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意思不同。
C.殆,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的“殆”意思不同。
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2)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5.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射猛兽于苑内,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直来马。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太宗拔剑断豕,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

张玄素,贞观初,太宗闻其名,召见,访理道。玄素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缪既多,不亡何待?太宗深纳之。

太宗幸九成宫,还京,有宫人憩津川县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太宗闻之,怒曰:威福岂由靖等?何为礼靖等而轻我宫人!即令按验津川官属。魏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又靖等出外,官吏做阙庭法式朝觐,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参承。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问。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第二》,有删改)

文本二: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明蔽于骄妒之人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明暗第六》,有删改)

【注】上将:指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唐高祖曾封他为天策上将,位高于三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务A隐B藏C已D而E断F百G僚H隔I捐J疏K贱L而M信N赵高O是P以Q听R塞S于T贵重U之臣V明W蔽X于Y骄妒Z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来冲马”中的“冲”字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冲”字意思不同。
B.“顾而笑曰”中的“顾”字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意思不同。
C.“访以理道”中的“以”字与《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不合参承”中的“合”字与《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的“合”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怕公猪伤害唐太宗,唐太宗却以过去自己当天策工将时击贼的威风来笑问唐俭“何惧之甚”。
B.唐太宗对津川县官在处理宫女与李靖等大臣住宿问题时的做法非常不满,并欲按验津川县属官。
C.王符在论说时,援引尧舜时期和秦二世时期的例子,意在强调君主应该广泛听取采纳臣子的意见。
D.在王符看来,国君应该适当听取那些地位低贱之人的观点,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2)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
5.文本二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但其实臣子的劝谏也很重要,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毂结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蒙毂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毂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跬,田六百畛。蒙觳怒曰:‘毂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若君王诚好贤,此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摘编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

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

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为秦使齐,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跬。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摘编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无君:指不得仕。②无冒:指子孙不在显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相楚A而攻魏B破军杀将C功D莫大焉E冠之上F不可G以H加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B.“以忧社稷者乎”与“余岂虑无君乎”都使用了疑问语气词“乎”,但用法并不相同。
C.适,文中是恰好的意思。与成语“适当其冲”“适逢其会”中的“适”字含义都相同。
D.“蛇固无足”与“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是为国家安危而忧虑的臣子。
B.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毂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C.莫敖子华追叙楚灵王的故事,指出君王的行为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劝谏楚威王应“好贤”而“致之”。
D.为楚国冲锋陷阵的将士,按楚国军功法,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蛙玉的赏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
(2)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5.昭阳将军是否符合楚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槽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王曰:“善哉!请无攻宋。”

(节选自《战国策·宋策》)

材料二: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洗洗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违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盗起而不知御A民B困而不知救C吏D奸而不知禁E坐F糜G廪粟而不知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量词,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思相同。
B.“若所市于人者”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
C.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古代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用来形容平民的衣着。
D.孙吴,指孙权和吴起,在此代指能够保卫家国、智勇双全、武力高强、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宋国无罪,不应受到攻打,他诱使公输般说出“义不杀王”的道德准绳,然后揭路公输般在道义上的自相矛盾,使其信服攻宋无义。
B.楚国土地广阔,物产富饶,而宋国既没有雉、兔、鲋、鱼,也没有较好的木材,如果楚国派臣僚攻打宋国,就同犯偷窃病的人性质是一样的
C.面对“我”的责问,“卖果者”笑着解释,他认为卖果是自己谋生手段,自己并没有骗人,而世上骗人的事很多,只不过“我”没有去联想。
D.“卖果者”觉得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文臣,虽然气宇轩昂,很像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们不能像伊尹、皋陶一样建功立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5.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解。
2023-09-28更新 | 35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府藏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材料二:

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以致各省库藏空虚水旱灾伤视民之死而不能赈两广用兵供饷百出而不能支是国用未充而元气已耗矣。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节选自张居正《陈六事疏》,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致各省库藏空A虚B水旱灾伤视C民之死而不能赈D两广用兵供饷百E出而不能支F是国G用未充而元气已H耗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即后文所说的管子,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后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B.府藏,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叫“府”,贮藏财物的仓库叫“藏”,文中泛指仓库。
C.病,文中是“劳苦,困苦”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的“病”的用法相同。
D.克,是“能够”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认为先君桓公的显赫功业有赖于管仲的辅佐,他希望晏子辅佐自己成就同等功业。
B.晏子打破了景公的美梦,劝谏景公想要“彰先君之功烈”,就要像先君一样选贤任能、勤政爱民。
C.张居正认为目前国用不足,与皇帝即位的第一年国家减税一半,边防开支大,百姓穷苦无力缴税有关。
D.晏子和张居正都很会把控对话的节奏,先理性分析国情,再赞扬当今国君好的行为,最后提出具体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2)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
5.晏子和张居正在劝谏君主时都表达了民安则国强的主张,他们的对民政策分别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感A慨自B立C未冠D监E彭州F兵G有老H成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
C.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
D.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5.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义。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干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于齐。如田子方、吴起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2】,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3】。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4】,故诸博士未有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取材于《汉书· 儒林传》)

注释:【1】幽、厉:周幽王、周厉王。【2】委质:归附。【3】刑名:名与实,特指战国时主张循名责实的学派。刑,通“形”。【4】黄老:黄帝与老子,这里指道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乐则韶舞                                      法:使……为法则
B.子贡于齐                                          终: 生命终结,去世
C.其事微浅                                          至:极,最
D.文学儒者以百数                                延:招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雅、颂各得其                                   善推其为而已矣
B.巍巍!其有成功也                            舞雩
C.知我者天乎                                     皆出于此乎
D.为奉常                                             不如善遇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圣德遭季世
孔子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却遭逢衰败的时代
B.以学显于当世
孟子、荀子等人在当时凭所持学说而声名显扬
C.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叔孙通没有时间顾及兴办学校的事情
D.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天下学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钻研儒学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幽王、周厉王统治时期,六艺之学没能得到推崇。
B.孔子的好学精神是他能够将儒学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C.吴起能够成为君王的老师,体现了儒者的影响力之大。
D.鲁国儒士愿意归附陈涉的原因是他出身卑微却能称王。
5.请简述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
2023-08-14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癸卯,天未明,(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走,贼执元衡马行十余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又入通化坊击裴度,伤其首,坠沟中。毡帽厚,得不死。傔人王义自后抱贼大呼,贼断义臂而。京城大骇。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张弦露刃以卫之,所过坊门呵索甚严。朝士未晓不敢出门。上或御殿久之,班犹未齐。贼遗纸于金吾及府、县,曰: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故捕贼者不敢甚急。兵部侍郎许孟容见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因涕泣。又诣中书挥涕言:请奏起裴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戊申,诏中外所在搜捕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者,举族诛之。于是京城大索,公卿家有复壁、重橑者皆索之。成德军进奏院有恒州卒张晏等数人,行止无状,众多疑之。庚戌,神策将军王士则等告王承宗遣晏等杀元衡。吏捕得晏等八人,命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鞫之。癸亥,诏以王承宗前后三表出示百僚,议其罪。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戊辰,斩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客竞潜匿亡去。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本道人杂沓往来,吏不敢诘。时淮西兵犯东畿,防御兵悉屯伊阙。师道潜内兵于院中,至数十百人。谋焚宫阙,纵兵杀掠,已烹牛飨士。明日,将发,其小卒诣留守吕元膺告变,元膺亟追伊阙兵围之。贼众突出,防御兵踵其后,不敢迫。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是时都城震骇,留守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诏中外A所在B搜捕C获贼者D赏E钱万缗F官五品G敢庇匿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毡帽厚”与“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度”含义不同。
B.“贼断义臂而去”与“彭泽去家百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C.金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巡行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
D.“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与“至于颠覆”(《六国论》)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客在天未亮的时候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虽然裴度幸免于难,但可以看出行凶者计划周密,目标明确。
B.刺客杀了人,后来还敢在金吾卫和府、县留下字条威胁官吏,让官吏不敢追捕得太急,表现了刺客的嚣张。
C.兵部侍郎许孟容拜见皇上时表达了对宰相武元衡遇刺的愤怒,并在朝堂上向皇上举荐了裴度接任宰相一职。
D.神策将军王士则等人举报王承宗派张晏等谋害武元衡,官吏便抓捕了张晏等相关嫌疑人,命裴武陈中师进行审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
(2)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5.有人认为武元衡遇刺案的主谋应该是李师道,请结合全文说明这种说法的依据。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5.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