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讳琅,号琢公。曾以《边患宜靖疏》请进剿台岛。康熙二十年,上以鲸穴未捣,终为边患,特命公专征。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以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由铜山进发,直抵澎湖。

澎湖为台湾门户,故贼之精锐悉在焉。刘国轩简练精兵,蜂拥于牛心湾等处,贼舟星罗棋布。公令大小战船于风蓬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焚杀过当。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流急分散,贼艘复合齐攻。公自将船冲突,杀退贼艅救出,暂收八罩驻泊。爰于二十二日与各营誓师,分为八股,每股七舟,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

澎湖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郑克塽决计求降,时七月二十七日也。

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公底成厥绩,宣威绝徼。稽古开拓元勋,诚不愧云。

(节选自《台湾府志·靖海侯施公记》,有删改)

材料二: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言:“明季,台岛土番杂处,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不下万人。崇祯元年,红毛联结土番,渐作边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传及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臣思海氛靖,台岛断不可弃。”疏入,上命允行。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列传》,有删改)

注:①刘国轩,掌控台岛军权。②牛心湾、八罩,均是地名。③郑克塽,郑成功之孙。④红毛,指荷兰殖民者。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以夹A板船之精坚B沿海诸省断难安然C无虞D至时E复勤F师远征G恐H未易见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户,文中没有用其本义,而是用以比喻出入必经的要地,点明澎湖对台岛的重要性。
B.“星罗棋布”的“星”“棋”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相同。
C.“自将船冲突”,指施琅率领船队冲袭敌船,“将”与下文“自统一股”的“统”意义相近。
D.既,文中指“已经”,与《种树郭橐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的“既”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调兵有方,指挥若定。他亲临战场前线,统率将士作战,最终取得大捷。在澎湖一役中,敌人舟焚兵败,主帅刘国轩更是仓皇败逃。
B.材料一开篇写施琅挑选精练勇锐的士卒,不断操练,积极筹备收复台岛的军务,材料二引述施琅的原话,体现出其对明末以来的台岛境况颇有了解。
C.施琅运筹精当,对敌军施以招抚,收服人心,分化敌众,降卒称其恩同再造;他深谋远虑,他认为台岛关乎沿海诸省安危,其献言获君主批准。
D.两篇材料分别展现了施琅为收复台岛所做的贡献:他既率兵冲锋破浪,让贼众解体求降;又在朝会上与“弃其地者”争辩,主张“台岛断不可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
(2)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
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施琅劝说清廷不可放弃台岛疆土的理由。
昨日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

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腊月A陈B王之C汝阴D还至E下城父F其御庄贾G杀H以降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暂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不同。
D.相与,文中指共同、一齐之意,与《饮酒》中“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荥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
(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5.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实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进士,选庶吉士。自陈才薄亲老气教职,不许。授金华府同知。金华旱,多赋,民至子女偿之,实疏请得免,又赎还子女。以母丧归庐墓三年服除,迁顺天府治中。景泰中,以荐入翰林修书。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书未成,以三考满,迁南雄知府。未数月,有中官使岭外,将至,遣卒先觇供张。不办,实又不假色词。卒怒,还告。明日,从中使入驿,与诸从骑弓剑列左右。群僚庭参毕留实诘辱之。而南雄民从驿门外望见,竞趋入翼蔽。实出,中使相视惊愕,徐问实所以得民状,欲召实之,实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中使惧,急遣骑驰奏,诬实毁敕,大不敬,冀以抵罪。然实未尝先言也。既闻,逮下诏狱。实从狱中上书,言:“臣从官三十年,未尝以妻子自随,餐粗衣,为国家爱养小民,不忍劳费之。以是触忤天使,无所逃罪。”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瘐死狱中

实性廉介,不取民一钱。民有馈鹅者,实不受,民委之去,实纵鹅门外,恣其所之。将去金华时,体无完衣。寒剧,至不可忍,则货民毳舄以行。历数里而霁,裹而之邮亭,以畀其民。公暇读书,即肩舆中手一编不辍。中夜有得,蹴童子燃灯起书。殁后,南雄人哀而祀之。

(节选自《明史稿·刘实传》)

材料二:

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无所主,则见利易动。盍思人生贫富,固有定分,越分过取,此有所得,彼必有亏。况明有三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独不可一毫妄取。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以善其后。故为官者当以廉为先,而能廉者必深知分定之说。

(节选自《州县提纲·洁已》)

