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4.把文中(含课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020-02-2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慧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覆为孝明皇帝。证圣元年春一月,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秋九月,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神龙元年春正月,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像、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
B.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
C.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极言正谏/
D.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板言正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圣元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琵琶行》“元和十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等。
B.“擢授”,提升。古代对于官员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如授于官职有“除、拜、征、召”等。升官有“拔、擢、升、晋”等,贬官有“贬、放、谪、左迁”等。
C.“七庙”,按古代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后以“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也可借指王朝、国家。如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之句。
D.“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豫,本意为“安乐,安逸”,不豫就是不舒服,也可以来泛称尊长有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兼具关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和高宗并称“二圣”。
B.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高宗驾崩,她临朝称制后,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因此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有上书言事的任听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并特许百姓举行宴饮庆祝,但临死之前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2)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数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2020-01-06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