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指如果、假如,与《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若是”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吕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
5.材料二中,慕容恪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对吕护采用速战策略?请简要说明。
2024-04-08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2.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弹劾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语义不同。
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B.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2024-04-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名定字。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李白曾游历并州,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表明他蔑视权贵的性格。
D.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杜甫的《赠李白》。“飞扬跋扈”在此处的意思是“不守常规,狂放不羁”。试结合文章分析李白的狂放不羁之处。
2024-03-2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 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
攻城A数月不下B闻C魏救D将至E众F请发G为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指宋文帝的年号。文中“元嘉二十六年”是年号纪年法,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纪年方法不同。
B.文中“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与《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中的“明年”含义相同。
C.鞞鼓,古代用于祀神之鼓或军中所用之鼓。文中“鞞鼓”应为军中所用之鼓,与《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社鼓”的作用不同。
D.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想要北伐,群臣争相逢迎讨好,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后,王玄谟退兵逃走,伤亡惨重。到达瓜步后,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渡过长江后,建康城内震惊恐惧。
D.宋文帝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计划用毒酒毒死魏国人,但没有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
(2)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
5.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融幼有异才。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融年十余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投褒。遇褒出,时融年十六,俭以其少不告也。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后事泄,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兄弟争死,融由是名震远近,为后进冠盖。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承黄巾残破之后,修复城邑,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是时天下草创,融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选自《三国志》卷十三注,有删节)

【注】①黄巾: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②海岱:海指北海,岱指泰山。③太祖:指曹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B.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C.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D.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向他问礼。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吏,也指超群出众。文中指孔融被任官。
C.庠序,商周时地方学校名,后泛指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谨庠序之教”。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来警示民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融幼时机智敏捷。他在拜访李膺时说孔李两家世代交谊深厚,得到众人的称赞。
B.孔融主动藏匿哥哥的老朋友张俭,事情败露被捉后,与哥哥争死,由此名声大振。
C.孔融在任职期间面对因战乱造成的残破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恢复社会秩序。
D.孔融礼贤下士,非常器重高密的郑玄,与他一起谈论国事,商讨政令,并加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
(2)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2024-03-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5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部将黄盖等人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材料二:

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三:

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注]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注]先主:指刘备。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瑜部将A黄盖等人乃取蒙冲斗舰B数十艘C实D以薪草E膏油F灌其G中H裹以帷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被。与《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为”意思不同。
B.因:趁机。与《梦游天绷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不同。
C.乃:于是,连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
D.妻子;妻子和儿女。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与孙权达成联合抗曹的协议,才有了后来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对抗曹军。
B.黄盖等人对船只做好伪装,然后送书信给曹操假说想要投降,曹军中的官吏兵士信以为真,认为黄盖来投降。
C.材料二中记载曹操南征非常顺利,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一路南逃,到赤壁之战时曹操才遭遇不利。
D.曹操征讨刘表时,诸葛亮劝刘备应趁机占领荆州。刘备心怀不忍,因此赢得了荆州所有人的民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5.三则材料对赤壁之战记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椿奉辞于华林园,帝下御座执手流泪曰:“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切。”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群公百僚饯于城西张方桥,行路观者,莫不称叹。椿临行,诫子孙曰:

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自尔至今,二千石、方伯不绝,禄恤甚多。北都时,朝法严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职:兄在高祖左右,吾与(杨)津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间传言构间者。吾兄弟自相诫曰:“今二圣近臣,居母子间难,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纵被嗔责,勿轻言。”十余年中,不尝言一人罪过。时大被嫌责,答曰:“臣等非不闻人语,正恐不审,仰误圣听,以是不敢言。”于后终以不言。蒙责及二圣间言语,终不敢辄尔传通。太和二十一年,吾从济州来朝,在清徽堂豫宴。高祖谓诸贵曰:“北京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和朕母子者,唯杨播兄弟。”遂举爵赐兄及我酒汝等脱若万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

