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莅任之始,即闻尔等积年流劫乡村,杀害良善。本欲即调大兵剿除尔等,随往福建督征漳寇,意待回军之日剿荡巢穴。后因漳寇即平,纪验斩获功次七千六百有余,审知当时倡恶之贼不过四五十人,党恶之徒不过四千余众,其余多系一时被胁,不觉惨然兴哀。因念尔等巢穴之内,亦岂无胁从之人?况闻尔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间有识达事势,颇知义理者。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是亦近于不教而杀,异日吾终有憾于心。故今特遣人告谕尔等,勿自谓兵力之强,更有兵力强者,今皆悉已诛灭无存。尔等岂不闻见?

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此等苦情,亦甚可悯。若尔等肯如当初从贼时,拼死出来,求要改行从善,我官府岂有必要杀汝之理?尔等久习恶毒,心多猜疑。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能听吾言改行从善,吾即视尔为良民,抚尔如赤子,更不追咎尔等既往之罪。尔等若习性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士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

(节选自王守仁《告谕浰头巢贼》)

材料二

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岁首大张灯乐,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自是境内大定。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任A疆事B提C弱卒D从诸书生E扫积年F逋寇G平H定孽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恶,指结党作恶,其中的“党”与成语“党同伐异”中的“党”意思相同。
B.固,指当然,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意思相同。
C.严,指紧急,与《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的“严”意思不同。
D.大享,意为合祀先王的祭礼,文中王守仁利用这一隆重的祭礼活动伏击贼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在招安信中表示剿盗安民是自己的职责,贼寇中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应该明白审时度势、及时投降的道理。
B.王守仁在平定漳州贼寇的过程中,发现被斩杀、俘获的七千六百多贼寇中,很多是被胁迫的人,他不禁心中惨然哀伤。
C.王守仁认为部分贼人为寇或有苦衷,值得怜悯;劝勉他们弃恶从善,将不再追究过往之罪,否则一定率大军围剿杀灭。
D.王守仁攻破横水后,仲容坚拒投降,仍然做着战斗的准备;后来王守仁送给仲容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才将其擒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5.《明史》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守仁为何能用兵制胜?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庞籍,字醉之,单州人,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累擢天章阔待制、龙图阔直学士。皇祐三年,拜相。五年,罢,请老,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六,赠司空、兼侍中,谥庄敏。为开封府判官,有欲造后苑珠玉奇巧物媚上者,籍言:“螟蛊为灾,民忧转徙,复有西北夷狄之悲,苟非俭约,何以济用?”上嘉纳之。尚美人遣内侍韩从礼称教旨,免工人市籍者。籍言于上,上为被从礼,仍诏诸司,自今宫中传命无得施行。知延州。自五龙川之败,戎落民居,焚毁几尽,戍兵十馀万,末有营壁,籍按金明西北,有虏出入之隘道命钤辖狄青将万人筑招安寨于谷旁募民耕垦得粟甚多。凡故地为虏所据者,悉逐之,筑土城。久之,元昊遣牙校赍其亲信野利旺荣书求纳款,籍其诈不受,后数日,果寇定川,既而复以旺荣书来,而元昊亦去僭号,籍不敢答,乃请于朝,朝廷厌兵,议招怀之,使籍答书,称旺荣为太尉,籍复请曰:“太尉,天子三公,使旺荣称之,则元昊不可得臣矣!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于义无嫌。”诏从之。逾年又遣使来,改名曰囊宵,称男不称臣,籍言名体未正,不敢以闻,其使求至京师,若天子不许,则更归议之,籍言:“虏辞理浸顺俟。”卒用其策,而元昊复臣。及为枢密副使,又请并省官属,徙兵就食,于是边费十省七八。在相日,侬智高叛,或言狄青不可专任,上以问籍,籍曰:“青起行伍,若以文臣间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也。”上然之,及捷书至,上谓籍曰:“非卿执议,岂得成功。”

(选自《隆平集·卷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虏出入之A隘道B命钤辖C狄青将万人筑招安寨D于谷旁E募民F耕垦H得粟甚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旨,指上对下的告谕。在文中具体指尚美人下令取消工人市籍一事。
B.为虏所据,被敌人占据,“函谷举”中“举”表被攻取,两者句式相同。
C.意,指料想,猜测,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意”意义相同。
D.答书,文中指回信,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答……书”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做开封府判官时,有人想制造后苑珠玉等奇巧宝物讨好皇上,庞籍明确反对这种奢侈之举,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B.尚美人派内侍韩从礼声称上面告谕取消工人市籍,庞籍将此事禀告皇上,皇上杖打了从礼,并下诏今后宫中传达的命令不能施行。
C.五龙川兵败后,少数民族聚居地百姓的房屋被焚烧掠夺殆尽,军队也无戍守条件,庞籍命人修寨筑城,发展生产,解决了问题。
D.元昊派野利旺荣带书信来示好,庞籍知道朝廷已经厌恶了战争,便对元昊进行安抚,并以元昊将不能称臣为由反对旺荣做太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忧转徙,复有西北夷狄之患,苟非俭约,何以济用?
(2)青起行伍,若以文臣间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也。
2024-05-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礼信也。

