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材料二:

范雎说秦王(节选)

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箕子、接舆: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②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秦武王举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方十九岁,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A也B知今日C言之于前D而明日E伏诛于后F然臣弗敢G畏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跽,挺直身子站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需先挺直身子,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D.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正反面结合来劝谏秦王应当废逐客令。
B.材料二中范雎认为臣子固有一死,如果死亡和受辱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臣子就没什么可担心顾虑的了。
C.材料二中范雎指出秦王目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原因在于对臣子们不够信任,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王室覆灭。
D.材料二中范雎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展示自己的忠心,劝谏语言委婉周密,恳切动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5.自古以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都是治国理政绕不开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李斯和范雎各自论述的侧重点。
2024-03-04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隐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闭,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高启《南宫生传》(有删节)

【注】①风后:相传为黄帝相。《握奇》:《握奇经》,古代的兵书。②具区:太湖的古名。③削牍:刻在木简上,这里指书写在纸上。④楼君卿、原巨先:《汉书·游侠传》里的游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家居以气节A闻B衣冠C慕之D争往迎E候F门止车G日数十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B.“博涉书传”中的“博”是“广泛”的意思,和《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词义相同。
C.“浙江”就是指浙江省,“渡浙江,泛具区”就是说“穿越浙江,泛游太湖”。
D.“阖门寡将迎”中的“阖”是“关”的意思,和成语“阖家欢乐”中的“阖”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吴地之人,是位奇男子,年少的时候喜欢击剑走马,任侠好客,在南京、金华、绍兴,还有太湖周围一带游历。
B.高启曾评“生之行凡三变”:早年,渴望行侠仗义;到壮年,“思自树功业”,能扶贫济弱;最后“厌事阖门”“怡然处约”。
C.南宫生政治理想远大,面对欺辱读书人的武将毫无惧色,能做到以理服人。经常与贤德之士来往,表达自己改良社会的志向。
D.南宫生的朋友因为常被南宫生规劝过错,会有抵触他的行为,南宫生也并不记仇,反而当面好言规劝,他的仗义刚直闻名乡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5.高启说南宫生“晚乃刮磨豪习”,请概括南宫生晚年的生活志趣。
2024-01-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送别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诗人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yìyǐ: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带回一车薏苡,有人诬陷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wūtú: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材料二:

乾道六年,辛弃疾为湖北转运副使,寻知湖南。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奏疏曰:“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盗,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进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作,乃复奏曰:“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庶使夷豫知有军威而慑服。”诏委以规画。经度费钜万,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成,开陈本末,上遂释然。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居民家取瓦,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释]①草窃:掠夺。②经度费钜万计:经营耗费数以万计。③俾(bǐ):使。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首联“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中腾跃向前的勇猛的壮士形象。
B.古诗讲究炼字,颔联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
C.颈联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有知人之明,自己国事,仗义执言。
D.全诗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
2.下列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贪吏迫使为盗”中的“为”字在字典中的义项中有“做”“干”“发明”“治理”“成为”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应解释为“成为”。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以此推断,“草窃间作”中的“间”也可以解释为“参与”。
C.“又以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一样的。
D.说明或解释重大问题时,一般要分条陈述。颜师古注:“疏,谓条录之。”用这种方法写成呈奉给皇帝的建议即奏章,也称为疏。
3.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B.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C.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D.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4.辛弃疾的好友陈亮说他“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叶嘉莹老师曾说:“辛弃疾是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者,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会更觉其词人合一,得可及可敬。”辛弃疾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和文言文(各找出一处)具体分析。
2024-01-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东方新高一语文期末考09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后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退又上曰:

《礼》曰: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上多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夫上易事,下易知,君长不劳,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无二心。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喜则矜刑于法中,怒则求罪于律外。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且暇豫而言,皆敦尚孔、老;至于威怒,则专法申、韩。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锲薄之风先摇。昔州犁上下其手而楚法以敝,张汤轻重其心而汉刑以谬,况人主而自高下乎!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B.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C.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D.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即民,在此是避李世民的讳。古人避讳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此处避讳为改字法。
B.幸,“后幸洛阳”中的“幸”指皇帝亲临某地,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的意思相同。
C.疏,即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古代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D.韩,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在法的方面,韩非子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文风仍沿六朝骈俪之习,选文一也受此影响,开篇用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
B.选文一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引古论今,揭示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
C.选文二中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因官员奢靡享乐,斥责地方官。对此,魏征劝说唐太宗应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主应约束好自己。
D.选文二中魏征上疏认为:刑罚赏赐的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刑罚赏赐不应依据个人的喜怒好恶而有轻重的区别,这是不利于治国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柠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闻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D.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柠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却众庶”中“却”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中“却”字含义不同。
B.黔首,指平民。秦时衣服尚黑,百姓出行多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约车治装”中“约”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约”字含义相同。
D.下陈,古代统治者宾主相见时,在堂下陈列礼品,故称堂下为“下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粮食人口等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接着以山河类比,论述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接纳广大民众,正面论证了客卿对治国的重要性。
B.甲文先引古后论今,正反对比分析任用客卿和驱逐客卿两种不同结果,指出轻士逐客的危害,由轻而重,层层深化,有力驳斥了逐客言论。
C.冯谖到孟尝君处做门客,为了试探孟尝君,故意说自己什么才能都没有,因而当有人推荐冯谖去薛地办理财务之事时,孟尝君感到奇怪。
D.为回报知遇之恩,冯谖矫命烧券,很快为孟尝君“市义”回来,收获了属地百姓的感恩之情,可见冯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士人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5.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使请盟于齐。

