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材料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的括号里。

孔子贤者①所刺讥②皆中③诸侯之疾④今者久留⑤陈、蔡之间⑥诸大夫所设行皆非⑦仲尼之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与“孤家”意思相近,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舜不穷其民力”中的“穷”与“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中的“齐”都属于使动用法。
C.“君子固穷”与“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两句中的“固”含义相同。
D.“一以贯之”与“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以贯之”意义相同,都指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这两处都指将忠恕之道贯穿始终。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直言自己对东野毕驭马驾车技能的评价,鲁定公听了不高兴,认为颜回诬蔑人,三天后的结果却证明颜回的预料是正确的。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后果严重。这在治国理政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因而他高兴起来。
C.孔子被围困后粮食断绝,随从饿得都站不起来,而他照样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相反,子路就感到生气,颇有怨言。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采纳,而自己仍然坚持,能显示君子修养。孔子听了感到很欣慰,说这样可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类以知之?
(2)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5.颜回对孔子的“吾道”有怎样的看法?他们的对话,表现了颜回怎样的优秀品质?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者,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注:①指大夫子椒,指令尹子兰。

(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伯夷叔齐让国A守分B不食C周粟D遂饿而死E岂可复F谓有求于世G而怨望哉?
2.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虎狼之国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③不见省纳,不胜愤懑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⑤信而见疑⑥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⑧为降虏于蛮夷⑨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A.①⑦/②③⑧/④⑥/⑤/⑨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⑨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⑨D.①⑦/②⑤⑨/③④/⑥/⑧
3.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与《小雅》《大雅》均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B.指,同“旨”;“详愚而不言”中的“详”同“佯”,两者用法相同。
C.迩,指距离近,与“迩之事父”(《论语·阳货》)的“迩”词义不同。
D.“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与现代汉语“耳提面命”的意思一样。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遵礼循法,讲究节制,由远及近称引帝喾、齐桓以刺世明德,阐述国家兴衰的规律。
B.屈原恪守忠义,却被群小诬陷,遭遇困窘而心生怨愤,为讽谏君上、排遣郁结而创作《离骚》。
C.王逸认为屈原之死污损了廉洁品德,在他看来,班固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
D.从司马迁和王逸的评价可看出:《离骚》具有文辞简约含蓄隐晦、风格赤诚悠闲和顺的特点。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6.王逸以伍子胥、比干之例赞赏屈原什么品质?

3 . 阅读材料, 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己!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自料【A】以楚【B】当秦【C】未见胜焉【D】内与群臣谋【E】不足【F】恃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赵合从”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天下莫能当也”与“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臣闻治之其未乱”与“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五代史》)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都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从地理、外交等多个角度呈现出不同选择的利与弊。
B.楚国是天下强国,疆域广阔、军力充足、粮食丰裕,国君贤能,足以与秦国抗衡,这是苏秦能够说服楚王的最根本原因。
C.苏秦认为主张连横的人都是想通过割地事秦的方式以求自保,殊不知这实则是奉养仇敌,最终会遭到虎狼之秦带来的祸患。
D.楚威王同意加入合纵联盟,一方面是苏秦的游说让他更加看清其中利弊,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苦心思虑、左右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2)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楚王患之,欲往恐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与太子俱困A于诸侯B而今又倍王C命D而立E其庶子F不宜G乃诈H赴于齐。
2.下列对文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同义。
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现在所说“见谅”中的“见”用法一样。
C.相与,文中指一起,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相与”词义不同。
D.市,文中指做交易,与《齐桓晋文之事》“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市”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怀王,并希望会面;楚怀王接信后,陷入去与不去的矛盾中。
B.对于楚怀王是否前去秦国,昭睢与子兰态度不同,但楚怀王最后听取子兰的意见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封锁了回楚国的路,逃到赵国却不被接纳,于是投奔魏国,最后在魏国被秦人抓回。
D.楚怀王最终在秦国生病去世,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非常哀伤,诸侯国也由此不再尊重秦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
(2)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
5.对于怎样处理楚国太子,齐国臣子提出哪些不同意见?结果如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三:

圣贤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益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

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圣贤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道,则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节选自王安石《禄隐》)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指做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词义不同。
B.蒙,指蒙受,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的“蒙”词义相同。
C.不必,文中指不一定,与现在所说的“你不必焦虑”的“不必”并不一样。
D.固,指固执,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相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连词,表目的,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以”用法相同。
B.而,连词,表转折,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意义不同。
C.为,助词,表疑问语气,与《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的“为”用法不同。
D.之,助词,与《<论语>十二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列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个现象,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表现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开始放浪形骸,在与渔父的对话中,他陈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时坚定地表达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
C.王安石认为越是圣贤就越不会系累于迹,就越能通权达变,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反对墨守成规,坚持推动变法的思想相呼应。
D.王安石巧设譬喻,用水和海的关系阐明“迹”和“道”的关系,这与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扩充四端的说理方法相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5.面对将要投江的屈原,老子会如何劝说?王安石又会如何劝说?请结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劝说的要点。
12-13高三·福建宁德·期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
C.贪相承习为故故:缘故
D.多不与相得得:投合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4.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3)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
2016-11-18更新 | 770次组卷 | 6卷引用: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古代诗歌文言文17练习卷
12-13高三·福建厦门·期末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
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
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 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 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
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 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①致命:致辞。②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③甲:盔甲,代指军队。④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 质:抵押
B.而王且见其诚然也诚:确实
C.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典:恩典
D.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矫:假托
2.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②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③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④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⑤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⑥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⑤
3.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
B.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C.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就能维护国土完整。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誓死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齐王无功。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
译: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
译:                                                                
2016-11-18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古代诗歌文言文11练习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