(摘编自《越绝书•吴内传第四》)

材料三: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贵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又射A三发B击C以剑D斩E以玄钺F县G其头小H白之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发而后下车”中的“发”,与“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的“发”含义不同。
B.“武王以礼信”一句的句式,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中的句式不相同。
C.“武王未下车”中的“下车”,与“衡下车”(《张衡传》)中的“下车”的含义相同。
D.“如秦者立而至”中的“而”,与“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纣王带领七十万大军对抗武王,却很快战败,是因为纣王的军队中很多人都盼着武王赶快到来,无心抵抗。
B.在武王看来,得到上天的保佑非常重要,殷商就是因为没得到上天保佑,才哀鸿遍野,在战争中输给武王。
C.文王死后第九年,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都赶到孟津之上会合,想要追随武王,一起讨伐商纣。
D.材料三认为,夏商周最为看重的是做事要善于凭借外物,顺应百姓的心意,能做到这样就能所向无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2)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5.《吕氏春秋•贵因》中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试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因”有哪些。
2024-05-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当唐僖宗时,有拓跋思敬者,为夏州偏将,后以与破黄巢功,赐姓李氏,拜夏州节度使。思敬卒,乾宁二年,以其弟思谏为节度使。

自唐末天下大乱,史官实录多阙诸镇因时崛起自非有大善恶暴着于世者不能记其始终。是时,兴元、凤翔、邠宁、鄜坊、河中、同华诸镇之兵,四面并起而交争,独灵、夏未尝为唐患,而亦无大功。朱玫之乱,思敬与鄜州李思孝皆兵屯渭桥。其后,黄巢陷京师,王重荣、李克用等会诸镇兵讨贼,思敬与破巢复京师,然皆未尝有所可称,故思敬之功过不显而无传。

梁开平二年,思谏卒,军中立其子彝昌为留后,梁即拜彝昌节度使。明年,其将高宗益作乱,杀彝昌。是时,仁福为蕃部指挥使,戍兵于外,军中乃迎仁福立之,不知其于思谏为亲疏也。是岁四月,拜仁福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终梁之世,奉正朔而已。是时,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数会兵攻仁福,梁辄出兵救之。仁福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长兴四年三月卒,其子彝超自立为留后。