吾自惟文武才艺、门望姻援不胜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书,四历九卿,十为刺史,津今复为司空者,正由忠谨慎口,不尝论人之过,无贵无贱,待之以礼,以是故至此耳。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礼节,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吾今年七十五,自惟气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满足之议,为一门法耳,非是苟求千载之名。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终无恨矣。

(节选自《北史·杨椿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遂举爵赐A兄及我B酒C汝等脱若D万一蒙E明主知遇F宜深慎言语G不可轻论H人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据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B.忝,常用作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与“忝列门墙”中的“忝”意思相同。
C.刺史,古代官职名,西汉武帝时期设立,察问郡县,履行监察职责,官阶低于郡守。
D.始,才、刚刚,与姚鼐《登泰山记》“余始循以入,道少半”中的“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椿辞官归家,皇帝非常不舍,赏其绢布,派羽林军护送,还与群臣在城西为其饯行,足见对他的重视。
B.杨椿兄弟三人担任内职时,言语谨慎,既没有遵从口敕密列他人过错,也没在皇帝和太后间挑拨是非。
C.清徽堂宴会上,高祖对杨椿兄弟大加赞赏,认为唯有他们能够维护自己与太后之间的关系,难能可贵。
D.杨椿虽然文武才艺、门望姻援等不如他人,但却凭借自己的品行获得了皇上的认可,同时赢得了声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非不闻人语,正恐不审,仰误圣听,以是不敢言。
(2)汝等若能存礼节,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
5.杨椿对子孙后人提出哪些要求?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024-03-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征东大将军晋王(苻)柳遣参军阎负、梁殊使于凉,以书说凉王玄靓。负、殊至姑臧,张瓘见之曰:我,晋臣也;臣无境外之交,二君何以来辱?负、殊曰:晋王与君邻藩,虽山河阻绝,风通道会,故来修好,君何怪焉!曰:吾尽忠事晋,于今六世矣。若与苻征东通使是上违先君之志下隳士民之节其可乎!负、殊曰:晋室衰微,坠失天命,固已久矣;是以凉之二王北面二赵,唯知机也。今大秦威德方盛,凉王若欲自河右,则非秦之敌;欲以小事大,则曷若舍晋事秦,长保福禄乎!曰:中州好食言,向者石氏使车适返,而戎骑已至,吾不敢信也。负、殊曰:自古帝王居中州者,政化各殊,赵为奸诈,秦敦信义,岂得一概待之乎!张先、杨初皆阻兵不服,先帝讨而擒之,赦其罪戾,宠以爵秩,固非石氏之比也。曰:必如君言,秦之威德无敌,何不先取江南,则天下尽为秦有,征东何辱命焉!负、殊曰:江南文身之俗,道污先叛,化隆后服。主上以为江南必须兵服,河右可以义怀,故遣行人先申大好。若君不达天命,则江南得数年之命,而河右恐非君之土也。曰:我跨据三州,带甲十万,西苞葱岭,东距大河,伐人有余,况于自守,何畏于秦!负、殊曰:贵州山河之固,孰若崤、函?民物之饶,孰若秦、雍?杜洪、张琚,兵强财富,有囊括关中、席卷四海之志,先帝戎旗西指,冰消云散,旬月之间,不觉易主。主上若以贵州不服,赫然奋怒,控弦百万,鼓行而西,未知贵州将何以待之?笑曰:兹事当决之于王,非身所了。负、殊曰:凉王虽英睿夙成,然年在幼冲;君居伊霍之任,国家安危,系君一举耳。惧,乃以玄靓之命遣使称藩于秦。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与A苻征东B通使C是D上违先君E之志F下隳士民G之节H其I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称帝,《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指游泳,两者用法相同。
B.延,延续,延长,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词义不相同。
C.西,意为向西前行,与《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西”词义相同。
D.伊霍,商朝伊尹和西汉霍光的并称,泛指能左右朝政的重臣。文中借以指代张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征东大将军苻柳派遣参军阎负和梁殊出使前凉游说凉王,张瓘以臣下不能和他国之间有交往为由,委婉地表达了拒绝之意。
B.阎负和梁殊认为前凉之前两代国君向赵国称臣是错误选择;当下前秦国力强盛,建议前凉抛弃晋王室而事奉前秦,以求福禄长存。
C.张瓘提出前秦可以先攻取江南,阎负和梁殊阐释了前秦针对江南和黄河以西采取的不同策略,希望前凉能够顺应天命,早日归顺。
D.阎负和梁殊指出凉王玄靓虽然英明睿智,但毕竟年龄幼小,前凉的国家安危,应由张瓘做出决断,最终前凉派遣使者向前秦称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州山河之固,孰若崤、函?
(2)兹事当决之于王,非身所了。
5.面对张瓘“中州好食言”的质疑,阎负和梁殊如何回应?请简要概括。
2024-03-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养于从父兄。念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国成诸贵,亦以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疏奏A宪宗B怒C甚D间E一日F出疏G以示宰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本义指少年时失去父亲,后泛指父母双亡,又引申为单独,在这里指丧父。
B.寻,不久的意思。 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的“寻”意思不同。
C.博士,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教授生徒的官职。
D.“罪愈太重”中的“罪”是惩罚之意,与“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中的“烛”用法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无需别人奖励督促。考中进士之后,先后受到董晋和张建封的赏识和任用。
B.韩愈曾上奏呈递数千言的奏章,皇上不采纳,并大为生气,把他贬为阳山县令,后酌情让他到江陵任职。
C.韩愈自认为有才华,公事烦累还遭受贬官,就作《进学解》开导自己,执政者看到此文,十分同情他。
D.韩愈看到皇帝迎佛骨于宫中供奉,王公百姓也争相奉佛,于是上疏劝谏,遭到皇帝忌恨,最终被贬潮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5.全文围绕韩愈的哪种精神展开记叙?请加以概括。
2024-03-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武德四年八月,大阅兵夔州。时秋潦,涛濑涨恶。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机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萧)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霆不及塞耳,有能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也。”孝恭从之。九月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自往与战,大败还。贼委舟散掠,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即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趋江陵,薄城而营。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或请靖铣将拒战者家赀以赏军,靖曰:“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胁驱以来,藉以拒师,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荆、郢,宜示宽大,以慰其心。”止不。由是江、汉列城争下,南方悉定。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近欢服。

