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二)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史记·项羽本纪》

1.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海不细流                                                择:舍弃
B.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       明:使……显示
C.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
D.君安与项伯有                                          故:旧交情
2.下面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取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蚓无爪牙
D.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儿女亲家,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
B.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
C.黔首:秦对百姓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赍盗粮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C.秦王说,与郑人盟
D.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通过对“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的对比分析,反对“逐客”之策。
B.选文二项伯的立场已悄悄转至刘邦一方,为下文鸿门宴中保护刘邦埋下伏笔。
C.选文一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选文二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讲述事件的过程。
D.两篇文段均出自《史记》,列传主要写诸侯之事,本纪主要写帝王之事,但项羽是个例外。
6.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善遇之——不如因此好好对待他。
B.却宾客以业诸侯——但是宾客们用来使诸侯称霸。
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2024-05-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辗辕,良引兵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皖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A良B多C病D未E尝F特G将H也I常J为K画L策M臣N时O时P从Q汉R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中的“善”,两者意思不同。
B.乙文中“良引兵从沛公”的“从”,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公从之”中的“从”,两者意思不同。
C.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
D.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思。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刘邦一方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B.秦军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将领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攻破秦军。
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凸显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5.结合文本分析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
2024-05-2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崤之战(节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崤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
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
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
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
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
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
2024-04-25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子自郑A使告于秦B曰C郑人使我掌D其北门之管E若潜F师以来G国H可得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B.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
C.见,看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不同。
D.拱,意为两手合围。在文中的意思为:如果你在中等年纪的时候就去世的话,现在你坟墓上的树都长得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材料一中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材料二中“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材料一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材料二中其后发生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2024-04-2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孝公伐我北,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竞,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注释】①公:鲁售公。展禽:名获,字禽,谥惠,食邑于柳下,故又称柳下惠。展喜是他弟弟。②载:载书,即盟约。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出序号。
桓公是以纠合A诸侯B而谋C其不协D弥缝其阙E而匡F救G其灾H昭旧职也I及君即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孝公伐我北鄙”中的“鄙”和材料二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意思不相同。
B.材料一中“成王劳之,而赐之盟”中的“赐”和材料二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意思相同。
C.股肱:股,大腿,如成语“悬梁刺股”;肱,泛指胳膊,如成语“曲肱枕之”。肱股,常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材料一中做动词使用。
D.“侯、伯”是古代天子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等级中的两种,用以区分尊卑秩序。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况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展喜不提对方进犯一事,而称对方此行是来访,巧妙地为自己犒劳齐师张目,显得合乎情理。
B.材料一齐侯两次言“恐”,第一次疑问,第二次反问,视对方若无物的狂傲之气可谓咄咄逼人。
C.材料二烛之武起初不愿出使劝秦伯退兵,是郑文公主动自我反思,阐明利害后,他才应许的。
D.材料二除了劝说之辞绝妙之外,在叙事方面还善于使用伏笔照应,行文波澜起伏,组织严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苏洵在《谏论》中总结了说辞的五种方法,即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左传》记录了不少出色的劝说之辞,请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劝说方法上的不同。
2024-04-1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荏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寻除A知抚州B年未三十C莅事D精确E老于F州县者G所不及
2.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指在朝廷上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与人们常说的“殿试”相同。
B.素,指一向、向来,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词义不相同。
C.致仕,指官员正常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D.请祠,因祠禄官主管祭祀,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后来廷试因秦埙的对策是秦桧的言辞而拔为第一。
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不想缔结盟约,因此被宣谕使弹劾;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5.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髦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众庶”“人民”都指百姓。
D.“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从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
B.材料一中,李斯西游桑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素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理由。
2024-04-15更新 | 6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上以金兵迫,禅位于太子桓。时天下皆知蔡京等误国,而事者多受其荐引,莫肯为帝明言之。于是太学生陈东率诸生上书曰: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构衅于二虏,创开边隙,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此六者,异名同罪,愿陛下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天下!先是,太上皇起崔鶠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既至而帝即位,授右正言。鶠上疏曰:数十年来,王公卿相皆自蔡京出,要使一门生死则一门生用,一故吏逐则一故吏来,持政柄,无一人害己者。此京之本谋也,安得实是之言闻于陛下哉!谏议大夫冯澥近上章曰:‘士无异论,太学之盛也。’澥尚敢为此奸言乎!王安石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京又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一有异论累及学官。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澥犹以为太学之盛,欺罔不已甚乎!原京与澥之罪,乃天地否泰所系,国家治乱由之以分,不可忽也。仁宗、英宗选敦朴敢言之士以遗子孙,安石目为流俗,一切逐去,司马光复起而用之,元祐之治,天下安于泰山。及章惇、蔡京倡为绍述之论以欺人主,绍述一道德而天下一于谄佞,绍述同风俗而天下同于欺罔,绍述理财而公私竭,绍述造士而人才衰,绍述开边而塞尘犯阙矣。元符应诏上书者数千人,京遣腹心考定之,同己为正,异己为邪。与京同者也,故列于正。京之术破坏天下,于兹极矣,尚忍使其余蠹再破坏耶!京奸邪之计大类王莽,而朋党之众则又过之。愿斩之以谢天下!