自仁福时,边将多言仁福通于契丹,恐为边患。明宗因其卒,乃以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而徙彰武安从进代之。恐彝超不受代,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从进镇。彝超果不受代,从进与彦稠以兵围之,百馀日不克。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凿不能入。彝超外招党项,抄掠从进等粮道,自陕以西,民运斗粟束刍,其费数千,人不堪命,道路愁苦。明宗遂释不攻,以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清泰二年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史官实录A多阙B诸镇C因时D倔起E自非有大善恶F暴着于世者G不能H记其始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把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率领,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的“以”字意义不相同。
B.亲疏,亲近和疏远,是一组反义词,与《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一词用法相同。
C.通于契丹,和契丹勾结,“青,取之于蓝”中“取之于蓝”表示从蓼蓝中取得,两者结构相同。
D.之,到、去之意,文中“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从进之镇”的意思是派邠州药彦稠率兵五万送安从进到镇(赴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天下太乱,黄巢攻陷京城,王重荣、李克用等人会同各镇的军队讨伐贼军,拓跋思敬参与了打败黄巢、收复京城的过程。
B.拓跋思谏去世后,军中立他的儿子拓跋彝昌为留后,随即梁拜拓跋彝昌为节度使。第二年,拓跋彝昌被作乱的将领高宗益杀死。
C.唐明宗趁着李仁福去世,任命他的儿子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并调彰武军安从进代替了李彝超留后的官职,以此来消除李仁福造成的边患。
D.李彝超从关外招引党项人,在安从进等人运粮的道路上抢劫,从陕州以西;老百姓运送一斗粮一束草料,花费数千钱,民众怨声载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皆未尝有所可称,故思敬之功过不显而无传。
(2)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凿不能入。
2024-05-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末,刘鄩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欲以奇计袭取之,乃潜引兵自黄泽西去。晋人怪军数日不出,寂无声迹。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晋王曰:“吾闻刘用兵,一步百计,此必诈也。”使觇之,乃缚刍为人,执旗乘驴在城上耳。得城中老弱者诘之,云军去已二日矣。晋王曰:“刘长于袭人,短于决战,计彼行才及山下。”亟发骑兵追之。糗粮且尽,又闻晋有备,追兵在后,众惧,将溃。鄩谕之曰:“今深入敌境,腹背有兵。惟力战庶几可免,不则以死报君亲耳。”众泣而止。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晋人数抵其寨下挑战,鄩不出。帝以诏书鄩劳师费粮,失亡多,不速战。复问决胜之策,鄩曰:“臣今无策,惟愿人给十斛粮,贼可破矣。”帝怒,责曰:“将军蓄米,欲破贼邪,欲疗饥邪?”乃遣中使往督战。后数日,将万馀人薄镇、定营。晋李存审以骑兵二千横击之,李建及以银枪千人助之,鄩大败,奔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夫人无一可恃者也,已恃之,人亦以名归之,名之所归,人之防之也深御之也力而能终有其所恃者无有。以勇名者,人以勇御之,而死于勇;以谋名者,人以谋御之,而死于谋。二者俱自亡之道也,而谋为甚。刘与晋兵相距于魏,鄩乘虚潜去以袭晋,奇谋也。然使素以持重行师,御堂堂正正之众,无谖诈出没之智名,则晋人且与相忘,偶一用谋,而晋阳且入其彀中矣。乃固以谋自恃,而人以善谋之名归之也。存勗曰:“吾闻刘一步百计。”呜呼!斯名也,而讵可哉!语亦人窥之,默亦人窥之,进亦人窥之,退亦人窥之,无所不用其窥,虽有九地九天之变计,无不在人心目中矣。无不见制于人,而遑足以制人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之防之A也B深C御之也D力E而能终F有其所G恃者H无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再、又,与《孔雀东南飞》“夜夜达五更”中的“更”意思不同
B.让,文中指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意思相同。
C.抑,文中指压抑,与《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抑”意思相同。
D.当,文中指承受,与《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鄩打算趁晋阳城空虚之时,出奇计攻占晋阳,他率领军队秘密向西而行,但不久就被晋军发现了城墙上草人的端倪,识破了他的计谋
