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魏国信陵君无忌公子有着极高的威信,为什么还要借助虎符解救被围困的赵国?请简要说明。
2021-03-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解密14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行之。进学士。寻为南京祭酒。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帝允行之。母丧服阕,改北监。十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崇信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肃然。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口干羽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尚书邹干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洪谟尝言:“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口好建白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


四川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多次反叛,需要设立长官司,为什么周洪谟认为长官司官员应该从当地选择适宜的人任职,就可无后患。这体现了周洪谟的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021-03-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解密14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令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筠记,为言者所动,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臞瘁,即日复拜中书含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


李穆说服李煜投降的辞令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请简要分析。
2021-03-1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2 文言文阅读-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之纠错笔记系列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2021-03-18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2 文言文阅读-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之纠错笔记系列
2020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2自然段的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生前的巨大贡献。
B.“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C.“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繁芜”是多而杂,“丛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D.“简单事实”包含三层意思: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组织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2020-08-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5.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
2020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6 .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2020-04-03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及提升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知识讲学
2019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麹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

生命延续

2017年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里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7倍。

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密码。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2012年7月6日复旦大学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拉琼回忆道,病好以后,大家都以为原本忙碌的钟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收敛一点”。没想到的是,他变得更加拼命了。

拉琼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行程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5点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申请书,凌晨1点开始处理邮件,凌晨两点上床睡觉,清晨4点起床,4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再次进藏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但他总说‘没事,我很好’。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拉琼说。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干部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他双肩背包的很多张小纸条中,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9月26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9月28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之后,他将完成和拉琼参与创办的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和杨亚军一起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书籍《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作……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3.“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4.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2020-04-03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4.3 “探界者”钟扬 核心素养练习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知识讲学(统编版必修上册)》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的时候,道尔顿的学识已经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道尔顿出任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和他一样也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有这种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所以,英国人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道尔顿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各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产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道尔顿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这一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
2018-12-20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12月17日 《每日一题》高考一轮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8-12-20更新 | 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12月17日 《每日一题》高考一轮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2018-09-21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9月21日 《每日一题》一轮复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