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叹曰:“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桓·二年》:“取部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是齐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仲尼曰不然。是鼎也,何为而在鲁之太庙?曰,取之宋。宋安得之?曰,取之郜,故书曰郜鼎。郜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宋以不义取之,而又以与鲁也。后世有王者作,举《春秋》之法而行之,鲁将归之宋,宋将归之部,而后已也。昔者子路问孔子所以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谨于正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盖深如此。

夫以区区之鲁无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争也。楚王求鼎于周,王曰:“周不爱鼎,恐天下以器仇楚也。”鼎入宋而为宋,入鲁而为鲁,安知夫秦、晋、齐、楚之不动其心哉!故书曰部鼎,明鲁之不得有以塞天下之争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

材料二: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壁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春秋》之法B尤谨C于正名D至于一鼎之微E而不敢忽焉F圣人之用G意盖深H如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指使回归,“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指使退却,两者用法相同。
B.戊申,是干支纪日,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纪法相同。
C.让,指责备,与《论语·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词义不同。
D.仪表,指准则、法式,与现在说的“仪表堂堂”中的“仪表”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兴盛之时,天子秉持道义,控制给予和剥夺;周衰弱后,强大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予和剥夺,于是小国惴惴而大国有吞并之心。
B.苏轼认为,《春秋》记载“取郜大鼎于宋”,除记述历史事件外,还包含对宋、鲁等国行为的批判和对后世君王按《春秋》规则行事的期待。
C.小小的鲁国无故得到重器,可能会招来别人的争夺,当年楚王要求周天子赐鼎,周天子就是以“恐天下以器仇楚”为理由拒绝的。
D.司马迁创作《史记》,是继承先人遗志,对《易》和《春秋》的内容进一步阐发,同时推究《诗》《书》《礼》《乐》中的规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5.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编撰《春秋》的背景。
7日内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情之所发,才之所利,皆于理有当焉。而特有所止以戒其流,则才情皆以广道之用。止才情之流者,性之贞也。故先王之情深矣,其才大矣,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而一顺乎道。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也。有是心,为是言,而岂不贤乎?戒后世以为情,立大法、谨大防以为才,固通志成务者所不废也。然而终以丧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无所择,情动而因溢于他也。因是而慕神仙、营宫室、侈行游,若将见为游刃有余之资,可以唯吾意而无伤;而淫侈妖巫之气,暗引之而流。无他,才无所诎而忘其于道,情无所定而不知定以性也。固其得于天者,偏于长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访道,董仲舒、倪宽之流,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郛郭,而味其精核,无能做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乐其天也。虽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宽大之政,而无改道之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则武帝之为此言也,其贤矣乎!

(选自《读通鉴论·卷三武帝》,有删改)

材料二: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阏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选自《汉书·武帝纪》)

【注】郛郭:fúguō,意思是外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正确的字母依次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括号中。
朕不变更A制度B后世C无法D不出E师F征伐G天下H不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迹,本义是痕迹,这里引申为“覆辙”,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迹”词义相同。
B.诎,通“屈”,在文中是指委屈,与《核舟记》中“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词义不相同。
C.百家,指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典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坚贞的性格,才能让情感的抒发和才能的运用有所节制。作者肯定了汉武帝情感深沉,才能卓越,而且能与正道一致。
B.在作者看来,董仲舒等人虽然所谈论的都是本性与正道的表层含义,但是能够用他们所理解到的真谛来警醒、告诫汉武帝。
C.汉昭帝、霍光继承汉武帝的事业后,施行宽大的政令却没有被怀疑改变先人之道,得益于汉武帝的理智清醒和正确判断。
D.在班固看来,汉高祖拨乱反正,文帝和景帝致力于用休养生息来治理国家,但是对于考证古代礼制文治的事情,还缺乏建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
(2)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5.两则材料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口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翁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起乎柯之盟也。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刿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
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
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刿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
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刿,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
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2)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5.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逺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同。
B.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5.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3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姚、宋并称,而议者多优宋而姚,余谓不然。夫仡仡矜矜,万仞壁立,立于朝,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静深有谋,涵盖一切,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虽高,蛟龙不居;海虽浑,变化不测。余故曰崇胜也。