B.晋王认为刘鄩虽擅长偷袭,但并不擅长决战,他揣测刘的军队应该走得不远,于是迅速派兵追赶,后刘鄂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之中
C.在多次避战中,刘的军事部署并未得到梁帝的理解和认可,梁帝认为刘有劳师费粮、故意邀功的嫌疑,于是派遣中使前往督战。
D.王夫之认为刘鄩是被谋略之名所误,正因为他名声在外,所以晋军一定会对他尽力防范,窥探他的每一步行动,让他的计谋无从施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
(2)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
5.材料二中王夫之认为刘“以谋自恃”,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刘所用之谋。
2024-05-0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寇敌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时,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权三司使李谘尝奏事两宫,言:“天下赋调有常,今西、北兵二十年,边馈如故,它用浸广,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盐铁判官俞献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营造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夫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陛下宜知其有损于彼,无益于此,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上纳其言,命议裁减冗费。五月,张方平言:“伏以天下承平,为岁深远,而国用不赡,民力益困。今聚师境上调费浸广倚于经入则财不给加以横赋则人不堪。救兹交急,特在陛下身先率下,惟事事得其撙节而已。臣窃惟陛下躬勤节用,克自抑畏,凡诸服御,殊为菲薄,而中外之论,皆言用度太过,臣窃疑之。盖宫闱嬖昵、左右近习,仰恃仁慈,缘为奸弊。且禁中呼索,辄称圣旨,有司应奉,皆为上供,故外人不知其详,而私议累乎盛德。伏愿陛下上念宗社之计,下以生民为心,彼妇人宦者,何烦过于姑息?超然远虑,断自天心,试取先帝之世及陛下临御以来天圣之初官司帐籍,如内东门之类,比较近年支费金帛,则知增损丰俭之数。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壬子,内降诏书,减皇后及宗室妇郊祀所赐之半,著为式。又诏皇后、嫔御进奉乾元节回赐物亦减半。于是皇后、嫔御各上俸钱五月,宗室刺史以上亦纳公使钱之半。上语辅臣曰:“此《周官》所语‘供王之好用’者。朕宫中无所废,其斥以助县官。”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减浮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聚师境A上B调费C浸广D倚于经入E则财不给F加以横赋G则人不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寝,文中是“停止”之义,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
B.而,文中是“可是”之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而”意思相同。
C.直,通“值”,“价格”之义,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直不百步耳”的“直”意思不同。
D.聊,文中是“依靠、依赖”之义,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谘认为,在军需开支上,那些无关紧要的开支,应全部裁减,以减轻负担,增加下层百姓的福利。
B.俞献卿认为,转运使剥削百姓增加税收,再加上工程建设费用出自百姓,导致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顿。
C.张方平认为,要想解决当前的财政问题,关键在于皇上要率先垂范,对于后宫和宦官不要过于姑息。
D.皇后、妃嫔上缴五月份的俸禄及部分官员上缴一半公使钱后,皇上认为应将这些钱款拨给地方官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
(2)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
2024-05-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中详符六年,首领指挥使蒙但挈族来归,徙于桂州。九年,数寇宜、融州界,转运使俞献可言:知宜州董元己不善抚,昨蛮人饥,来质餱粮,公纵主者克剥概量;及求入贡,复骤沮其意:遂使忿恚为乱。诏出元己,遂遣潭州都监季守睿代元己招抚,群蛮拒命,侵掠不已。献可请以本道澄海军及募丁壮进讨,乃诏益以潭州兵五千人,命东染院使、平州刺史曹克明为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内殿崇班王文庆、阁门祗候马玉、内供奉官杨守珍等为都监。上犹以蛮夷异类,攻剽常理,不足以剿绝。又意其道险难进师,第令克明、献可设方略摄其酋首,索所钞生口,因而抚之。克明、献可上言:蛮人去冬寇天河,今又钞融州厢阳诸砦,剽劫居民,害巡检樊明,累依宣旨诏谕,曾不悛革,臣请便宜掩击。从之。