(选自《左传》)

【注】①方物:各诸侯国所产当贡周天子的贡物。②有衅:有机可乘。③替:废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B.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C.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D.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臣”有“国内的臣僚”“宫廷的近臣”“宦官”等解释,文中“内臣”指宫廷的近臣。
B.文中“君其勿许”的“其”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文中“未可间也”的“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义和用法不同。
D.《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招抚有二心的国家要用礼,收服偏远的国家要用德,为此,齐桓公以礼待诸侯,诸侯向齐国交纳了贡物。
B.齐桓公认为,在攻打郑国没有得胜的情况下,杀掉郑国三个大夫是可行的,管仲极力劝阻,并指出了其中的危害。
C.管仲认为,子华身为郑国太子,不但不为郑国着想,反而希望求助于齐国来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必定会招致祸患。
D.《左传》重视对“礼”的宣扬,如“招携以礼”“修礼于诸侯”等,管仲以“礼”“德”为切入点,达到说服齐桓公的目的。
4.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在管仲看来,齐桓公如果接受郑太子华的建议,会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材料加以归纳。
2023-07-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
说者曰A人言B楚人沐猴C而冠D耳E果F然G项王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文中“斗卮’指大型的杯子。
B.置车骑的“置”指丢弃,与《促织》的中“喜置榻上”的“置”含义不同。
C.间,指“从小路”,与《庖丁解牛》的“彼节者有间”的“间”含义相同。
D.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旧时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在项羽面前重提了怀王之约,为刘邦证明,又指责项羽听信谗言,让项羽愧疚不安。
B.刘邦出去后,项羽警觉,起了防备之心,怕刘邦趁机逃跑,所以就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C.刘邦脱逃后,张良以白璧、玉斗入谢,项羽、范增的态度与宴会开始时的态度恰好相应。
D.“鸿门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都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5.请概括刘邦的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谓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草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半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深与韩绛、绛弟维交。神宗在颖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灭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皇位、王位继位者的人。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书信类,专指臣下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王安石治旱乏术,遭到大臣攻击。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他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大臣借机攻击,最终被贬出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苏轼在朝中知名,而王安石在朝中不知名,而两位都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韩人(A)郑国(B)来(C)间秦(D)以作(E)注溉渠(F)已而(G)觉(H)秦宗室大臣(I)皆言(J)秦王曰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攻克,占领
B.私门,蚕食诸侯                           杜:堵塞,封闭
C.民无异国,四时                       充:丰裕,繁盛
D.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凭借,借助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 夏周围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C.陛,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把建议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 “陛下”代称皇上。
D.黔,黑。古代常以服饰的颜色、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 业,如黔首、巾帼、布衣、白丁、青衫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因此百姓殷实富裕,国家繁荣富强,百 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B.因李斯上书劝谏,于是秦王下令废除逐客诏令,重新恢复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 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统一了天下。
C.秦统一天下后,任命李斯为丞相,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 统治;取消分封制,使国家没有战争的祸患。
D.李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 手法,理足辞雄,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李斯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噽。太宰噽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噽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噽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噽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噽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B.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C.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D.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疾,指慰问生病的。“问”与《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问”字含义不相同。
B.详病,假装生病。“详”与《五柳先生传》中“亦不详其姓字”的“详”字含义不相同。
C.微伺,暗中观察。“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微”字含义相同。
D.属镂,指古代名剑。属镂之剑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宝剑,文中夫差赐剑给子胥使其自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吴王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以比喻之论,晓之以理,认为这一做法不可取。后吴王凯旋,疏远了伍子胥。
B.当再次讨伐齐国时,越王既出兵助力吴王,又重金贿赂太宰。伍子胥预料吴国将亡,趁奉命使齐之际,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C.太宰在吴王前极尽诽谤之能事,认为子胥为人凶残,猜忌心重。太宰还以吴王两次伐齐的事来做文章,从此吴王开始怀疑伍子胥。
D.在子胥自尽之后,吴王狂怒不止,将他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任其漂在江上。吴人怜悯伍子胥,为他在江边建立了祠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2)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5.伍子胥自刎前表达的哪几层意思让吴王“闻之大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