【注】①供张:供给陈设。②毳舄(cuì xì):以鸟兽细毛做成的鞋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览A书B意稍C解D而中官E交谮F之G竟瘐H死狱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逋,文中指欠交、拖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B.谢,文中指谢罪、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C.敝,文中指破旧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识,文中指做标记,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实以才疏、亲老为由向朝廷求任教官职务,未被应允,后任职金华时为受灾百姓向朝廷上书,使当地免除赋税。
B.刘实不愿巴结出使宦官受到羞辱,南雄百姓见此情景,争相保护刘实。宦官大为惊讶,于是向百姓询问他得民心的原因。
C.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宦官得知消息,抢先上奏诬陷刘实,皇帝不明就里,命人逮捕刘实,将他关进诏狱。
D.刘实勤奋好学。他闲暇时间读书,就是在轿子中也看书不止,半夜有了心得体会也要命人点灯,起床记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2)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以善其后。
5.为官者为什么要“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生而警敏。嘉靖壬午,领乡荐,计偕入京师。时《传习录》始出,时熙一见,辄自省叹曰:道不在是耶?自是,深信潜体,毅然以圣贤为己任。常以不及师事文成为恨,且曰: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受学于文成之门人刘时川。尊信师门良知之说。

②未几,升户部主事,榷税浒墅关,一介不取。寻以母老乞养。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郡守或以官地遗之,谢不受。后进有来学者,辄喜动眉宇,与之言,终日不倦。陕洛间闻其风,担簦而至者百数十人,学者称为西川先生

③尝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④野史氏曰:阳明之致知,孔子之致知也。紫阳之穷理,孔子之穷理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共偕大道而为友,奚不可?由也不尝不于夫子乎?夫子虽之,未尝不重其人曰:志意不立,子路侍。何至以朱、陆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

(选自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理学》)

材料二:

①尤时熙榷浒墅税,一意便民。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代者曰:此非抗君者耶?先生曰:吾侪论人惟其贤耳。

(选自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

【注】①计偕,指入京参加会试。②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心学代表人物。其学说与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不同,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③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④紫阳,指朱熹。⑤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下文的朱、王指的是朱熹和王阳明。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是心学代表人物。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由也不尝不于夫子乎?(     )             (2)夫子虽(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可以此面质(     )
A.当面询问              B.当面对质                    C.当面验证                    D.当面质疑
(2)聚讼于生前(     )
A.聚集诉讼              B.辨析异同                    C.争论不休                    D.争辩对错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
4.为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
能 翻 前 人 案 始 能 得 前 人 意 若 不 得 其 意 而 务 为 纷 更 是 妄 也
5.在学习史传文的笔法时,有同学觉得,材料二叙事详备,故应纳入材料一。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昨日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

②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建武初,为南康王侍郎。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于是凭势互相通进,人君之务,粗为繁密。嵘乃上书言:“古者明君,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书奏,上不,谓太中大夫顾暠曰:“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答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上不顾而他言。

③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未能尽改前弊。……

④衡阳王元简出守会稽,引为宁朔记室,专掌文翰。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令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迁西中郎晋安王记室。

⑤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顷之卒官。

(选自《南史·钟嵘传》)

[注]①纲目:法网,法度。②取决诏敕:依靠诏书敕令来处理事务。 ③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开国功臣,文学家。钟嵘(466-518),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歌评论《诗品》。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国子生,《周易》(     )     (2)书奏,上不(     )
2.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莫不争自启闻     
A.启发       B.听见        C.禀报        D.通知
(2)才颁政,量能授职(     
A.估量       B.准则        C.管理        D.消灭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
4.请用“/”给画线部分断句(超过或少于三处不得分)。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
5.分析第②段“上不顾而他言”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钟嵘对沈约的评价,并概括钟嵘的性格特点。
昨日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屯留路公传

[明]申时行

①路公者,名琼,潞之屯留人。公生魁梧,智略辐凑。居众中,议论捷出,如矢激刃解,纷纠立断。闻其言即至倔强无不洒然屈服者,里中固严重之。

②成化末,大盗王弘起燕赵,势张甚。至屯留,益杀吏民,民振恐。公叹曰:嗟夫!贼乃蜂起乌合,操耰耝矜斗千里而莫之谁何,彼谓秦无人哉!即诣令请授甲,愿破贼,百姓。令壮而许之。乃募邑中敢死士得数百人,讽以大义,人人争踊跃。公为设方略,率兵尾贼至余吾。贼方食,公从后急击,大破之。令上其功,厚赐金帛,谢不受。乃署为阴阳训术,稍益属任之。县有疑事辄就公亭质,间使城垣、学校诸工。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

