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冶字仁卿,真定栾城人。登金进士第,调高陵簿,未上,辟知钧州事。岁壬辰,城溃,冶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间,聚书环堵,人所不堪,冶处之裕如也。

世祖在潜邸,闻其贤,遣使召之,且曰:素闻仁卿学优才瞻,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既至,问河南居官者孰贤,对曰:险夷一节,惟完颜仲德。又问完颜合答及蒲瓦何如,对曰:二人将略短少,任之不疑,此金所以亡也。又问魏征何如,对曰:征忠言谠论知无不言以唐诤臣观之征属第一又问今之臣有如魏征者乎,对曰:今以侧媚成风,欲求魏征之贤,实难其人。又问今之人材贤否,对曰:天下未尝乏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今儒生有如魏璠、王鄂、郝经辈,皆有用之材,又皆贤王所尝聘问者,举而用之,何所不可,但恐用之不尽耳。然四海之广,岂止此数子哉!

又问天下何以治之,对曰:夫治天下,难则难于登天,易则易于反掌。盖有法度则治,控名责实则治,进君子退小人则治。如是而治天下,岂不易于反掌乎?无法度则乱,有名无实则乱,进小人退君子则乱。如是而治天下,岂不难于登天乎?

又问昨地震何如,对曰:今之地震,或奸邪在侧,或女谒盛行,或谗慝交至,或刑罚失中,或征骤举。五者必有一于此矣。夫天之爱君,如爱其子,故示此以警之耳。苟能辨奸邪,去女谒,屏谗慝,省刑罚,慎征伐,上当天心,下协人意,则可转咎为休矣。世祖嘉纳之。

冶晚家元氏,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及世祖即位,复聘之,欲处以清要,冶以老病,恳求还山。至元二年,再以学士召,就职期月,复以老病辞去,卒于家,年八十八。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征忠言A谠论B知C无不言D以唐诤臣E观之F征G属H第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干支纪年,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不同。
B.“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C.当,意为应当,与《墨子》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相同。
D.伐,意为讨伐、进攻,与《老子》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冶进士出身,做过钧州的知州。钧州城被攻破后,他更换服装北上渡河,流落于忻州、崞州间,面对艰苦的环境,能泰然处之。
B.李冶对金朝的一些官员较为了解,如他认为完颜仲德有治理混乱的能力,完颜合答和蒲瓦二人缺少用兵的谋略,不宜被重用。
C.李冶敢于直言,指出朝廷现在谄媚成风,要想寻找像魏征那样贤德的人是困难的;另外,他还建议世祖提拔任用儒生如魏璠等人。
D.晚年的李冶受到朝廷重视,在至元二年被朝廷征召到京担任学士。他任职不到一个月就以年老多病辞职离去,后在家中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
(2)上当天心,下协人意,则可转咎为休矣。
5.元世祖询问李冶对于地震的看法,李冶进行了回复。关于李冶的回复,你有怎样的评价?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礼信也。

(摘编自《越绝书•吴内传第四》)

材料三: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贵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又射A三发B击C以剑D斩E以玄钺F县G其头小H白之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发而后下车”中的“发”,与“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的“发”含义不同。
B.“武王以礼信”一句的句式,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中的句式不相同。
C.“武王未下车”中的“下车”,与“衡下车”(《张衡传》)中的“下车”的含义相同。
D.“如秦者立而至”中的“而”,与“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纣王带领七十万大军对抗武王,却很快战败,是因为纣王的军队中很多人都盼着武王赶快到来,无心抵抗。
B.在武王看来,得到上天的保佑非常重要,殷商就是因为没得到上天保佑,才哀鸿遍野,在战争中输给武王。
C.文王死后第九年,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都赶到孟津之上会合,想要追随武王,一起讨伐商纣。
D.材料三认为,夏商周最为看重的是做事要善于凭借外物,顺应百姓的心意,能做到这样就能所向无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2)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5.《吕氏春秋•贵因》中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试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因”有哪些。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公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欲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子国,亲于公室。”对曰:“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微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欲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范文子谓栾武子曰:“季孙于鲁,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而弃忠良,若诸侯何?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子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节选自《左传·成公》)

材料二:

子叔声伯如晋季文子,欲欲予之邑,弗受也。归,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对曰:“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因民,非多怨民无所始。为怨三府,可谓多矣。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鲍国曰:“我信不若子,若鲍氏有,吾不图矣。今子图远以让邑,必常立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季文子:季孙行父,与后文的仲孙蔑,均为鲁国重臣。②子叔声伯:鲁国大夫,又称仲婴齐。③欲:又称苦成叔,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后文出现的范文子与栾武子,均为晋国重臣。④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里指卿大夫。新家,即封新大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承寡君之命A以请B若得C所D请E吾子F之赐G多矣H又何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B.相,文中指辅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相”意思不同。
C.谢,文中指谢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衅,文中指征兆、事端,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叔声伯认为仲孙蔑和季孙行父都是关乎鲁国兴亡的重臣,失去二人鲁国势必灭亡,一旦鲁国灭亡,对于晋国而言就增加了外部仇敌的力量。
B.范文子认为应该释放季孙行父,是因为季孙行父是鲁国重臣,对于这样地位尊贵的人,应该放他走,以维护晋国“重义”的名声。
C.子叔声伯认为郤很快就会败亡,其原因有:缺少德行却多受晋君宠爱,地位不高却想干预国政,没有大功却要丰厚的俸禄。
D.鲍国反思自身,为声伯的见识所折服,他表示自己不能像声伯一样见微知著,深谋远虑,也相信声伯可以保持住尊贵的地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2)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
5.季文子最后能够重新回到鲁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当唐僖宗时,有拓跋思敬者,为夏州偏将,后以与破黄巢功,赐姓李氏,拜夏州节度使。思敬卒,乾宁二年,以其弟思谏为节度使。