钦宗靖康元年春正月,王黼诛,李彦赐死,梁师成赐死。秋七月乙酉,蔡京死于潭州。辛卯,遣监察御史张征诛童贯。九月,朱勔伏诛。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群奸之窜》)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京又以学校之法A驭B士人C如军法D之驭E卒伍F一有异论G累及H学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掌握、把控,与《劝学》“用心一也”中的“用”词义不相同。
B.文中“梁师成阴贼于内”和“此六贼者”的“贼”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谢,指谢罪,与“脚著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谢”含义不同。
D.“更持政柄”与《琵琶行》中的“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更”都是“再”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陈东上书直陈六贼暴行,认为这六个人虽不同名,但罪孽相同,希望皇上能严惩这些人。
B.崔鶠被宋徽宗授予宁化军通判一职,后又被其追加为殿中侍御史、右正言,他上疏痛斥谏议大夫。
C.崔鶠批评王安石为推行新法而排除异己、著三经之说来取士,认为蔡京的做法与之类似。
D.宋钦宗在崔鶠上书奏议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流放、赐死和诛杀之举,王黼、李彦等人都死于非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京之本谋也,安得实是之言闻于陛下哉!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朋党,指同类的恶人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崔鶠所说的“朋党”在文中是指哪些人?他说“朋党之众则又过之”的目的是什么?
2024-04-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伤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居三年,吾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蘧伯玉得罪于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其家。居二年,卫君救其罪而反之。木门子高使其子送之至于境,蘧伯玉曰:鄙夫子,子反矣。木门子高后得罪于晋君,归蘧伯玉。伯玉言之卫君曰:晋之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于晋君,愿君礼之。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

吴起为魏将,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子自吮其脓。其母泣之,旁人曰:将军于尔子如是,尚何为泣?对曰: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

(节选自《说苑·复恩》)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鲍子A尝与我有所说B王者C而三D不见听E鲍子不以我为F不肖G知我之H不遇明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持施以牧下”与“自牧归荑”(《静女》)中的“牧”含义不同。
B.“杀马者皆惭而去”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中的“去”含义不同。
C.“非夫子所知也”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中的“知”含义相同。
D.“蘧伯玉舍其家”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中的“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孔子的论述,认为施予恩惠的人贵在不求回报,而承受恩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因此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B.秦缪公看到有人把他的马杀了吃肉,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给他们酒喝,这帮人也知恩图报,后来解救了秦缪公。
C.鲍叔死后,管仲痛哭流涕,是因为鲍叔能在其穷困时理解他的难处,肯定他的才能,继续支持他,帮助他。
D.蘧伯玉得罪卫君之时,晋国大夫木门子高帮助了他;木门子高得罪晋君之后,蘧伯玉也对木门子高施以援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5.吴起为得病的士兵吮脓,士兵母亲听说后为什么会伤心流泪?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2024-04-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还。

(《展喜犒师》)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桓公是以A纠合B诸侯C而谋D其不协E弥缝F其阙G而匡H救其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对方,表恭敬,与材料一中的“执事”用法相同。
B.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得力辅臣,与成语“股肱之臣”中的“股肱”意思相同。
C.用,因,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为不用恩也”的“用”意思不同。
D.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指出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而这两个原因都跟晋文公有关,与秦穆公并无直接关系,这为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埋下伏笔。
B.由材料二可知,展喜能成功劝退齐侯,固然与展喜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善于言辞等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展禽也功不可没。
C.烛之武和展喜都引用历史事实,让史实成为说理的有力证据,烛之武援引秦穆公被晋君恩赐、晋君言而无信的史实,展喜援引周公、大公的史实。
D.烛之武和展喜都措辞谦恭,礼数周到,在与对方交涉过程中并不直接表达自己出使的目的,展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5.与烛之武相比,展喜面对的形势及其所用游说策略有何不同?
2024-04-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