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
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5.请结合文本及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B.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C.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D.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蹶,跌倒、绊倒,也指竭尽,文中指跌倒,与成语“一蹶不振”的“蹶”意思相同。
B.保傅,是保官和傅官的统称,古代负责辅导太子等贵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的官员。
C.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也代指朝廷和国家政权,在文中指后者。
D.跽,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文中秦王跽曰中的“跽”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到庭院去迎接范雎,执行的是宾主的礼仪,屏退左右的人后长跪反复请教,这些都表现出对范雎的重视。
B.范雎认为自己客居秦国,又认识到解决秦国问题会涉及秦国君臣和秦王的骨肉至亲,所以不想参与秦国政事。
C.范雎认为只要自己的主张对秦王有益,即使像箕子、接舆那样油漆涂身,也觉得是莫大的荣耀,不觉得羞耻。
D.秦王被范雎的忠诚之言和对自己处境的分析打动,认为是上天派范雎来帮助自己保全宗庙的,再次悉心求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也。
(2)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5.范雎举“吕尚遇文王”事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 《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 [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的“翼”含义相同。
D.公侯伯子男,是先秦(指秦朝以前)的五等爵位制度,是分封制下体现地位和权力的政治标志。王的地位最高,然后是公,再是侯、伯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着晋国的大权,且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刚愎自用,不采纳贤臣意见。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希望智伯谨慎防备却没被采纳,便请求出使齐国。
C.赵襄子和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去说服韩、魏二子,韩、魏二子也意料到智伯灭赵之后势必祸及于己,于是与赵国联合瓦解了知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其破荆州(当)                                          山川相(盘绕、围绕)
B.正襟坐(端正)                                          举匏樽以相(嘱托)
C.知不可乎骤得(得到很多)                            吾与子之所共(适合)
D.冠,博通经史(等到)                              徐州(知道、了解)
3.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渺渺兮予怀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凌万顷之茫然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月明星稀,乌鹊飞②鱼虾而麋鹿③苍山负雪,明天南④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江陵,顺流而东也⑥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⑦窈窕之章
A.①②③⑤B.②③⑤⑦C.①②⑤⑦D.①②④⑥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壬戌,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D.古人常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阳”指能见到太阳的一面。“泰山之阳”意为山的南面。
6.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以及文中的“曾祖”等。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2)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藤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輓辂,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之饶,北有胡苑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甚美膏腴之地       今乃弃黔首以敌国
B.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C.北有胡苑       臣闻求木长者
D.娄敬说       而不见可悔故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B.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答辱军吏卒
C.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D.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意思是登记,文中指登记户籍,与《鸿门宴》中“籍吏民”的“籍”意思相同。
B.北,指北方,多为位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意思相同。
C.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与《谏逐客书》中“西并巴、蜀”中的“巴、蜀”意思相同。
D.山东,这里指殽山以东,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刚登基时以洛阳为都,并颁布了一系列安定天下的政策,宴饮中问群臣成败的原因,高起等人认为是能与功臣共享利益,不猜忌贤能。
B.季布在项羽手下为将时,多次用言语羞辱刘邦,后自己剃头为奴,隐匿民间;朱家仗义执言,滕公转达给刘邦,刘邦任季布为郎中。
C.娄敬因乡亲虞将军见到了高祖,他建议改都长安,并用与人争斗时要扼住喉咙、按住脊背来说明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后被高祖采纳。
D.群臣以东有成皋,西有殽、渑等地利条件陈述建都洛阳可行,而张良从地利、物资和应对变乱等方面阐述理由倾向于定都长安,更打动刘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B.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C.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D.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庙号,我国封建时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的“中宗”“肃宗”“天宝”“至德”都是庙号。
B.六经:一般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古籍,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C.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常用来指代平民百姓。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中的“布衣”即为此意。
D.卒:死。古代对不同人物的死亡有不同的称呼,《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才能卓异。唐玄宗祭祀天地祖先时,杜甫曾呈奏三篇文章,唐玄宗感到很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B.杜甫踌躇满志。他希望能够继承先祖的旧业,认为自己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在感情抑扬、切合时宜等方面,还是可以企望赶上扬雄、枚皋的。
C.杜甫性情温和。他对待朋友很友善,与严武是世交旧谊,对严武救济自己很感激,两人一直维持着稳定和谐的友谊。
D.杜甫为人旷达。他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虽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但自己的气节未曾被玷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5.杜甫为什么认为房琯不该被罢免宰相?请简要概括原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                              异:认为……不同寻常。
B.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称疾归乡里        就:就职、赴任。
C.天子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假:授予。
D.公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谢:感谢。
3.有关加点词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如升级叫迁谪,左迁;降级叫右迁。
B.崩,古人关于死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妻子,古代的妻子和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指的是妻子儿女。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襄州别驾。