③正德中,巨璫何庆恃瑾骄恣,大为奸利。当过屯留,公受令指,诸境。从容进曰:侧闻公义甚高,屯留令拥箒襒席日夜具以劳,下执事惟公之所命之。虽然,屯留小邑也,未尝见天子贵人,悉索敝赋不足充藁食,愿左右无惊邑中。庆欣然为之敛戢。

④公急人之困甚于己。前县令张鹏坐事斥,贫不能自还。公为倡邑人共治槖中装,直数百金。令公入骨髓,戒子孙无忘路某,路某活我”。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

⑤路之先不显,公之孙王道举进士,历仕有声绩,今为光禄卿。以新天子恩泽,诏赠公官如其孙,而路氏始大。然士大夫称路氏世德,皆本于公。

【注释】①巨璫:有权势的宦官。瑾:指明代权擅天下的宦官刘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间使城垣、学校诸工(          )       (2)令公入骨髓(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愿破贼,百姓(     )
A.告诫            B.告别             C.告慰             D.避开
(2)公受令指,诸境(     )
A.拒绝            B.预测             C.考察             D.迎接
3.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
5.请结合第③段中路琼说的话,分析何庆欣然接受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提及路琼的孙子路王道的作用。
昨日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中详符六年,首领指挥使蒙但挈族来归,徙于桂州。九年,数寇宜、融州界,转运使俞献可言:知宜州董元己不善抚,昨蛮人饥,来质餱粮,公纵主者克剥概量;及求入贡,复骤沮其意:遂使忿恚为乱。诏出元己,遂遣潭州都监季守睿代元己招抚,群蛮拒命,侵掠不已。献可请以本道澄海军及募丁壮进讨,乃诏益以潭州兵五千人,命东染院使、平州刺史曹克明为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内殿崇班王文庆、阁门祗候马玉、内供奉官杨守珍等为都监。上犹以蛮夷异类,攻剽常理,不足以剿绝。又意其道险难进师,第令克明、献可设方略摄其酋首,索所钞生口,因而抚之。克明、献可上言:蛮人去冬寇天河,今又钞融州厢阳诸砦,剽劫居民,害巡检樊明,累依宣旨诏谕,曾不悛革,臣请便宜掩击。从之。

克明乃与守珍领兵入樟岭路,文庆、玉趋宜州西路,又令宜、桂都巡检程化鹏取樟岭古牢隘路会合。化鹏遇蛮于上房两水口,击破之。文庆、玉至如门团,为蛮所扼,不能进。克明、守珍乃过横溪恩德砦,召山獠向导,开路进师。蛮依篁竹间,时出战斗,辄败走。旬余上黄泥岭杉木隘路溪谷险邃蛮据要害以拒官军,自辰至午,大溃。其党遂过霸苑抵帚洞,乃入中房前村。克明等顿兵下砦,中夕,群蛮大哗噪,击钲鼓,攻砦甚急,出兵击之,伤杀颇众,因纵火焚其庐室积聚,自此恐惧,窜入山谷。又缘龙江南岸而东,至昏暮,过石峡隘险,士不并行。蛮复连弩北岸,克明遣猛士步涉与斗,至即退走,砦于下房博贺村,克明设伏砦外。其夜,蛮众大集,遇伏发,内外合击,追斩殆尽。乘胜搜山,悉得马牛享士卒。

