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崤之战(节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崤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
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
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
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
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
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
2024-04-25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上以金兵迫,禅位于太子桓。时天下皆知蔡京等误国,而事者多受其荐引,莫肯为帝明言之。于是太学生陈东率诸生上书曰: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构衅于二虏,创开边隙,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此六者,异名同罪,愿陛下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天下!先是,太上皇起崔鶠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既至而帝即位,授右正言。鶠上疏曰:数十年来,王公卿相皆自蔡京出,要使一门生死则一门生用,一故吏逐则一故吏来,持政柄,无一人害己者。此京之本谋也,安得实是之言闻于陛下哉!谏议大夫冯澥近上章曰:‘士无异论,太学之盛也。’澥尚敢为此奸言乎!王安石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京又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一有异论累及学官。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澥犹以为太学之盛,欺罔不已甚乎!原京与澥之罪,乃天地否泰所系,国家治乱由之以分,不可忽也。仁宗、英宗选敦朴敢言之士以遗子孙,安石目为流俗,一切逐去,司马光复起而用之,元祐之治,天下安于泰山。及章惇、蔡京倡为绍述之论以欺人主,绍述一道德而天下一于谄佞,绍述同风俗而天下同于欺罔,绍述理财而公私竭,绍述造士而人才衰,绍述开边而塞尘犯阙矣。元符应诏上书者数千人,京遣腹心考定之,同己为正,异己为邪。与京同者也,故列于正。京之术破坏天下,于兹极矣,尚忍使其余蠹再破坏耶!京奸邪之计大类王莽,而朋党之众则又过之。愿斩之以谢天下!

钦宗靖康元年春正月,王黼诛,李彦赐死,梁师成赐死。秋七月乙酉,蔡京死于潭州。辛卯,遣监察御史张征诛童贯。九月,朱勔伏诛。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群奸之窜》)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京又以学校之法A驭B士人C如军法D之驭E卒伍F一有异论G累及H学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掌握、把控,与《劝学》“用心一也”中的“用”词义不相同。
B.文中“梁师成阴贼于内”和“此六贼者”的“贼”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谢,指谢罪,与“脚著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谢”含义不同。
D.“更持政柄”与《琵琶行》中的“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更”都是“再”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陈东上书直陈六贼暴行,认为这六个人虽不同名,但罪孽相同,希望皇上能严惩这些人。
B.崔鶠被宋徽宗授予宁化军通判一职,后又被其追加为殿中侍御史、右正言,他上疏痛斥谏议大夫。
C.崔鶠批评王安石为推行新法而排除异己、著三经之说来取士,认为蔡京的做法与之类似。
D.宋钦宗在崔鶠上书奏议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流放、赐死和诛杀之举,王黼、李彦等人都死于非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京之本谋也,安得实是之言闻于陛下哉!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朋党,指同类的恶人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崔鶠所说的“朋党”在文中是指哪些人?他说“朋党之众则又过之”的目的是什么?
2024-04-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伤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居三年,吾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蘧伯玉得罪于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其家。居二年,卫君救其罪而反之。木门子高使其子送之至于境,蘧伯玉曰:鄙夫子,子反矣。木门子高后得罪于晋君,归蘧伯玉。伯玉言之卫君曰:晋之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于晋君,愿君礼之。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

吴起为魏将,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子自吮其脓。其母泣之,旁人曰:将军于尔子如是,尚何为泣?对曰: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

(节选自《说苑·复恩》)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鲍子A尝与我有所说B王者C而三D不见听E鲍子不以我为F不肖G知我之H不遇明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持施以牧下”与“自牧归荑”(《静女》)中的“牧”含义不同。
B.“杀马者皆惭而去”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中的“去”含义不同。
C.“非夫子所知也”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中的“知”含义相同。
D.“蘧伯玉舍其家”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中的“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孔子的论述,认为施予恩惠的人贵在不求回报,而承受恩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因此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B.秦缪公看到有人把他的马杀了吃肉,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给他们酒喝,这帮人也知恩图报,后来解救了秦缪公。
C.鲍叔死后,管仲痛哭流涕,是因为鲍叔能在其穷困时理解他的难处,肯定他的才能,继续支持他,帮助他。
D.蘧伯玉得罪卫君之时,晋国大夫木门子高帮助了他;木门子高得罪晋君之后,蘧伯玉也对木门子高施以援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5.吴起为得病的士兵吮脓,士兵母亲听说后为什么会伤心流泪?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2024-04-1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王孙绁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王遂胡服。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谚曰:‘以书为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决I子其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跪拜礼,作为臣子的公子成见赵武灵王时当行稽首之礼。
B.两处加点的“中国”意思一致,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C.“先君丑之”的“丑”为意动用法,与下文“忘鄗事之丑”的“丑”用法不相同。
D.“以书为御者”的“御”与古时“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各类非议,但对国家有好处,事实也验证了他的想法。
B.甲文详写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对话,体现了赵武灵王的政治才能,展现了《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功用。
C.赵武灵王借用三王之例表明法令制度要因时制宜,一味效法古人的做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以此来驳斥赵造。
D.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的方法不同。对叔父从国家往事说起,用词委婉,侧重动之以情;对来劝谏的臣子则晓之以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5.选文中赵武灵王施行胡服骑射之策展现其怎样的品质?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2024-03-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仓囷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出3处。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耻”,指感到耻辱,与“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和“惊”两字用法相同。
B.“发”,指打开,与《琵琶行》中的“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发”意思不相同。
C.“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D.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2)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5.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2024-03-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金兰教育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辟阳侯:审食其。②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多害A辟阳侯行B欲C遂诛之D辟阳侯急E因使人F欲G见平原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善”,指友好、交好,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善”的意思不同。
B.文中“肉袒”,指解开上衣,露出身体,古人用以表示请罪或投降,本文指投降。
C.文中“倍”的意思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的意思不同。
D.文中“而”,指你们,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恍惊起而长嗟”中“而”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
B.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让朱建只管发丧,不必借钱。
D.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他对单于悖慢无礼,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
(2)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4-03-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新东方高一上期中考语文01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材料二:

范雎说秦王(节选)

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箕子、接舆: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②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秦武王举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方十九岁,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A也B知今日C言之于前D而明日E伏诛于后F然臣弗敢G畏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跽,挺直身子站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需先挺直身子,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D.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正反面结合来劝谏秦王应当废逐客令。
B.材料二中范雎认为臣子固有一死,如果死亡和受辱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臣子就没什么可担心顾虑的了。
C.材料二中范雎指出秦王目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原因在于对臣子们不够信任,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王室覆灭。
D.材料二中范雎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展示自己的忠心,劝谏语言委婉周密,恳切动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5.自古以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都是治国理政绕不开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李斯和范雎各自论述的侧重点。
2024-03-04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隐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闭,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高启《南宫生传》(有删节)

【注】①风后:相传为黄帝相。《握奇》:《握奇经》,古代的兵书。②具区:太湖的古名。③削牍:刻在木简上,这里指书写在纸上。④楼君卿、原巨先:《汉书·游侠传》里的游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家居以气节A闻B衣冠C慕之D争往迎E候F门止车G日数十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B.“博涉书传”中的“博”是“广泛”的意思,和《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词义相同。
C.“浙江”就是指浙江省,“渡浙江,泛具区”就是说“穿越浙江,泛游太湖”。
D.“阖门寡将迎”中的“阖”是“关”的意思,和成语“阖家欢乐”中的“阖”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吴地之人,是位奇男子,年少的时候喜欢击剑走马,任侠好客,在南京、金华、绍兴,还有太湖周围一带游历。
B.高启曾评“生之行凡三变”:早年,渴望行侠仗义;到壮年,“思自树功业”,能扶贫济弱;最后“厌事阖门”“怡然处约”。
C.南宫生政治理想远大,面对欺辱读书人的武将毫无惧色,能做到以理服人。经常与贤德之士来往,表达自己改良社会的志向。
D.南宫生的朋友因为常被南宫生规劝过错,会有抵触他的行为,南宫生也并不记仇,反而当面好言规劝,他的仗义刚直闻名乡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5.高启说南宫生“晚乃刮磨豪习”,请概括南宫生晚年的生活志趣。
2024-01-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送别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诗人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yìyǐ: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带回一车薏苡,有人诬陷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wūtú: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材料二:

乾道六年,辛弃疾为湖北转运副使,寻知湖南。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奏疏曰:“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盗,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进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作,乃复奏曰:“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庶使夷豫知有军威而慑服。”诏委以规画。经度费钜万,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成,开陈本末,上遂释然。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居民家取瓦,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释]①草窃:掠夺。②经度费钜万计:经营耗费数以万计。③俾(bǐ):使。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首联“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中腾跃向前的勇猛的壮士形象。
B.古诗讲究炼字,颔联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
C.颈联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有知人之明,自己国事,仗义执言。
D.全诗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
2.下列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贪吏迫使为盗”中的“为”字在字典中的义项中有“做”“干”“发明”“治理”“成为”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应解释为“成为”。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以此推断,“草窃间作”中的“间”也可以解释为“参与”。
C.“又以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一样的。
D.说明或解释重大问题时,一般要分条陈述。颜师古注:“疏,谓条录之。”用这种方法写成呈奉给皇帝的建议即奏章,也称为疏。
3.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B.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C.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D.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4.辛弃疾的好友陈亮说他“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叶嘉莹老师曾说:“辛弃疾是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者,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会更觉其词人合一,得可及可敬。”辛弃疾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和文言文(各找出一处)具体分析。
2024-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东方新高一语文期末考09

10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               或王急宜B.扶而                    委而
C.居天下之广     面山而D.孤竹君二子也          跳往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行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