②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③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④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⑤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蠲贷:免除租税。②裒割:搜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累襄州别驾        (2)除灾诊
(3)请捕贼               (4)今视其文,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A.帝变色B.明年,盗杀武元衡
C.非所以发扬盛德也D.子父女母交口教授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4.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居易其贤哉”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笈,字懋学,别号龙冈先生,龆年卓荦不群,读书过目辄成诵。及壮,博览群书,下笔成千言,率藻丽奇瑰。丁未登二甲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

丙辰冬,贼犯朔、应诸郡县,至明年夏,弗去。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力荐于上,拜佥都御史。闻报,单车莅任,越信宿,提兵下高山。众疑轻敌,公毅然直前。选勇士八百,授以方略,直薄贼营。又与总督杨公顺,总戎赵君卿等会兵右卫城下,大破之。

大同自镇兵三变之后,豪宗土著,骄悍成习。公振立纲纪,整肃文武百官事,权宜本折,充实行伍,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信赏必罚,吏畏民怀。未三阅月,百废改观。第云中孤悬,贼时窃窥窬,公备御不少懈,颇有功绩。会言官以地方事概论公,奉旨回籍,听调候。代间贼又蹂躏西卫,公不以去国废公务,委参将尚表,遗之蜡书,设谋生擒贼首二十余,贼惧潜遁。

甲戌春,升北户部右侍郎。暑月,冒炎巡历诸边,月余回,即遘痰火疾。虽卧榻,犹综理互市事。久不愈,连疏乞归,蒙旨俞允。入淮境,诸父老子弟迎慰之。公曰:“疾何足问?我,逐臣也,先帝拔之废弃,即捐糜不能报。昔武侯罚二十以上必亲览,盖酬昭烈之殊遇耳。我虽不敢妄拟,然国尔忘家,君尔忘身,亦欲无愧斯言也。”

开府三镇,军政严明,赏罚不爽毫发,善御将循卒,以故乐为之用。识马芳于降敌,拔胡镇于行阵,边境攸赖,为时名将云。居家睦宗族,厚乡党,展贫窭,素相知者无论远近,遇之必温问周恤。

公自奉甚约,衣无重帛,食无兼味,有同寒畯。不治田产,居宅湫隘,不以宠辱介意,自遘疾来,语言神气,无异始终,数千里舆疾抵家,终于正寝。人咸谓“天祜忠义”云。

(选自 明·章礼《章学士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B.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C.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D.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号,常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常表达某种意趣与情志,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B.户部,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也指有权开府的官员。文中指朱笈担任大同等三镇的军政长官。
D.乡党,指乡里、家乡,邻里、乡亲。占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文中是指乡里、家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笈才能出众,大司马许默斋力荐他出任要职,认为只有他才能逐贼解围。
B.朱笈奉旨回籍听候调遣期间,仍不忘国事,积极出谋划策并前去帮忙破敌。
C.朱笈冒着酷暑巡视边防,患上丁痰火疾病,久治不愈,上疏请求告老还乡。
D.朱笈衣食简单,不治田产,住宅地势低洼,房屋狭小,一生不以宠辱为意。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信赏必罚,吏畏民怀。
(2)我虽不敢妄拟。然国尔忘家,君尔忘身,亦欲无愧斯言也。
5.从二、三两段看,朱笈每战必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