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其。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韦B贤C之D任E以F为G郎H李I斯J因KL得M说N秦O王P秦Q王R乃S拜T斯U为V长W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楚王不足事”与《过秦论》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字含义不同。
B.“会庄襄王卒”与《苏武传》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字含义相同。
C.“竟并天下“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的“并”字含义相同。
D.四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向荀子学成治国之道后,决定去秦国辅佐秦王,后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显示出了李斯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
B.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暗中派谋士去诸侯各国游说,对各国名士用丰厚的财物进行收买,收买不了的就将其杀掉。
C.秦王不分封尺寸的土地,也不立自己的儿子兄弟为王,没有将功臣封为诸侯,其用意就是想使国家今后没有战乱的忧患。
D.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谏要学习古代才能统治长久,并说周青臣等人当面奉承是加重皇帝的过错,秦始皇却让他去和丞相商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2)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在哪些事情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2024-04-1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辛丑,嗣源乞至东京朝觐,不许。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有删减)

材料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有删减)


【注】①矧:况且,何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以雄图A而起B河汾C以力战D而平E汴洛F家仇既雪G国祚H中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丙酉,后一位是戊酉,可纪年也可纪日,文中用于纪日。
B.东京,指后唐陪都开封,后唐京都在洛阳,因东京在其东方,故当时称开封为东京。
C.籍,文中指账簿、簿册,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不同。
D.牝鸡司晨,文中比喻刘后窃权乱政,其中的“司”与“司机”中的“司”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为了自家的便利,私自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从珂,致使庄宗大怒,于是将李从珂降职,还拒绝答应李嗣源的觐见请求。
B.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并且将此意告诉了魏王李继岌,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这也为他后来遭宦官陷害埋下了祸根。
C.蜀中盗贼四起,主动留下除患的郭崇韬遭到了众人的合伙陷害,庄宗听信谗言,先是愤愤不平,后愤怒不已,对他动了杀心。
D.材料二认为,庄宗的灭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骄奢、淫逸,加之伶人扰乱朝纲、后宫乱政等等,都可作为对后世的警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2)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
5.对于庄宗亡国一事,材料二提出了“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疑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他亡国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院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隗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间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侠轻战。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材料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愍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唤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愍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载。乐毅于是并护、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古之君A人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C三年D不能E得F涓H人言于君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意为丰厚的礼物、丰厚的钱财,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币”相同。
B.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连同韩、魏二国,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家,逐步瓜分晋国成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C.“燕昭王”的“昭”字,从日,为明亮之意,“昭”是谥号,意在赞美昭王才德高功业显。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
D.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的军事、外交策略。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或齐国兼并弱国,合纵代表人物主要是苏秦。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燕国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下士,先拜郭隗为师,随后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折节下士、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小侍臣为国君高价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贤须心诚,重用贤臣,贤士争赴”的道理,兼而表达了自己欲辅佐燕昭王的想法。
D.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出使者联合赵、楚、魏等国,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统率五国军队,一举打败了齐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5.燕昭王最终能够“兴燕破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4-01-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绳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伴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于悒。

(节选自《史记评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括出A锐卒B自搏C战D秦军E射杀F下赵括G数十万之众H遂降秦I秦悉坑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暗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中的“阴”词义不相同。
B.且,又,与列御寇《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中的“且”词义不相同。
C.拜,授予官职,与成语“甘拜下风”“拜将封侯”中的“拜”词义都相同。
D.但,只,与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屡遭取代。孝成王、悼襄王都误信了秦国的间谍,让赵括取代廉颇,导致长平之败;让乐乘取代廉颇,致使廉颇出走。
B.廉颇颇有谋略。赵王不想与秦王会面,廉颇认为应该去,但在出发前,为断绝秦国奢望,他建议三十日未回就立太子为王。
C.廉颇军功显著。他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凭勇武闻名诸侯,历经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曾率军打败过齐国和燕国。
D.廉颇遭人嫉恨。廉颇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却被仇人郭开贿赂的使者诋毁,致使赵王误认为廉颇已年老,不再召他回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因以括为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2)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5.《史记评林》是如何评价廉颇的?请简要概括。
2024-01-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文本二:

晋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唐·张怀璀《书断·王羲之》,有删减)

【注】①张芝,字伯英,善草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羲A之B年C十D三E尝F谒G周H顗I顗J察K而L异M之N于O是P始Q知R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志,指志趣相同的人,其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意思不相同。
B.申,文中指申述,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意思相同。
C.祝版,古代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文中指朝廷祭祀前要更换上王羲之书写的祭文。
D.入木三分,文中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笔力强劲,后也借喻指人见解、议论的深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朝廷公卿都器重王羲之,频频召他为官,但他没有朝中任职想法,又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故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
B.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以此写信劝诫与桓温不和的殷浩,当殷浩欲北伐时他又写信劝阻,但两次都遭到拒绝。
C.王羲之擅长多种书法字体,比如写在门生家几案上的是真草各半,答庾亮的书信是章草,《兰亭序》和《黄庭经》也属不同书体。
D.少年时期,王羲之就偷偷阅读父亲珍藏的前代书法秘籍,父亲发现后就很高兴地马上传授给他,让他的书法短期之内就大有长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2)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5.王羲之在书法方面赢得了哪些“美誉”和珍视?请结合两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27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娇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三处,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A群臣莫及常B谓之国老C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D每屈意从之E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F坠而马惊不能止G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B.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C.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工作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殡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高宗和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史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5.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2023-12-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老子修道德A其学B以自隐无名C为务D居周E久之F见周G之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5.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2023-10-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5.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自B天C地D之E辟F民G人H之I治J为K人L臣M之N功O者P谁Q有R厚S于T安U平V君W者X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臣固知王不若也”与“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这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在貂勃的帮助下,田单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5.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