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其破荆州(当)                                          山川相(盘绕、围绕)
B.正襟坐(端正)                                          举匏樽以相(嘱托)
C.知不可乎骤得(得到很多)                            吾与子之所共(适合)
D.冠,博通经史(等到)                              徐州(知道、了解)
3.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渺渺兮予怀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凌万顷之茫然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月明星稀,乌鹊飞②鱼虾而麋鹿③苍山负雪,明天南④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江陵,顺流而东也⑥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⑦窈窕之章
A.①②③⑤B.②③⑤⑦C.①②⑤⑦D.①②④⑥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壬戌,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D.古人常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阳”指能见到太阳的一面。“泰山之阳”意为山的南面。
6.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以及文中的“曾祖”等。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2)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                              异:认为……不同寻常。
B.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称疾归乡里        就:就职、赴任。
C.天子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假:授予。
D.公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谢:感谢。
3.有关加点词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如升级叫迁谪,左迁;降级叫右迁。
B.崩,古人关于死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妻子,古代的妻子和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指的是妻子儿女。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襄州别驾。

②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③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④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⑤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蠲贷:免除租税。②裒割:搜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累襄州别驾        (2)除灾诊
(3)请捕贼               (4)今视其文,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A.帝变色B.明年,盗杀武元衡
C.非所以发扬盛德也D.子父女母交口教授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4.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居易其贤哉”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笈,字懋学,别号龙冈先生,龆年卓荦不群,读书过目辄成诵。及壮,博览群书,下笔成千言,率藻丽奇瑰。丁未登二甲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

丙辰冬,贼犯朔、应诸郡县,至明年夏,弗去。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力荐于上,拜佥都御史。闻报,单车莅任,越信宿,提兵下高山。众疑轻敌,公毅然直前。选勇士八百,授以方略,直薄贼营。又与总督杨公顺,总戎赵君卿等会兵右卫城下,大破之。

大同自镇兵三变之后,豪宗土著,骄悍成习。公振立纲纪,整肃文武百官事,权宜本折,充实行伍,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信赏必罚,吏畏民怀。未三阅月,百废改观。第云中孤悬,贼时窃窥窬,公备御不少懈,颇有功绩。会言官以地方事概论公,奉旨回籍,听调候。代间贼又蹂躏西卫,公不以去国废公务,委参将尚表,遗之蜡书,设谋生擒贼首二十余,贼惧潜遁。

甲戌春,升北户部右侍郎。暑月,冒炎巡历诸边,月余回,即遘痰火疾。虽卧榻,犹综理互市事。久不愈,连疏乞归,蒙旨俞允。入淮境,诸父老子弟迎慰之。公曰:“疾何足问?我,逐臣也,先帝拔之废弃,即捐糜不能报。昔武侯罚二十以上必亲览,盖酬昭烈之殊遇耳。我虽不敢妄拟,然国尔忘家,君尔忘身,亦欲无愧斯言也。”

开府三镇,军政严明,赏罚不爽毫发,善御将循卒,以故乐为之用。识马芳于降敌,拔胡镇于行阵,边境攸赖,为时名将云。居家睦宗族,厚乡党,展贫窭,素相知者无论远近,遇之必温问周恤。

公自奉甚约,衣无重帛,食无兼味,有同寒畯。不治田产,居宅湫隘,不以宠辱介意,自遘疾来,语言神气,无异始终,数千里舆疾抵家,终于正寝。人咸谓“天祜忠义”云。

(选自 明·章礼《章学士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B.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C.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D.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号,常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常表达某种意趣与情志,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B.户部,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也指有权开府的官员。文中指朱笈担任大同等三镇的军政长官。
D.乡党,指乡里、家乡,邻里、乡亲。占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文中是指乡里、家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笈才能出众,大司马许默斋力荐他出任要职,认为只有他才能逐贼解围。
B.朱笈奉旨回籍听候调遣期间,仍不忘国事,积极出谋划策并前去帮忙破敌。
C.朱笈冒着酷暑巡视边防,患上丁痰火疾病,久治不愈,上疏请求告老还乡。
D.朱笈衣食简单,不治田产,住宅地势低洼,房屋狭小,一生不以宠辱为意。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信赏必罚,吏畏民怀。
(2)我虽不敢妄拟。然国尔忘家,君尔忘身,亦欲无愧斯言也。
5.从二、三两段看,朱笈每战必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鞠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鞠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燕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2)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5.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锐,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塞而二门堕矣,此亡国形也。卫君跣行,告诉于魏。魏王身被甲执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于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B.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C.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D.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闵王,“闵”是其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谥号来褒贬善恶。
B.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也可以指弟子行敬师之礼。文中是指前者。
C.邯郸,赵国都城。一直到汉代,都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与洛阳、临淄、成都、宛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的盛名。
D.伯,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位,按等级高低排列,分别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文中引申为建立霸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也要借助外力,坚硬的箭矢也要有弓弩加持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借力借势的重要性。
B.卫国国君在兵临城下、大厦将倾之际,光着脚逃到魏国求援,魏武侯亲自披甲上阵,替卫国争取了宝贵时间。
C.苏秦认为,卫国、赵国懂得利用时机、依时借势,从而在斗争中胜出,现在的执政者却不是这样,以致犯下种种错误,离目标更远了。
D.天下各国勾心斗角,利益纷争不断,但是齐国却成了众矢之的,这是因为它喜欢在缔约时站在领袖位置,喜欢攻打比自己弱小的敌人。
4.下列选项中,两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从事必藉                  善假物也
B.矢非不锐,剑非不利也        吾尝终日思矣
C.此亡国形也                         欲人无惑也难矣
D.以为韩、魏主怨也               皆出于此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
B.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
C.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
D.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文中指排行第三。古人常以排行作为称谓,一般称长子为伯,次子为仲,幼子为季,其余的皆称叔。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B.秋闱,指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试。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称为举人,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殿试。
C.脩脯,脩,同“修”,修长。脯,干肉。旧时一般指送给老师的礼物或者酬金,本文中就是此意。
D.齿,本文中指年龄,年岁。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君幼时聪慧过人,记忆力强。学术研究颇有成就。诗词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与赵艮甫几乎媲美。
B.孙君心高气傲,率性而为。对应制诗不以为然;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入学较晚,对参加科举考试不放在心上。
C.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回归故乡无锡。由于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
D.作者对孙君的才情特别推崇,但认为孙君早年的诗作不如中年之作精致。令人惋惜的是,他的中年诗作全被焚为灰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
C.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D.情款,有情意诚挚融洽、真实情况等意思,在本文中为第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
B.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
C.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
D.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的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陶渊明喜酒,遇酒便表现出“真率”性情,这种“真率”性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著。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威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节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
B.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
C.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
D.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
2.下列对文中部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中国历史的地理概念,古代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
B.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C.兵部主事,我国明清时为兵部司官中职位最低的官员,掌管章奏文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D.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救济他人的危急。
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
C.杜环在嘉兴遇到张氏的儿子伯章并告诉他张氏在自己家中,伯章听后就前往杜环家和母亲相见,母子痛哭。
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
(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5.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