》)

2023-03-31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北征,于榆木川。皇太子遣皇太孙往迎梓宫。时京兵皆随征,城中空虚,浮议藉藉,虑赵王兵为变。皇太孙辞行,启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皇太子然之,急未有所与,以问大学士杨士奇。士奇言:“上所用东宫图书,今暂假之,归即进纳。”太子悟,乃曰:“卿言诚是。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吾今即以付之,浮议何由兴!”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初,上尝谕士奇曰:“自今朝廷事,仕蹇义与汝。”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忠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九月,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河南黄河溢,令右都御史王彰明往抚军民,免今年粮税。礼部尚书吕震请即吉,不从。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上未答。震退,遍语群臣,令释服。杨士奇谓震曰:“洪武中有遗诏,今未可援以为例。且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衣冠绖带月数日。今可遽即吉乎?明旦,君臣宜素衣冠黑角带。”遂以上闻,上亦未答。已而视朝,上素冠麻衣麻绖。文臣惟学士,武臣惟英国公如上所服。上叹曰:“张辅知礼,六卿乃反不及,士奇所执是也。”

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B.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C.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D.士奇对曰/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臣两人侍陛下日久/虽圣恩不遗/不应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死,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崩”同义。
B.大行,本来有一去不返之意,这里指刚刚去世而还未确定谥号的皇帝。
C.素指平常、一向,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的意思相同。
D.封禅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朱棣去世后,当时京城的军队都随皇帝出征,京城空虚,人们担心赵王的士兵发生叛乱,因此议论纷纷,迎接皇帝棺材的行动也谨慎小心。
B.皇上的仁政体现在念及山林川泽,全与百姓共有,就放松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连接的地方砍柴的禁忌;河南黄河泛滥,就免去了当年的粮税。
C.礼部尚书吕震认为皇上穿丧服期满,请求皇上除去丧服,皇帝没有听从,于是他就在退朝后,游说群臣,想让皇上脱下丧服,遭到杨士奇反对。
D.皇帝任命官员有对他们才德的考虑,田诚为官清廉有能力,任职期满,当地父老到朝廷挽留,就让他担任州判官时,仍辅助主持灵璧县的政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
(2)“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5.杨士奇作为明朝的名臣,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深受皇帝敬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受到皇帝敬重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蓨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言,古代官职名,主出纳王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B.三军,我国古代指步、车、骑三种兵种,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通称。
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后者则多指帝王宠信臣下。
D.禳,祭祀名,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祈求福祥,袪除灾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之术延长自己的寿命,却失败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朝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5.高颎辅佐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居功至伟,被后人称为“真宰相”,是难得的人才,那么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是否遇到过两难抉择呢?请找出来一处。
2023-03-27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B.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C.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D.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而不其功”与“犹蒙育”(《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B.“王躬身”与“计不施”(《促织》)两句中的“靡”含义相同。
C.“会稽”,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D.“事将有”与“彼节者有”(《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间”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句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句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2)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022-11-22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飚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B.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C.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D.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为阼,践阼即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君王即位,登基。
B.太尉,秦汉时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统帅兵马大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谥,指古代皇帝、皇后及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济深通谋略。他用计使孙权主动撤兵,保全了合肥,又游说太祖,使计分化孙、刘联盟,保全了樊城。
B.蒋济敢于直言。他在朝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他直接作答,丝毫不惧文帝忿然的脸色。
C.蒋济淡泊名利。凭着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他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未答应。
D.蒋济忠诚奋发。他文韬武略,极尽节操,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能尽忠职守,任劳任怨,为人主所器重。
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5.文中“骨鲠之臣”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明帝时蒋济“骨鲠”的具体表现。
2022-10-19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推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界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B.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C.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D.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文中指代理、暂任官职。文言文中,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兼、假、摄、补、陟、领、行等。
B.斋醮,请僧道设斋坛祈祷。也称斋醮科仪,是道教的一种仪式。“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C.崩,文中指世宗去世。古人言“死”有讳称,且有等级尊卑之别。比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D.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也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年号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建元”。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居官清廉,生活简朴。在淳安任上,他穿布袍食糙米,蔬菜是让家中老仆种的;为母亲祝寿,他买了二斤肉,竟然被传到总督胡宗宪耳中了。
B.海瑞不媚上官,秉公处事。代理南平县教谕时,海瑞对到学校视察的御史不行礼;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时违法,海瑞断然给予处理。
C.海瑞刚正忠直,敢于直谏。世宗专意斋醮,不临朝处理政事。海瑞买好棺材,诀别妻儿,遣散僮仆,上书进言,世宗终为所动,将他比作比干。
D.海瑞从政不顺,仕途多舛。张居正掌政时,忌惮海瑞严厉刚直,尽管内外朝臣交相举荐海瑞,但当时海瑞并未被召用。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2)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22-01-08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拭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栻为人勇于从义,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节选自《宋史·张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时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杀北方的逃奴。
D.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2)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嶷字伯岐。弱冠为县功曹,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略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余级,渠帅悉殄。

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嶷诛逢。逢妻,旄牛王女,嶷以计原之。而渠逃入西徼。渠刚猛捷悍,为诸种深所畏惮,遣所亲二人诈降嶷,实取消息。嶷觉之,许以重赏,二人遂合谋杀渠。渠死,诸种皆安。在官三年,徙还故,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

