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5.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崤之战(节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崤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
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
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
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
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
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编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文中指略尽绵薄。尘露,微尘滴露,比喻微末不足道。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其人,王佐才也”是判断句;“初未第,来东都”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杜牧”。
D.“拜侍御史”中的“拜”和“介胄之士不拜”(《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拜”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来到东都洛阳。
B.崔郾和吴武陵认为杜牧有才华,一起推荐他参加贤良方正科的考试。
C.杜牧走上仕途后,多次升迁,曾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这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诗情豪迈,用语惊人,赏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称为“小杜”“大杜”。
3.吴武陵为什么向崔郾推荐杜牧?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髦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众庶”“人民”都指百姓。
D.“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从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
B.材料一中,李斯西游桑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素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理由。
2024-04-22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俭)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节选自《新唐书·唐俭传》)

材料二:

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马得臣)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

(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傥陛下A不以臣言B为迂C少赐D省览E天下F之福G群臣H之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惧之甚”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两句中“何”字的含义不相同。
B.季,指一个朝代(时代)的末期,或同辈中最年幼者,等等。“隋季书生”指隋末的书生。
C.祚,本意指福、赐福,帝位,还指保佑。“陛下嗣祖考之祚”中的“祚”指帝位。
D.“数引公卿讲学”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两句中“数”字的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认为唐太宗不应对斩杀一头野兽感到快意,唐太宗听从了唐俭的劝谏,停止狩猎。
B.讨伐宋朝时马得臣建议对投降的、逃走的、反复无常的采取不同措施,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马得臣劝谏辽圣宗效仿唐玄宗,也全用家人之礼与兄弟们欢饮,亲睦六亲,增加敬爱。
D.唐太宗、唐玄宗耽玩经史,当时读书之风盛行,马得臣希望辽圣宗也能够潜心钻研典籍。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
(2)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5.马得臣认为“陛下以球马为乐”有哪“三不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监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徙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利。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B.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C.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的句式不同。
D.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B.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C.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监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D.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如人
(2)行李之往来
(3)夫人之力不及此
(4)失其所
2.与第③段“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B.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庖丁解牛》)
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不吾知也(《子路侍坐》)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内容,分析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2024-04-2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ní):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⑦寘:同“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三年A矣B未知母之C存否D今近焉E请F以遗G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拑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芜。’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A言揆B其行C虽有奸轨D之人E无以逃F其情矣G哀公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与“臣本布衣”(《出师表》)两句中的“布衣”含义相同。
B.“期”是一周的意思,“期年”就是一周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含义相同。
C.“足”指足以,值得。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使足民”的“足”意思相同。
D.“太山”即“泰山”。有成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鲁哀公询问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孔子从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出发,认为任用人要听其言,察其行。
B.孔子用弓箭协调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善良顺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的道理,来解释选拔任用贤人的方法。
C.周公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在他代理天子执政的七年间,有的寒士被他当作老师对待,有的贤士被任用。
D.齐桓公为了接见贤士而设置火把庭院,但贤士都不敢来见齐桓公,因为齐桓公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2)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
5.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不能任用?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今媪尊长安君A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G今令有功H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强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B.“君过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相同。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D.《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2024-04-2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庐巢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