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杀一牛遍于国中,一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日A令B田于圃陆C期D以日中为期E后期者F行军法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指一年,与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中“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的“岁”意思不同。
B.战,意为“使百姓打战”,为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赵尝五战于秦”的“战”用法不同。
C.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的用法相同。
D.厚币,丰厚的礼物,此处作状语,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厚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布施恩惠,救济贫困,分财物给贫穷的人,又降低税收,放宽刑罚,体恤百姓疾苦、但狐偃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让百姓为其作战。
B.狐偃认为要想让民众为国君出生入死,必须做到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哪怕亲近的贵族宠臣也不例外,晋文公赞赏狐偃的观点。
C.倍受晋文公宠爱的颠颉因迟到被处以腰斩重刑,晋国从此军威大振,先后在攻打原、卫、宋、楚等国家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D.与即墨大夫不同,阿城大夫因为不理地方政务,贿赂近臣来求誉而被处以烹刑,齐国从此风清气正,得到很好的治理,成为天下强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5.晋文公和齐威王皆以信赏必罚立威称雄于诸侯,两者在杀罚立威方面有何不同?请结材料分析。
2024-05-08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爱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以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材料二: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徵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

[注]①刘:杀害。②矧:shěn,况且。③斅:xiào,教导,使觉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迁A临菑B晋迁C于绛D皆其E盛时F非G有所H畏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
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
C.果,文中指最终的意思,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
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
C.蒍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大。
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征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2)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5.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2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

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桓公委之国政焉,垂拱无事而诸侯,鲍叔之力也。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䲡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弥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䲡之力也。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节选自《大戴礼记》)

材料二:

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今伐之。简子曰:不如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

(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当E成礼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使……来朝见”,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
B.不肖,指没有才能,与文中的“贤”相对。代指自己时,常表示自谦。
C.被,意为“覆盖”,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
D.而,代词,它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而母立于兹”中的“而”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一个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得到重用,是因为鲍叔认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荐了他。
B.商纣王杀了比干,陈灵公杀了泄冶,他们手下的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命;而缺少了贤人的辅佐,最终导致了商和陈的灭亡。
C.赵简子攻打卫国的想法,过了十年尚未实施,他为此发出了慨叹;在侍者劝他付诸行动时,他认同卫国的十个士人所说的攻打卫国是不义的行为。
D.两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作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即作国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贤能的人,这样才可以长治久安,才能够获得好的名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2)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
5.材料一和材料二选用的事例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休,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面矣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语义不同。
B.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C.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所以掩面。
D.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C.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
(2)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5.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皮日休传

[元]辛文房

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也。隐居鹿门山,性嗜酒,癖诗,号“醉吟先生”,又自称“醉士”;且傲诞,又号“间气布衣”,言己天地之间气也。以文章自负,尤善箴铭。时末年,虎狼放纵,百姓手足无措,上下所行,皆大乱之道,遂作《鹿门隐书》六十篇,多讥切谬政。有云:“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又曰:“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等,皆有所指云尔。

日休性冲泊无营,临难不惧。乾符丧乱,东出关,为毗陵副使。陷巢贼中,巢惜其才,授以翰林学士。日休惶恐跼踧,欲死未能,劫令作谶文以惑众,曰:“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贼疑其衷恨必讥已,遂杀之。临刑神色自若,无知不知皆痛惋也。日休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

夫次韵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见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乐天,稍稍开端。以意相和之法渐废间作。逮日休、龟蒙,则飙流顿盛,犹空谷有声,随响即答。韩偓、吴融以后,守之愈,汗漫而无禁也。于是天下翕然顺下风而趋至数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夫才情敛之不握,散之弥八纮,遣意于时间,寄兴于物表,或上下出入,纵横流散,游刃所及,孰非我有,本无拘缚惉懘之忌也。今则限以韵声,莫违次第,得佳韵则杳不相干,岨峿难入;有当事则韵不能强,进退双违。必至窘束长才,牵接非类,求无瑕片玉,千不遇焉,诗家之大弊也。更以言巧称工,夸多斗丽,足见其少雍容之度。然前修有恨其迷途既远,无法以救之矣。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①间气:旧谓英雄豪杰各应某一星宿之气而生。②惉懘(zhān chì):声音不和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天下A翕然B顺下C风而趋D至数十E反而不F已G莫知H非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文中意思是“恰逢”,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后值倾覆”的“值”含义相同。
B.金兰,文中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C.笃,文中的意思是“坚定”,与李密《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含义不同。
D.盈,文中的意思是“充满”,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有酒盈樽”的“盈”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日休隐居在鹿门山,喜爱饮酒,爱写诗,自号“醉吟先生”;为人放诞不羁,称自己为“间气布衣”,充满自信。
B.皮日休才华横溢,爱写诗,尤其擅长箴和铭两种文体,常写文章针砭时弊,并预言天下将大乱。
C.皮日休冲淡平和,临危不惧。出潼关任职时被俘获,黄巢命他写谶文惑众,后又怀疑他讥讽自己,于是黄巢将之杀害。
D.依诗意作诗酬答曾被废止,但到皮日休、陆龟蒙时,次韵和诗风气大盛,后更是泛滥而无法拘禁,造成不好的影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刑神色自若,无知不知皆痛惋也。
(2)然前修有恨其迷途既远,无法以救之矣。
5.作者认为次韵和诗有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年春,不书即位,乱故也。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也。诸夏亲,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书曰“季子来归”,之也。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士蔫曰:“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与其及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太子,其无晋乎!”