汉嘉郡界旄牛夷种类四千余户,其率狼路,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 嶷逆遣亲近赍牛酒劳赐,又令离姊逆逢妻宣畅意旨。离既受赐,并见其姊,悉率所领将诣嶷,嶷厚加赏待,遣还。

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嶷遣左右赍货币赐路,重令路姑喻意,路乃率兄弟妻子悉诣嶷,嶷与盟誓,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奏封路为旄牛㽛毗王,遣使将路朝贡。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泛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咸见害于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后祎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

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屡乞求还,乃征诣成都。民夷恋慕,扶毂泣涕。嶷至,拜荡寇将军,慷慨壮烈,士人咸多贵之。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既到狄道,简悉率城中吏民出迎军。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阵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南土越巂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选自《三国志·张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
B.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
C.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
D.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女子十五岁行冠礼,此时体格还未强壮,故称“弱冠”。
B.郡:古代的行政区划。秦始皇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C.朝贡: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觐见国君并呈献礼物,称为朝贡。
D.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以旄节作为凭信,这个凭信称作“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嶷挺身而出,名声显扬。张嶷就任县功曹时,山寇攻打县城,而县长弃家逃跑,他冒着危险,救出县长夫人,使其幸免于难,由此名声显扬。
B.张嶷巧用谋略,安定边疆。隗渠派亲近的两个人假装投降张嶷,张嶷发觉此事,答应给二人重赏,这两个人就合谋杀死了隗渠,从此各部族都安定了。
C.张嶷洞察事理,富有远见。张嶷见费祎大将军对待新归顺的人过于信任厚待,就写信劝诫他稍微注意警惕,后来费祎果然被从魏国来投降的郭脩杀害。
D.张嶷阵前战死,受到尊奉。魏狄道长李简写密信假装投降,导致张嶷在战场上丧命,南方越巂郡的百姓夷人听说后都十分悲伤,他们为张嶷建立了祠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
(2)渠刚猛捷悍,为诸种深所畏惮,遣所亲二人诈降嶷,实取消息。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俊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尝贩缯为业。俊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好义轻财,乡闾敬之。时同郡周规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愤费,而后仓卒督责,规家贫无以备,俊乃窃母缯帛,为规解对。母既失产业,深恚责之。俊曰:“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

本县长山阳度尚见而奇之,荐于太守韦毅,稍历郡职。后太守尹端以俊为主簿。熹平二年,端坐讨贼许昭失利,为州所奏,罪应弃市。俊乃赢服间行,轻赍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故端得输作左校。端喜于降免而不知其由,俊亦终无所言。后太守徐珪举俊孝廉,再迁除兰陵令,政有异能,为东海相所表。会交趾部群贼并起,牧守软弱不能禁。又交趾贼梁龙等万余人,与南海太守孔芝反叛,攻破县。光和元年,即拜俊交趾刺史,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及所调,合五千人,分从两道而入。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既而与七郡兵俱进逼之遂斩梁龙降者数万人旬月尽定以功封都亭侯,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征为谏议大夫。

及黄巾起,公卿多荐俊有才略,拜为右中郎将,持节,与左中郎将皇甫嵩讨颍川、汝南、陈国诸贼,悉破平之。嵩乃上言其状,而以功归俊,于是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时南阳黄巾张曼成起兵,称“神上使”,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宛下百余日。后太守秦颉击杀曼成,贼更以赵弘为帅,众浸盛,遂十余万,据宛城。俊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合兵万八千人围弘,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欲征俊。司空张温上疏曰:“昔秦用白起,燕任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俊讨颍川,以有攻效,引师南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有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灵帝乃止。俊因急击弘,斩之。

(节选自《后汉书·朱俊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既而与七郡兵/俱进逼之/遂斩梁龙降者/数万人旬月尽定/
B.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既而与七郡兵俱/进逼之遂斩梁龙/降者数万人/旬月尽定/
C.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既而与七郡兵俱/进逼之遂斩梁龙/降者数万人/旬月尽定/
D.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既而与七郡兵俱进逼之/遂斩梁龙/降者数万人/旬月尽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又叫“辟除”。
B.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
D.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大,从秦代起比县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俊为人仗义,轻视钱财。他偷卖了母亲的丝织品替周规还钱,致使母亲失去产业;为了救尹端,不惜花重金贿赂主管奏章的官吏。
B.朱俊有执政才能,因功封侯。他任兰陵令时因执政才能出众被东海相表奏朝廷;任交趾刺史时,因平定梁龙等人的叛乱而被封为都亭侯。
C.朱俊受人尊敬,屡获举荐。他同乡的人都很尊敬他,度尚看到他认为他是奇人,把他举荐给太守尹端;后来太守徐珪举荐他为孝廉。
D.朱俊有雄才大略,战功卓著。黄巾军起事时,他与皇甫嵩一起平定额川,汝南和陈国之贼;他率一万八千多人合围赵弘十多万人,终杀赵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既失产业,深恚责之。俊曰:“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
(2)嵩乃上言其状,而以功归俊,于是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