(节选自《新唐书·李靖传》)

材料二

太宗曰:“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顺。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靖曰:“汉光武平赤眉,入贼营中案行,贼曰:‘萧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恶,岂不豫虑哉!臣顷讨突厥,总蕃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扬干,斩一庄贾,亦推赤诚存至公而已矣。陛下过听,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则何敢当。”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新失A荆门B悉锐C拒D我E此救F败之G师H不可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鸟类的总称,与成语“衣冠禽兽”中的“禽”词义相同。
B.籍,指没收,与《赤壁赋》“杯盘狼籍”中的“籍”词义不同。
C.远,指远方的人,与《劝学》“而见者远”中的“远”用法不同。
D.太宗,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发大水,水势暴涨,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等待江水退了才行动,李靖却认为兵贵神速,应趁江水上涨快速到达城下。
B.李靖要求孝恭带领军队驻扎南岸,等待敌人士气衰微才攻打。孝恭没有听从李靖的建议,亲自前往与文士弘作战,果然大败而归。
C.李靖率领先锋军奔向江陵,逼近城池安营扎寨,后来打败萧铣的军队。孝恭的军队继续进攻,萧铣很是害怕,第二天便投降了。
D.李靖在回答唐太宗的问话时,讲述光武帝平定赤眉军后进入赤眉军大营巡行的故事,认为光武帝才是“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委舟散掠,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
(2)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
5.材料二中李靖回答唐太宗时,称自己“推赤诚存至公”。李靖是如何“推赤诚存至公”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2024-03-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