自唐末天下大乱,史官实录多阙诸镇因时崛起自非有大善恶暴着于世者不能记其始终。是时,兴元、凤翔、邠宁、鄜坊、河中、同华诸镇之兵,四面并起而交争,独灵、夏未尝为唐患,而亦无大功。朱玫之乱,思敬与鄜州李思孝皆兵屯渭桥。其后,黄巢陷京师,王重荣、李克用等会诸镇兵讨贼,思敬与破巢复京师,然皆未尝有所可称,故思敬之功过不显而无传。

梁开平二年,思谏卒,军中立其子彝昌为留后,梁即拜彝昌节度使。明年,其将高宗益作乱,杀彝昌。是时,仁福为蕃部指挥使,戍兵于外,军中乃迎仁福立之,不知其于思谏为亲疏也。是岁四月,拜仁福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终梁之世,奉正朔而已。是时,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数会兵攻仁福,梁辄出兵救之。仁福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长兴四年三月卒,其子彝超自立为留后。

自仁福时,边将多言仁福通于契丹,恐为边患。明宗因其卒,乃以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而徙彰武安从进代之。恐彝超不受代,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从进镇。彝超果不受代,从进与彦稠以兵围之,百馀日不克。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凿不能入。彝超外招党项,抄掠从进等粮道,自陕以西,民运斗粟束刍,其费数千,人不堪命,道路愁苦。明宗遂释不攻,以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清泰二年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史官实录A多阙B诸镇C因时D倔起E自非有大善恶F暴着于世者G不能H记其始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把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率领,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的“以”字意义不相同。
B.亲疏,亲近和疏远,是一组反义词,与《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一词用法相同。
C.通于契丹,和契丹勾结,“青,取之于蓝”中“取之于蓝”表示从蓼蓝中取得,两者结构相同。
D.之,到、去之意,文中“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从进之镇”的意思是派邠州药彦稠率兵五万送安从进到镇(赴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天下太乱,黄巢攻陷京城,王重荣、李克用等人会同各镇的军队讨伐贼军,拓跋思敬参与了打败黄巢、收复京城的过程。
B.拓跋思谏去世后,军中立他的儿子拓跋彝昌为留后,随即梁拜拓跋彝昌为节度使。第二年,拓跋彝昌被作乱的将领高宗益杀死。
C.唐明宗趁着李仁福去世,任命他的儿子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并调彰武军安从进代替了李彝超留后的官职,以此来消除李仁福造成的边患。
D.李彝超从关外招引党项人,在安从进等人运粮的道路上抢劫,从陕州以西;老百姓运送一斗粮一束草料,花费数千钱,民众怨声载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皆未尝有所可称,故思敬之功过不显而无传。
(2)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凿不能入。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槩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已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睢。铖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槩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槩王入之。左司马戌及息而还,败吴师于雍澨,伤。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谓其臣曰:谁能免吾首?吴句卑曰:臣贱,可乎?司马曰:我实失子,可哉!三战皆伤,曰:吾不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节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瓦不仁A其臣B莫有C死D志E先F伐之G其卒H必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渡过,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意义相同。
B.恶,讨厌,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中“恶”意义不同。
C.说,通“脱”,免除,与“说怿女美”(《邶风·静女》)中的“说”意义不同。
D.已卯,干支纪年,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中的“壬戌”同为纪年。
3.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攻楚,楚国左司马戌仔细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决定依据汉江,和子常分头御敌,以便能快速退敌。
B.武城黑和史皇从不同角度分析,劝子常率先行动,子常听取二人建议但没成功,想逃跑被史皇拦下。
C.楚国军队连战连败,有时饭都来不及吃,吴国军队很快攻进郢都,并按照官爵尊卑住进了楚国宫室。
D.左司马戌曾是吴国臣子,不愿被吴国擒获,战死后吴句卑藏好左司马戌的躯体并带着他的头逃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2)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
5.文中夫槩王这一人物个性鲜明,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节选自《孙子兵法·军形篇》)

材料二:

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狡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韩州刺史封同人诈乘驿马入朝谏。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尝言: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见胜A不过B众C人之所知D非善之E善者也F战胜而天下曰G善H非善之I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举起,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B.间,中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意思不同。
C.切,迫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切”意思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但不能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因此,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B.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C.唐太宗亲自在显德殿庭院教习士卒箭术,群臣因为这一做法与不可在天子处所持刀刃的律法不合而极力劝阻太宗。
D.太宗认为,大唐疆域之内的人都是他的子民,他对每个人都能以诚相待,没有必要对保卫他的将士加以猜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潮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2)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
5.对于取胜之道,孙子和唐太宗的观点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以告令师,作《汤誓》。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瞻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夏A德若兹B今C朕必往D尔尚及予E一人F致天之罚G予H其大理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文中指握、持,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把”意思相同。
B.格,文中指来、至,与《大学之道》中“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不同。
C.啬,文中指种植谷物,后作“穑”。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D.振,文中指救济,这与《屈原列传》中“新浴者必振衣”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桀施行暴虐的政治,耽于逸乐,纵欲放荡。成汤因害怕上天责怪自己不体恤百姓,于是起兵讨伐夏桀。
B.夏桀耗尽民众的力量,掠夺他们的财富,使他们消极怠惰,怨恨不合,最终使得自己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C.国家的祸福盛衰不是天命自然变化的结果,而在于国君。国君贤明,国家就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D.尧帝作为圣贤君主,品德正直高尚,崇尚简朴,治理国家依靠贤臣,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的支持与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
(2)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
5.请结合材料,概述成汤灭夏建商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