克明等知其穷蹙,乃晓谕恩信,许以改过,于是酋帅蒙承贵等面缚诣军自首,克明厚加犒宴,且数责之,皆俯伏谢罪。及闻诏旨赦令勿杀,莫不泣下,北望称万岁。上以夷性无厌,习知朝廷多释其罪,故急则来归,缓则叛去,切诏克明等谕以悉还所掠汉口、资畜,即许要盟。承贵等感悦奉诏,乃歃猫血立誓,自言奴山摧倒,龙江西流,不敢复叛。克明等师还,宜州蛮人纳器甲凡五千数,愿迁处汉地者七百余口,诏分置广西及荆湖州军,给以田粮。凡立功使臣将士迁补、赐赍者千八百一十六人。承贵因请改州县名,以固归顺之意。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宁县。自是间岁朝贡,不复为边患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五十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旬A余B上黄泥岭杉木C隘路D溪谷E险邃F蛮G据要害H以拒官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绥,是会意字,“条”表示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本义“藉以登车的绳索”,文中是安抚之意。
B.概量,概和斗斛等量器。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文中“概量”由“喻指衡量事物的标准”引申为“数量”。
C.面缚,当面捆绑,表示投降。古代战败投降还有“面缚舆榇”“面缚衔璧”“肉袒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等。
D.汉口,文中是“汉族人口”之意。在宋代,归还其所掠汉族人口成为西南地区各部族取得向宋朝贡权的先决条件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州知州董元己缺乏政治智慧。他在宜州任上纵使主事者克扣蛮人干粮,又突然阻挠蛮人向朝廷进贡,致使其恼怒叛乱,屡次进犯宜州和融州地界。
B.蛮人怙恶不悛。进犯天河,之后又劫掠融州厢阳各寨,不仅抢劫百姓,还杀害了巡枪樊明,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曹克明决定袭击冲杀之。
C.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曹克明和都监杨守珍领军越过横溪恩德寨后,招募当地獠人作向导,开路进军。蛮人隐藏在簋竹里,相机而战,最终败逃。
D.在平定南蛮叛乱之后,蛮人奉诏感悦,歃血立誓,声称纵使“奴山摧倒,龙江西流”,也不敢再叛乱。蒙承贵还自请改州县之名来表明其归顺之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令克明、献可设方略摄其酋首,索所钞生口,因而抚之。
(2)凡立功使臣将士迁补、赐赍者千八百一十六人。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谏诤之直,人君之所不乐也。以其所不乐而欲夺其所乐,此人臣之进谏所以每患其难入也。然则进谏之道将奈何?曰: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祸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论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举天宝之乱,而不能敬宗骊山之行;举台城之围,而不能解宪宗佛骨之惑。岂非徒以祸戒之,而未尝以理论之耶?论朝会之礼,而不能止庄公之观社;论律吕之本,而不能已景王之铸钟。岂非徒以理论之,而未尝以心悟之耶?盖祸固可使人畏,然遇骄慢而不畏者,则吾说穷矣;理固可使人信,然遇昏惑而不信者,则吾说穷矣。臧僖伯之谏隐公,先之以不轨不物之祸,次之以蒐狩治兵之理,其言深切著明,可使人畏,可使人信,然讫不能隐公观鱼之辕者,殆未尝以心悟之也。彼隐公之心方溺于观鱼之乐虽有显祸将不暇顾虽有至理将不暇信。僖伯无以开其心,而徒欲夺其乐,亦疎矣。吾尝论之:人君之游宴,畏人之言而止者,是特不敢为,而未知其不当为也;信人之言而止者,知其不当为,而未知其不足为也。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隐公之心B方C溺D于观鱼之乐E虽有显祸F将不暇顾G虽有至理H将不暇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事,文中指祭祀与军事,《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即是此意。
B.辍,停止,中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
C.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代指音律、乐律,也喻指准则、标准。文中指音律、乐律。
D.回,回转,掉转,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的“回”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前往棠邑观鱼,是因为国君一举一动要遵循法度准则,做好臣民的表率,否则将导致乱政。
B.面对臧僖伯的直言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远离国都前往棠邑,“吾将略地焉”形象地揭示出其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
C.进谏因“公将如棠观鱼”而起,但谏辞中对此事没有具体触及,表明臧僖伯进谏的重点在守礼之理而不在具体事件。
D.吕祖谦认为臧僖伯的谏言层层推进,深刻恳切,显著明白,但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
(2)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5.关于“进谏之道”,吕祖谦有怎样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馀辈。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魏人。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栗。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众皆拜伏。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

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酋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

(《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

材料二: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乃缮城积粟,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

夏六月,帝苦海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新得A天下B诸侯不过遣子弟C将佐D入贡E惟高季兴F身自入朝G当褒赏H以劝来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不诛以谢魏”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谢”词义相同。
B.“王缓带轻裘而进”中的“缓带轻裘”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中“函”字用法相同。
C.“亲董师徒”中的“董”与《谏太宗十思疏》“董之以严刑”中“董”词义不同。
D.“以印节见推”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李存勖平定魏州之乱时,能审时而为,宽严相济,斩杀了前来投降的张彦及其同伙,又收服了战斗力很强的银枪效节军。
B.晋王李存勖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在和契丹作战时,他奋力冲战,以少胜多,突破敌人包围,一直将契丹军追到易州。
C.高季兴在洛阳时对庄宗左右的伶宦贪婪索求财物的行为感到愤怒,他离开时对新朝的统治表示了担忧,并开始战守之备。
D.庄宗李存勖苦于盛暑湿热下令让允平建宫殿,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崇韬劝谏庄宗等到丰年再建,但他没有听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释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材料二揭示了其灭亡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也。故有”“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不结子弟,则谒主书。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帐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5.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