夫人主之愎谏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崇之对幸东都,与其黜姜皎、罢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为,而亦璟之所不能为者也。吾尝谓天宝之祸,宋璟在犹可忧,而姚崇在则无虑。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爱崇也,素矣。源乾曜奏事称旨,必曰姚崇之谋;不合,则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自崇死,而天下无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然临轩之礼,卒不相者,终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乐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则姑任之为快。而张九龄者,宋璟俦也,有其道无其术,道不合则争,争不得则去。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使其时有若崇者,为之内娱主意于所甚安,而阴以计挤小人于外,则终玄宗之世,林甫不得专政,而禄山不得入宫矣。

(节选自袁枚《姚崇宋璟论》)

材料二:

春,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上素服避正殿。时上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且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上大喜,从之,赐崇绢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礼于太极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閤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注】①东都:唐代指洛阳。②临轩之礼:出自《资治通鉴》中(姚、宋)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三年A之制B未终C遽尔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灾异H为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劣,文中指认为……不好,与《促织》中“成以其小,劣之”的“劣”意思相同。
B.假,文中指给予,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意思不同。
C.稔,文中指庄稼成熟,与《归去来兮辞》中“犹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
D.迁,文中指迁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之迁”的“迁”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姚崇、宋璟并称,但议论者多“优宋而劣姚”,不过袁枚更推崇姚崇。
B.姚崇作为大臣,能做到不显露出排斥小人的迹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远小人。
C.袁枚认为,如果天宝年间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这样的宰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
D.姚崇对幸东都之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
(2)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
5.材料一袁枚认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是如何佐证这个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4-05-22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簸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恭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乘舆:代指皇帝。②尚方:皇室库房。③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④烈祖封平原时图:明帝曹数封平原王时的地图。

材料二: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指口A言渴B婢进粥C懿D不持杯E而饮F粥G皆流出H沾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横,在本文中理解为形容词“跟地面平行的、左右向的”,与《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词义相同。
B.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查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属,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连接”,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相同。
D.遗,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赠送”,与《师说》中的“小学而大遗”的“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
B.孙礼忠心为国。对于官职和往事,孙礼并不在意,却因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天下混乱不堪而愤怒流泪。
C.李胜忠信可靠。司马懿在病重之际,深切叮嘱他去并州时要小心胡人的侵袭,并将儿子托付给他。
D.诸葛亮料事如神。诸葛亮几次向司马懿发出挑战后,司马懿上书请求交战,但诸葛亮知道这是司马懿还没有能战胜他的把握而暂时采取的计策。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5.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司马懿的形象特点。
2024-05-2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莅任之始,即闻尔等积年流劫乡村,杀害良善。本欲即调大兵剿除尔等,随往福建督征漳寇,意待回军之日剿荡巢穴。后因漳寇即平,纪验斩获功次七千六百有余,审知当时倡恶之贼不过四五十人,党恶之徒不过四千余众,其余多系一时被胁,不觉惨然兴哀。因念尔等巢穴之内,亦岂无胁从之人?况闻尔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间有识达事势,颇知义理者。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是亦近于不教而杀,异日吾终有憾于心。故今特遣人告谕尔等,勿自谓兵力之强,更有兵力强者,今皆悉已诛灭无存。尔等岂不闻见?

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此等苦情,亦甚可悯。若尔等肯如当初从贼时,拼死出来,求要改行从善,我官府岂有必要杀汝之理?尔等久习恶毒,心多猜疑。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能听吾言改行从善,吾即视尔为良民,抚尔如赤子,更不追咎尔等既往之罪。尔等若习性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士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

(节选自王守仁《告谕浰头巢贼》)