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其始。”

(节选自《左传·闵公元年》,有删改)


【注】①元年,指鲁闵公元年。②管敬仲,即管仲,“敬”为其谥号。③齐侯,文中指齐桓公。④晋侯,文中指晋献公。⑤《震》,与前文的《屯》《比》《固》等,皆为《周易》中的卦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不A可B犹C秉D周礼E周礼F所以G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文中指满足,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句中的“厌”意思不同。
B.嘉,文中指赞扬,与“肇锡余以嘉名”(《离骚》)句中的“嘉”意思不相同。
C.右,即车右,古时乘车位在御者右边的武士,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参乘”所指相同。
D.复,通“覆”,指庇护,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句中的“复”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从文中“缓葬庄公”“齐使省难”等事件及“乱““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等原因看,刚即位的鲁闵公面临严峻挑战。
B.在仲孙湫看来,亲近施行礼义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是称霸诸侯的法则。
C.士蔫认为太子申生得到的封赏已至极点,不可能成为诸侯继承者;同时也指出申生离开晋国另立国家就不能保持好的名声。
D.卜偃与辛廖都认为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但其依据有别:前者主要依据毕万姓名的寓意及眼前的赏赐;后者主要依据卦象推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
(2)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太子,其无晋乎!
5.管仲提醒齐桓公应当发兵援救邢国的话很值得咀嚼玩味。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概括其谈话技巧。
2023-11-1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四之内                                        封:疆界
B.今夫差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衣:动词,穿
C.欲其进旅退                                     旅:俱,同。
D.国人皆                                           劝:劝说
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A.又败之于没
B.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C.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D.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之父兄第一次请求同吴国作战以雪前耻时,勾践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认识到越国实力不够强大。
B.勾践后来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看到越国综合国力超过了吴国,有了必胜的把握。
C.吴国战败最根本原因是只重视军队数量,不注重激励军队士气,虽然军队数量多,却没能抵挡住士气更高昂的越国军队的进攻。
D.勾践灭吴,向人们昭示战争取胜不仅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基础,更需要国人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士气。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吕公著讲《论语》,帝为之动容。司马光因言帝可为民祈雨。丙午,祈雨于相国寺,士庶欢呼相庆。戊中,皇太后出手书付中书,还政。先是帝疾愈,自去年秋,即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两府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太后如初。韩琦欲还政天子,而御宝在太后所;乃帝祈雨还,令御宝更不入太后阁。尝一日取十余事禀帝裁决,悉皆允当。琦退,与同列相贺,因谓曾公亮等曰:“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上听断不倦如此,诚天下大庆。琦当于帘前先白太后。”于是琦诣东殿,奏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所为,诚马、邓所不及。”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庚戌,帝始日御前后殿。御史中丞王畴上疏曰:“今陛下南向负扆以临群臣,原其本始,由皇太后拥翊顾复而然;而推避威福,能以国柄专归陛下,虽古之贤后,不能加也,请诏二府大臣讲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礼。若朝廷严奉之体,与岁时朔望之仪,车服承卫之等威,百司供拟之制度,他时尊称之美号,外家延赏之恩典,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帝从之。即日,诏中书、枢密院参议尊崇皇太后仪范以闻。辛亥,帝问执政:“积弊甚众,何以裁救?”富弼对曰:“须以渐厘改。”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又问前代宗室,弼对曰:“唐时名臣,多出宗室。”奎曰:“祖宗时宗室皆近亲,然初授止于殿直、侍禁、供奉官,不如今之过也。朝廷必为无穷计,当有所裁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B.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C.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D.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帝疾稍愈”的“稍”指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意思相同。
B.御宝,即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物;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C.因,“因帝祈雨”的“因”意为趁机,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同。
D.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文中的“朔望”指重要的时间节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通过具体事务考查皇帝理政能力,看时机成熟后,就觐见太后请她撤帘还政。
B.皇太后不贪恋权势,爽快地将执政大权交还给皇帝,她的贤德是前代人物所不及的。
C.御史中丞王畴认为皇上应感恩太后的归政,建议给太后尊崇的礼仪,皇上答应了。
D.皇帝问及朝政上累积的弊病该如何补救时,富弼给的答复是循序渐进,慢慢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
(2)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
5.关于皇帝所问前代宗室的问题,两位臣子的见解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