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臣闻求木之长,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既克A殷B务弘C仁义D秦既得E志F专行G诈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指使之稳固,与“固不在战矣”(《六国论》)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
B.休,指喜庆、福禄,与成语“休戚相关”中的“休”字意思相同。
C.危,指危险,与“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中的“危”字意思相同。
D.微,指衰弱,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的“微”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先用比喻论述木之长与根之固、流之远与泉之浚的关系,进而指出国安与德义之间的联系,最后水到渠成地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B.魏征总结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情况,引出“取之易而守之难”的问题,分析君主“竭诚”与“傲物”的不同结果,规谏君主竭诚待下。
C.这篇文章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深刻揭示君为舟民为水的关系,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D.虽然魏征的谏诤切中时弊又直接凌厉,但其为唐太宗勾画了明君贤臣协力同心的美好政治前景,因而深深打动了唐太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5.尚书右仆射和唐太宗对国运长短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额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频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额臾》)

材料二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事,指用兵。《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将焉用彼相”与“得养生焉”(《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焉”含义相同。
C.“则安之”中的“安”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用法不同。
D.四维,古时指“礼、义、廉、耻”四纲,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遵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自己二人本来不同意攻打颛臾,在孔子逼问下,最终露出了真实意图:现在不占领颛臾,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B.对于冉有推诿、掩饰的行为,孔子进行了严厉谴责,他说,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C.管仲担任齐国的相,采取发展商业积聚资财使国富兵强的政策,他根据百姓的好恶来施政,发布的政令通俗并且容易执行。
D.齐桓公本来恼怒的是少姬,想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借机去讨伐楚,责备楚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这与冉有的做法如出一辙。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某之非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5.孔子认为做官应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秋,七月,魏公操至阳平。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余里。初,操承凉州从事及式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拨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夜迷惑,误入张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侍中辛毗、主簿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张鲁闻阳平已陷,欲降,阎圃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之。

九月,巴、夷帅朴胡、杜濩、任约,各其众来附。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约为巴郡太守,皆封列侯。

冬,十月,始置名号侯以赏军功。

十一月,张鲁将家属出降。魏公操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习凿齿论曰:阎圃谏鲁勿王,而曹公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欤!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曹公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矣。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B.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C.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D.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古代卑幼前往拜见尊长时,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文中有“归附”之意。
B.夷,本义“东方之人”,为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举,意为“带动、率领”,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意思相同。
D.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改列侯:也泛指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攻至阳平时,张鲁主张投降,其弟张卫则坚持抵抗,率军队把守关口,并且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
B.辛毗、刘晔等人禀报,说曹军歪打正着占领敌军要屯,夏侯惇怀疑敌军有所图谋,亲往查看方才相信。
C.阴平陷落后,张鲁属下想在撤退时烧毁宝货仓库,被张鲁制止,这一善意之举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
D.阎圃善于审时度势,他劝谏张鲁不要称王,也曾在阳平失陷后主张暂缓投降,这些建议都被张鲁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2)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
5.曹操最终能够成就霸业的优秀品性有哪些?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面对故人报信,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在文本一中,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文本二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结合文本一、二,简述刘邦遇到的哪些危局在张良的帮助下得到化解?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语段阅读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沛公奉卮酒为寿
2.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横线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A.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常以身蔽沛公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行旅皆欲出于王
B.待大王来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拔剑切啖之                         与嬴不助五国也
D.招樊哙出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对两段文字的内容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审时度势,善于用人,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拉拢项伯为自己辩解。项伯的立场变化了,替刘邦考虑,这就直接引出了“鸿门宴”事件。
B.樊哙听说项庄想借舞剑之机杀掉沛公,奋不顾身,冲进室内要与项庄、项羽拼命,反映了他勇猛无比的性格。
C.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话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随机应变的缺点。
D.对樊哙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先描写其言语,反映其心情;再写他冲撞卫士和直面项王的神态和言行。
6.翻译句子。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有人说,鸿门宴上樊哙也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是屠夫式的勇猛罢了。你认同吗?说说你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绛衣绛帽,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罴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而敬之。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肜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中书论虞祔之礼。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奏长文为洛阳令。”彤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时年六十四。

(节选自《华阳国志》)

[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祔为合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B.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C.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D.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指察举,与《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不同。
B.爱,是喜爱之意,与《促织》“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中的“爱”词义相同。
C.博士,文中为官名,是精通并掌管宫廷礼仪的人。后来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卒,去世的意思,与“不幸”“物故”等都是古代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惜托病和装傻。
B.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
C.王长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好评论人物。
D.愍怀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祔之礼的建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柠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闻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D.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柠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却众庶”中“却”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中“却”字含义不同。
B.黔首,指平民。秦时衣服尚黑,百姓出行多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约车治装”中“约”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约”字含义相同。
D.下陈,古代统治者宾主相见时,在堂下陈列礼品,故称堂下为“下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粮食人口等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接着以山河类比,论述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接纳广大民众,正面论证了客卿对治国的重要性。
B.甲文先引古后论今,正反对比分析任用客卿和驱逐客卿两种不同结果,指出轻士逐客的危害,由轻而重,层层深化,有力驳斥了逐客言论。
C.冯谖到孟尝君处做门客,为了试探孟尝君,故意说自己什么才能都没有,因而当有人推荐冯谖去薛地办理财务之事时,孟尝君感到奇怪。
D.为回报知遇之恩,冯谖矫命烧券,很快为孟尝君“市义”回来,收获了属地百姓的感恩之情,可见冯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士人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5.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惜位遇应在谢安之,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惜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谢A安B曰C卿D居E后F父G之H重I不J应K妄L自M菲N薄O以P亏Q时R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古代干支纪元法,“丁”是十天干之一,“未”是十二地支之一,文中用来纪日。
B.都督,一指古时的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二指总领,统领。文中指的是后者。
C.右,文中指右边,是尊位。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以右为尊,如“虚左以待”,指留待左边的位置给对方,以示尊敬。
D.凡,文中指但凡,凡是,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决辞让接任徐州事务,谢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劝王蕴,他才接受了任命。
B.郗超虽因父亲职务的事和谢家有嫌隙,但他依然对谢安的贤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谢玄招募骁勇的兵士,任命刘牢之为参军。他率领的军队战无不胜,敌人十分害怕畏惧。
D.郗超的父亲是一个忠臣,所以他看到儿子与桓温秘密谋划的信件时,内心悲哀以致患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2)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
5.王彪之反对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给唐太宗的哪个建议相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王B乃C倍D从E约F而G因H仪I以J请K成L于M秦N张O仪P归Q复R相S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九鼎,传为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九州所进贡的铜铸成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C.名实,即名与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尤在于名实”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君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本文中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大败韩军后,张仪向魏襄王进言说如果不臣服于秦,将导致魏赵结盟道路的中断,危及国家安全。
B.面对伐蜀还是攻韩的形势,张仪提议应对付韩国,并与齐楚保持友好关系,出兵三川,挟天子号令天下。
C.司马错认为蜀地偏远加之国势动荡,伐蜀能使秦名利双收,反之攻韩则未必得益且背负不仁不义的罪名。
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借武力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这样做将导致周韩结盟,使得蜀国能完整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2)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谷为辞,且曰:天子方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罢逐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南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设法                           夺:剥夺
B.天子方公以大政                 属:委托
C.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已遣李承之使淮南究矣       质:验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加赋国用足                    德不厚思国之理
B.愿罢逐慰天下                    为国礼,其言不让
C.山阴陆佃尝受经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
D.何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C.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5.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别有哪些?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