克明乃与守珍领兵入樟岭路,文庆、玉趋宜州西路,又令宜、桂都巡检程化鹏取樟岭古牢隘路会合。化鹏遇蛮于上房两水口,击破之。文庆、玉至如门团,为蛮所扼,不能进。克明、守珍乃过横溪恩德砦,召山獠向导,开路进师。蛮依篁竹间,时出战斗,辄败走。旬余上黄泥岭杉木隘路溪谷险邃蛮据要害以拒官军,自辰至午,大溃。其党遂过霸苑抵帚洞,乃入中房前村。克明等顿兵下砦,中夕,群蛮大哗噪,击钲鼓,攻砦甚急,出兵击之,伤杀颇众,因纵火焚其庐室积聚,自此恐惧,窜入山谷。又缘龙江南岸而东,至昏暮,过石峡隘险,士不并行。蛮复连弩北岸,克明遣猛士步涉与斗,至即退走,砦于下房博贺村,克明设伏砦外。其夜,蛮众大集,遇伏发,内外合击,追斩殆尽。乘胜搜山,悉得马牛享士卒。

克明等知其穷蹙,乃晓谕恩信,许以改过,于是酋帅蒙承贵等面缚诣军自首,克明厚加犒宴,且数责之,皆俯伏谢罪。及闻诏旨赦令勿杀,莫不泣下,北望称万岁。上以夷性无厌,习知朝廷多释其罪,故急则来归,缓则叛去,切诏克明等谕以悉还所掠汉口、资畜,即许要盟。承贵等感悦奉诏,乃歃猫血立誓,自言奴山摧倒,龙江西流,不敢复叛。克明等师还,宜州蛮人纳器甲凡五千数,愿迁处汉地者七百余口,诏分置广西及荆湖州军,给以田粮。凡立功使臣将士迁补、赐赍者千八百一十六人。承贵因请改州县名,以固归顺之意。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宁县。自是间岁朝贡,不复为边患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旬A余B上黄泥岭杉木C隘路D溪谷E险邃F蛮G据要害H以拒官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绥,是会意字,“条”表示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本义“藉以登车的绳索”,文中是安抚之意。
B.概量,概和斗斛等量器。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文中“概量”由“喻指衡量事物的标准”引申为“数量”。
C.面缚,当面捆绑,表示投降。古代战败投降还有“面缚舆榇”“面缚衔璧”“肉袒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等。
D.汉口,文中是“汉族人口”之意。在宋代,归还其所掠汉族人口成为西南地区各部族取得向宋朝贡权的先决条件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州知州董元己缺乏政治智慧。他在宜州任上纵使主事者克扣蛮人干粮,又突然阻挠蛮人向朝廷进贡,致使其恼怒叛乱,屡次进犯宜州和融州地界。
B.蛮人怙恶不悛。进犯天河,之后又劫掠融州厢阳各寨,不仅抢劫百姓,还杀害了巡枪樊明,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曹克明决定袭击冲杀之。
C.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曹克明和都监杨守珍领军越过横溪恩德寨后,招募当地獠人作向导,开路进军。蛮人隐藏在簋竹里,相机而战,最终败逃。
D.在平定南蛮叛乱之后,蛮人奉诏感悦,歃血立誓,声称纵使“奴山摧倒,龙江西流”,也不敢再叛乱。蒙承贵还自请改州县之名来表明其归顺之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令克明、献可设方略摄其酋首,索所钞生口,因而抚之。
(2)凡立功使臣将士迁补、赐赍者千八百一十六人。
2024-04-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谏诤之直,人君之所不乐也。以其所不乐而欲夺其所乐,此人臣之进谏所以每患其难入也。然则进谏之道将奈何?曰: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祸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论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举天宝之乱,而不能敬宗骊山之行;举台城之围,而不能解宪宗佛骨之惑。岂非徒以祸戒之,而未尝以理论之耶?论朝会之礼,而不能止庄公之观社;论律吕之本,而不能已景王之铸钟。岂非徒以理论之,而未尝以心悟之耶?盖祸固可使人畏,然遇骄慢而不畏者,则吾说穷矣;理固可使人信,然遇昏惑而不信者,则吾说穷矣。臧僖伯之谏隐公,先之以不轨不物之祸,次之以蒐狩治兵之理,其言深切著明,可使人畏,可使人信,然讫不能隐公观鱼之辕者,殆未尝以心悟之也。彼隐公之心方溺于观鱼之乐虽有显祸将不暇顾虽有至理将不暇信。僖伯无以开其心,而徒欲夺其乐,亦疎矣。吾尝论之:人君之游宴,畏人之言而止者,是特不敢为,而未知其不当为也;信人之言而止者,知其不当为,而未知其不足为也。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隐公之心B方C溺D于观鱼之乐E虽有显祸F将不暇顾G虽有至理H将不暇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事,文中指祭祀与军事,《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即是此意。
B.辍,停止,中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
C.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代指音律、乐律,也喻指准则、标准。文中指音律、乐律。
D.回,回转,掉转,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的“回”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前往棠邑观鱼,是因为国君一举一动要遵循法度准则,做好臣民的表率,否则将导致乱政。
B.面对臧僖伯的直言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远离国都前往棠邑,“吾将略地焉”形象地揭示出其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
C.进谏因“公将如棠观鱼”而起,但谏辞中对此事没有具体触及,表明臧僖伯进谏的重点在守礼之理而不在具体事件。
D.吕祖谦认为臧僖伯的谏言层层推进,深刻恳切,显著明白,但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
(2)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5.关于“进谏之道”,吕祖谦有怎样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令为,自称曰

初,燕人宋无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及始皇至海上,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始皇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师于外十余年。

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三十六年,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三十七年,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则心A非B出则巷C议D夸E主以为名F异G趣以H为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的意思是暴露,“暴”与《六国论》中“暴霜露,斩荆棘”的“暴”含义相同。
B.“阙”的意思是宫殿,“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相同。
C.丙寅,在天干地支中顺序为第三个,干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用于纪日。
D.丞相,官职名,秦时设左、右丞相。其职能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到东海时曾派遣徐市到海上寻找仙山,以失败告终。经过彭城时,为了在泗水寻找周鼎,便虔诚地进行斋戒祷告祭祀,最终也没有寻到。
B.蒙恬率领大军驱逐了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为了防范敌人,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长城。还率军渡过黄河,不断向北连绵延伸。
C.李斯认为,所有的读书人都应当学习国家的法令规章。而且国家应当焚毁除了秦国以外的所有书籍,只保留了部分医药、种植等书籍。
D.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宫廷又窄小,于是建造了阿房宫。在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座,还为迁徙的百姓减免了十年的赋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秦始皇暴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

材料二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
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便,文中意为满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词义不同。
D.古文,与下文中的“时文”相对,苏舜钦和欧阳修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舜钦少年时即有大志。在二十一岁那年,玉清昭应宫遭灾,他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之后河东发生了地震,他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
B.苏舜钦和刘巽因私用公款被以监守自盗罪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获罪流放的有十多个人,这是苏舜钦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C.苏舜钦在苏州时,常将愤懑的心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人们往往为之惊奇。他还擅长书法创作,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
D.天圣年间的学者依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来写文章,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苏舜钦与苏才翁、穆参军创作古歌诗、杂文,与流俗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
(2)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5.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