材料二

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岁首大张灯乐,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自是境内大定。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任A疆事B提C弱卒D从诸书生E扫积年F逋寇G平H定孽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恶,指结党作恶,其中的“党”与成语“党同伐异”中的“党”意思相同。
B.固,指当然,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意思相同。
C.严,指紧急,与《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的“严”意思不同。
D.大享,意为合祀先王的祭礼,文中王守仁利用这一隆重的祭礼活动伏击贼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在招安信中表示剿盗安民是自己的职责,贼寇中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应该明白审时度势、及时投降的道理。
B.王守仁在平定漳州贼寇的过程中,发现被斩杀、俘获的七千六百多贼寇中,很多是被胁迫的人,他不禁心中惨然哀伤。
C.王守仁认为部分贼人为寇或有苦衷,值得怜悯;劝勉他们弃恶从善,将不再追究过往之罪,否则一定率大军围剿杀灭。
D.王守仁攻破横水后,仲容坚拒投降,仍然做着战斗的准备;后来王守仁送给仲容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才将其擒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5.《明史》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守仁为何能用兵制胜?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宗嘉靖六年夏五月,新建伯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先是,成化中,韩雍平断藤峡,民获宁居者二十余年。正德五年后,遗孽渐炽,峡南贼尤甚,江御人。至是,守仁定田州而两江父老遮道言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守仁上疏请讨从之。七年春二月,王守仁湖广兵至南宁,而卢苏、王受初降,亦愿立功自赎。峡贼闻军门檄湖广土兵至,皆逃匿深险。后闻以苏、受降罢兵,又守仁驻南宁,故为散遣诸兵状,寇弛不为备。至是,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至,与官军突进,四面夹攻之。贼败,退保仙女大山,据险结砦。官军攀木缘崖仰攻之。(四月)初四日破贼寨,初五日复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贼败奔断藤峡。官军追击破之,贼奔渡横石江,覆溺死者六百余人。贼不支,奔入永安力山。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于是断藤之贼略尽。先是,守仁因八寨贼去断藤稍远,四月初五日,别遣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佑监督土目卢苏、王受五千余众,进剿八寨瑶贼,各兵乘夜衔枚袭之。二十三日,昧爽抵贼巢,遂破石门天险,贼始惊觉,且战且走。日午,贼结聚二千余人来拒,官军奋击之。贼既失险气,不能支,遂大溃,奔入重险。官军夜募死士掩其不备,二十四日,袭古蓬寨,破之。连克周安、古钵、都者峒诸寨,于是八寨之贼亦尽。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底定。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

文本二

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

(节选自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将诫》)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守仁定田州A而两江B父老遮道C言D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E守仁上疏F请G讨H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意为重新启用,是古代任用官员的常用词语,辟、拜、除、授等同属此类。
B.横,意为横行,与《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横”的意思不相同。
C.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的“以”用法相同。
D.夺,意为丧失,与《陈情表》中的“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雍在成化年间平定断藤峡叛乱,之后的二十多年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B.田州平定后,王守仁当即率湖广兵士飞驰赶到断藤峡,与当地官军夹攻贼军。
C.攻打断藤峡的同时,王守仁另外派遣林富、张佑等五千多人进剿八寨的叛贼。
D.王守仁遣军悄悄奔袭八寨,直到他的军队攻破石门天险,八寨的贼人才惊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
(2)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5.文本二是诸葛亮《将诫》中的几个“进退之术”。王守仁在平定断藤峡叛乱的过程中运用了“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一术,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5-2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封,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陈王涉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曰:“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

王曰:“晋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成其说以诬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

博士曰:“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也。今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申生: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献公的妃子姬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最终申生被逼自杀。②博士:文中指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钧之死A也B无必C假手于武王D而其世E不废F祀G至于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指迷惑。“传道受业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词义不相同。
B.愚,指使人变得愚昧、愚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隐藏。“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盖,两者词义不相同。
D.累累,连缀不断、连续成串的样子。与成语“罪行累累”的“累累”词义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终于让他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些事情都被史官记载下来。
B.骊姬认为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如果爱亲人妨害了效忠国家,则可以弑杀君父,比如纣王的儿子。
C.晋献公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依靠的是武力与威势,一旦交出政权导致失去二者,诸侯就会断绝与晋国的邦交,继而谋害晋国,这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D.陈王涉读书具有质疑精神,并主动向博士官子鲋请教,听了子鲋的一番话后,赞赏他不愧是圣人之后,并感叹有幸听到子鲋的教诲,自己就可以没有过失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2)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
5.陈王涉质疑“骊姬夜泣公”真实性的依据是什么?子鲋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的?请简要分析。
2024-05-2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三万斛。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未几,邑闬如初。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迁邕管经略使。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逾年,进岭南节度使。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远俗以攻劫相,申禁切,无复犯。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爨蛮抵蜀,捣辟不备。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未至,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

材料二: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节选自马融《忠经》)

【注】①闬: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

1.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因此凭能力徐申升任韶州刺史。
B.徐申因为政绩受到拥护,百姓请求为他建造生祠,他坚决推辞,观察使上报他的事迹,最后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C.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处死了谋划作乱的下吏,但对牵连者一概不问刘辟反叛,徐申主张突袭,攻其不备。
D.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这就是忠。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2)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5.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徐申在韶州任上“兴利”的结果。
2024-05-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